|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2010 年 8 月 | |
電影/記錄片研討系列 本人一生中,發生過笫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韓戰,越戰,以色列及埃及戰爭,尹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好像世界永不得和平安寧。我曾被徵調金門服役軍醫半年,經驗過軍隊生活。我小舅在二次大戰末期如同二萬多台灣人徵調至南洋,一去不回。日本青年在二次大戰末期,神風 Kamikaze 單程飛機轟炸美國軍艦。我沒有親身參加過戰爭,但是60 年代,當我在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麻醉科當住院醫師及研究員四年當中,輪流奉派至林肯醫院。其附近為 Bronx 波多黎客區,如有名的Broadway show (百老匯秀) West side story (西城故事) 描述的,在週末常有幫派或不良少年用刀槍互傷。那時我許多次,常徹夜通宵給麻醉或手術後照顧受傷病人。最近有機會觀賞於2006年 Clint Eastwood主導的硫磺島戰役兩片電影。這兩片與1949年由 John Wayne 主演 ,大家比較熟習的「硫磺島浴血戰」 (Sands of Iwo Jima)不同 。本人不太喜歡暴力或戰爭的影片,但是這兩片較少實際戰鬥,有許多其他含義,可助反對戰爭 (anti war) 的意念,供大家分享研討。 1. 硫磺島來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情節概要 硫磺島,(如附圖)日本最南端面積僅22平方公里的小島,火山和溫泉令這裡終日彌漫著硫磺的氣味。人們在島上發現了幾百封未能寄出的日本兵家信,這些信承載著被封存了61年的深切感情。 硫磺島戰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5年2月19日到3月26日日軍和美軍為爭奪硫磺島(Iwo Jima)進行的一次激戰,雙方傷亡慘重,其中22,000名固守硫磺島的日軍官兵,只有200人生還。美軍則有26,000人傷亡,這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役中唯一一場傷亡比日軍多的戰役。 1944年,太平洋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栗林忠道中將 (渡邊謙飾) 來到硫磺島擔任指揮官,負責守住這道通向日本本島的最後關卡。曾經留學美國的栗林中將在軍中大力推行新政,明令禁止隨意體罰下屬,這些做法招來了守舊將領的不滿,卻為絕望中的士兵們帶來了一線希望。 栗林中將利用硫磺島的地理特點設定出一套以拖延為目的的作戰方案,在他麾下,有洛杉磯奧運會馬行金牌得主西竹一中校 (伊原剛志飾)、只懂正面作戰的頑固派伊藤中尉 (中村獅童飾)、剛從憲兵隊調來的清水(加瀨亮飾)、在妻子懷孕出征日夜思念著家人的西鄉 (二宮和也飾) 等等二萬多名官兵,而他們將要面對的是擁有絕對制空權,人數近四萬的強大美軍。 戰前情形,戰後現況 硫磺島的南部於二次大戰前就是日本海軍的軍事基地。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本開始強化週圍島嶼的防禦措施,派駐陸軍(「伊支隊」指揮官:厚地兼彥大佐、4883名)和海軍(「硫磺島警備隊」指揮官:和智恒藏中佐、1362名)駐守硫磺島,但是日軍仍多半只駐守在硫磺島南方原本的軍事基地,只有少數與部隊進行生意的島民會和駐軍交流,大致上來說居民與軍隊的接觸是非常少的。 在1944年(昭和19年)5月22日日軍的參謀本部為進一步增強小笠原列島的防備,任命栗林忠道中將擔任新增的第109師團指揮官駐守硫磺島,栗林於6月8日抵達硫磺島。6月15日,美軍展開大規模空襲,使得大部分建築物受損,空襲之後美軍仍持續以艦艇砲擊硫磺島。島上所有居民除了徵集的兵員(約230名)之外均在七月時疏散到父島,戰前硫磺島的歷史也到此告一段落。 1945年2月16日至3月26日,日軍和美軍在島上爆發硫磺島戰役,雙方均死傷慘重。二次大戰後硫磺島由美國接管,傳聞美軍在硫磺島上儲有核彈裝備,但將引發裝置存放於鄰近的美軍船隻上,以迴避美軍不得於日本領土儲放核子武器的協議。1968年6月26日,硫磺島歸還日本,島上超過一萬枚的未爆彈使得島上原住居民幾乎無法重返。只有在舉行紀念活動時才有較多人回到島上。
一部2006年公映的美國戰爭電影,由Clint Eastwood執導,,內容以自詹姆斯·布拉得利和朗·鮑威斯(Ron Powers)撰寫的同名書為基礎,描述一班美軍在硫磺島戰役中,在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 《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英語: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又譯作《國旗插在硫磺島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攝影作品。這幀照片捕捉了六名美軍在硫磺島豎立美國國旗的情形。這幀照片十分受歡迎,旋即成為許多雕塑和繪畫作品的原型,更成為唯一一張當年拍攝當年就奪得普立茲攝影獎(這個獎項已於1968年分為多個項目)的照片。 這張照片是1945年2月23日(為時36天的硫磺島戰役的第5天)拍下的,照片中出現的六人中,三人不久即陣亡,其餘三人被安排在美國巡迴,動員民眾購買軍券Bond,得以平衡13 billions dollars的債務。美國民心再揚。 情節概要 1945年美軍在攻佔硫磺島時,遭到日軍激烈抵抗,雙方均損失慘重。經適歷時一個月的殊死爭奪,美軍終於將美國國旗插在島上的最高點。美聯社當即拍下插旗照片,18小時後傳回國內,將原本已厭倦戰爭的美國社會重新點燃希望的火焰。但六位插旗的戰士只剩下三人存活,他們被送回國內,到處推銷戰爭債券以籌集資金。所到之處均被認為是戰鬥英雄,而受到熱情擁戴。民眾們爭相與這三位戰鬥英雄合影,但三人明白,其實真正的英雄大多數早已死在戰場上。一次又一次的戰場回憶,讓他們經受一次又一次的心靈的折磨。他們真希望還能夠跟那些在戰鬥犧牲的戰友在一起,希望可怕的戰爭永遠不再重來。 研討兩片 硫磺島之戰是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一戰戰役。導演Clint Eastwood連續推出了《父輩的旗幟, Flags of our fathers》和《硫磺島來信》兩部作品,分別從美方和日方來描述激戰。前者用美國演員,後者用日本演員。分為上下兩部的電影並不少見,但像這樣從兩個不同角度敘述同一事件的「連體電影」卻是史無前例的大膽嘗試。Eastwood的此番嘗試獲得了成功。《父輩的旗幟》于1960年10月上映後廣受好評,而緊接著于12月中旬上映的《來自硫磺島的信》不僅很快博得一片褒場,更是一舉贏得了美國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電影的殊榮。兩套電影合共成電影二部曲「硫磺島計劃」。 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表示,這兩部電影並不想突出戰爭的勝負,反而重點在于表現戰爭帶來的死傷,影片所聚焦的是戰爭帶給人的影響和那些因戰爭而失去生命的人。因此,對于戰爭雙方的美軍和日軍,伊斯特伍德沒有從戰勝方和戰敗方的切入點去詮釋,而是懷著人文主義的關懷,對戰爭過的人們給予了同等的敬意。在硫磺島來信中,我們不會看到大量短兵相接的戰爭場面,影片注重刻劃了日軍中幾個不同階層不同個性的代表性人物,用他們的命運交幟出這場戰役的前前後後。 作為硫磺島之戰的美國篇和日本篇,兩部電影各自獨立,但也有若干重合呼應的場面,暗示出兩者之間微妙的聯系。將兩部電影連起來觀看,將獲得更為深切的體會。 前述由于硫磺島重要的地理位置,對此後美軍的軍事行動起到巨大的作用。轟炸機在擁航戰鬥機的保護下可以在中低空轟炸日本本土的城市,大大提高了攻擊效率。奪取硫磺島之后,美軍迅速組織了東京大轟炸(3月10日),名古屋大轟炸(3月12日)和大阪大轟炸(3月13日)。至戰爭結束為止共有2251架受傷的B29在硫磺島降落。美軍以犧牲6,800人,傷2萬2千人的代價拯救了約2萬5千名B29機組成員的性命,光這一點也是相當偉大的勝利。 感想及討論 兩片中我較感動於「硫磺島來信」這片,因涉及人生最後過程。明知家書送回不可能到達家鄉,知道會全軍覆沒,在世之日可屆指而數,家書變成絕筆,挖戰壕等於挖自己的墳墓,可悲的情緒是難以想像的。但是為了國家(?)犧牲小我,或著為了領導者的錯誤觀念,自願(?)被迫(?)或被洗腦赴死。 七十多人觀眾凝神觀看,大家認為戰爭是殘酷的,勝負兩方都是敗家,因為雙方都有死傷。尤其以我作醫師的立場著想,更覺得違反醫德。有人認為在日本兵寫的家書中,諸如兵士西鄉寫信給懷孕的妻子春子,也透露出他們對家屬的關懷,人生的意義及希望。在父輩的旗幟一片,看護兵 (外號大夫) 上了戰場,影響終生心理,常有惡夢,憶起戰死的戰友,覺得他們才是真正英雄。印地安人的得獎兵士還是到處受到種族岐視,戰後也未能獲得良好的工作。一張得獎的相片,奠定了勝利的希望。相反地,在越戰一張相片,以手槍槍斃跪在地上的越南人,觸發了失敗的前兆。戰略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琉磺島是日美必爭之小島,正如台灣是日本征服南洋的南進基地,台灣在韓戰時是美國牽制中共必要的據點。由於政治的因素,以往的敵人現在變成朋友,那麼以前那些犧牲的軍人或平民豈不是死得冤枉?大家都有不同的感想及看法。 在此特別謝謝江樂舜 Roxana 提供她有名的可口大蛋糕,大家分享。也謝謝劉福權 Jack 在三月間提供日本精典名片:武士之一分 (有中文註解) 大家分賞。該片現己捐給中心圖書館,以便未賞者借閱。 註:部分資料,參考Wikipedia 或Google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