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2025 年 7 月 | |
以弗所古城的遺址 最近我們兩老帶著兒女一家各四人,總共十人,由阿嬤擔任領隊,參加希臘愛琴海附近郵輪的行程,除了首都雅典之外,暢遊其他各地的觀光景點和小島,其中最讓我最感到驚豔的地方,就是位在土耳其以弗所(Ephesus)古城的遺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201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v)(vi),批准以弗所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時他們如是說: 以弗所位於曾經的凱斯特古河口,包括隨著海岸線不斷西移,而不斷在新地址上建起的一系列古希臘、羅馬定居點。這裡發掘岀了羅馬帝國時期宏偉的建築,如賽爾蘇斯圖書館和大劇院,以及吸引整個地中海地區朝聖者的著名阿提米斯神廟殘存少部分遺跡,這座神廟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公元五世紀以來,距以弗所七公里的聖母瑪利亞終老之地,一座穹頂十字形教堂成為基督教朝聖者的重要膜拜地。內港和海道使以弗所古城成為古羅馬海港城市突出代表。 這裡所提到的阿提米斯神殿殘存遺跡,是指在公元前323年開始重新建造的神殿,規模超過以前,建築物本身長425英尺,寬230英尺,有126根高60英尺的大理石柱。重建後神殿矗立了大約600年。公元262年,神殿被哥特人(東日耳曼人一支)損壞,之後是否有重建則不得而知。十九世紀曾有考古學家在神殿遺址附近,用挖掘出的大理石拼成一根石柱作為標記。由於我們行程緊湊,無法親往探訪,非常遺憾。聖母瑪利亞終老之地亦同。 目前這座城市廢墟「原物歸位」的重建的工作,唯一可以看到成果的就是塞爾蘇斯圖書館(Library of Celsus)的正立面(見圖)。這個圖書館在公元136年完工,是當時全世界三大圖書館之一,也是唯一有雙層保溫保濕牆壁的保護圖書收藏的建築,鼎盛時期藏書達12,000卷,內部的平面面積約2,000 sq ft。而塞爾蘇斯本人的墳墓就在圖書館的地下室。其外牆下層正面的壁龕裡,放置了四尊希臘美德女神的雕像,從左到右分別代表仁慈、思想、學識和智慧。 吾等一行在6月24日清晨搭郵輪抵達土耳其第三大城伊茲密爾,下船入關後,上遊覽車到以弗所古城的遺址,車程約二十分鐘。車上導遊自稱平日是高中歴史老師,當天剛開始四個月的暑假,於是兼差當導遊,他的英語非常流利,聽不出是土耳其人。 早上8點20分抵達古城入口。進入眼簾的第一尊像就是希臘勝利女神Nike的石彫,導遊介紹Nike運動鞋的品牌的logo設計,源自這幅彫像(見圖),然而設計者僅獲得US$35的設計費,讓人不禁徒呼負負!
接著踏上有古代Rodeo Drive之稱克里特斯街(Curetes Street),全長約有一公里,地板全是由大理石塊舖成,由於地面有斜度,又非常滑溜,走起來要小心翼翼,否則摔一跤可不得了。 導遊解釋說克里特斯街是當年最熱鬧的一條街,兩旁全都是精品商店,商船可以直接停在附近的岸邊卸貨,然而由於氣候的變遷和港口污泥的淤積,使得目前的海岸線已經在兩公里之外,貿易數量跟著下降,再加上地震和戰亂,到了15世紀時,這個城市就完全沒落和消失,成為了一座如今看到的廢墟。 之後我們就沿著克里特斯街向前行,街道兩旁各有一排石柱(見圖),兩石柱之間則是一家商店的門面,門面之後是兩層樓的密閉空間,擺放可供交易的商品,這和高雄三鳳中街(年貨街)非常類似。這種羅馬帝國時代的建築風格叫做阿塔羅斯柱廊(stoa) (見圖),主要是一條有中間兩樓高有屋頂的通道,兩旁各有一排柱子和兩層樓的房子,可謂是「住商兩用」的建築。 以弗所商業區的硬體建造始於公元23年,大約在三十年後,才全部完工。這段期間人口不斷湧入,最多時可能有四十萬居民,成為羅馬帝國在亞洲西部(Western Asia)最重要的貿易樞紐。 那時基督教時代剛開始,新約聖經使徒行傳19:1: 「…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就來到以弗所,在那裡遇見幾個門徒。」那是保羅第三次宣教旅程,於公元52-53年左右,在以弗所停留了兩年三個月,建立了以弗所教會。他以以弗所為中心,將福音傳遍整個亞西亞省。那段期間保羅以織帳篷為生,同時傳福音和教導。因此我相信保羅走在克里特斯街上,如同走在自家廚房一樣熟悉自在。在保羅這次宣教旅程,使徒行傳20:9-12記載了一個死人復活的神蹟,可惜這件事沒有受到太多的討論。 公元一世紀時,以弗所憑箸巫術、魔法術和占星術而聞名遐邇,使得保羅宣教的工作不易展開,再加上他指出崇拜時使用偶像的謬誤,激怒了靠偶像買賣為生的民眾,最後只得在一些鼓譟聲中黯然離開。 保羅是在羅馬第一次被監禁期間(公元60 -62年)寫以弗所書,其對象並不止於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而是給猶太人也給外邦人,給丈夫和妻子,給父母和子女,給主人和僕人的一封信,過去林德昭牧師曾經帶領我們查考這段經文,收獲良多,受益匪淺。 另外一位和以弗所有關,比保羅更重要的聖經人物就是聖母馬利亞。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之後,交代門徒約翰要他接母親到約翰家裡去,之後才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約翰也不負所托,從那時起盡起了奉養聖母馬利亞之責。耶穌升天後,耶路撒冷經過一段宗教的動亂,使徒約翰把聖母馬利亞帶到以弗所一帶的山上隱居,據說約翰福音就是這段時間完的。使徒約翰一共寫了五本福音書,其他四本分別是約翰一、二、三書和啟示錄。 聖母馬利亞在以弗所故居的發現,有一段神秘的故事。在19世紀初,有一位長年臥病不起的德國修女,從未到過以弗所,確能精確的描述聖母馬利亞晚年的住所,並且寫在一本書內,當時並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直到50年後,一位法國修女讀到這本書,想親自到以弗所去找找看。後來經過多方考證終於找到那個房子,並將此事告當地的主教,該教區在1892年將那裡列為朝聖地(Shrine)。最近三任天主教教宗:保祿六世、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都先後到過那裡。目前每年都有200萬的遊客和朝聖者,大約一半是穆斯林,另一半則是天主教徒或是基督教徒。我個人相信聖母馬利亞在兩千年前住過的房子,不可能存留到現在,然而各種不同信仰的信徒,能夠在一起膜拜聖母馬利亞,的確是美事一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