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11 年 9 月 | |
「中國崛起」的政治效應:民族認同和政黨支持 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台灣經濟在過去幾年深深嵌入中國的經濟體中。以下數字可以顯示中國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2010年台灣對中國(含香港)貿易輸出的金額為1,523.2億美元,其順差則為771.7億美元。這項巨大貿易順差所帶來的收入和工作機會,雖然無法正確估計,卻必然甚為可觀。而台灣對中國的投資,有案可稽者已經累計至973.2億美元。根據今年三月我所從事的一項電話調查,10.3 % 的受訪者任職/或擁有的公司目前在中國有投資;7.5 % 受訪者的配偶任職/或擁有的公司在中國有投資。扣除夫妻重疊,至少有15.4% 的家庭受到中國投資的直接影響,此數字尚不包括父母親或子女的公司在中國投資者。 和中國緊密的經濟來往,對台灣政治不可能沒有產生重大的影響。伴隨中國經濟的強大誘惑,是中國政府對台灣民族認同毫無保留的敵意:台灣民眾因千枚飛彈而感受的生命威脅,因外交圍堵在世界社區中的屈辱。這樣的經濟和政治情勢對起步發展不久的台灣民族認同,產生何種影響?長久而言,對台灣的政黨競爭又有何影響?也就是說,對台灣的未來產生何種影響?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台灣人民及台灣的政治領袖,面對的最大挑戰。 對台灣民族認同的影響 要了解經濟交往對民族認同的影響,最好的方式是用「縱貫性調查」(panel studies)的資料,也就是對同一群受訪者在不同的時間點,研究他們態度上的變化或不變。可是目前我們缺乏這樣的資料。因此,我們暫時用比較的方式,將今年的資料和往年作比對,看是否有所變化。 表1顯示幾個重要資訊。第一,經過這幾年兩岸經濟情勢的發展,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非常穩定。「台灣民族主義者」的比例並沒有降低,仍然是所有認同類別中比例最高者。「中國民族主義者」的比例也沒有提高。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吸引力並沒有帶來更高比例的中國民族主義,也沒有降低台灣民族主義者的比例。如果我們單檢閱對統一的態度之變化趨勢,中國經濟誘惑的毫無作用就更清楚:在中國和台灣沒有差距的情況下,同意統一的比例持續下降至20.8%,而仍然反對統一的態度則持續上升至65.8%。資料初步顯示:經濟利益對民族認同的作用並不如許多人原先所期待的、或所擔心的那樣。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台灣民眾已經發展出獨立的政治社區理念。即使許多人主張在經濟上和中國更密切地交往,也並沒有影響他們的政治社區意識。雖然整體而言,台灣民眾是歡迎兩岸之間的經濟交往。(參見表3) 可是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台灣民眾對兩岸經濟關係普遍持有正面態度,可是他們也並非不了解兩岸經濟交往對台灣的自主性可能帶來的危機。如表2a所示,整體樣本中有超過六成的民眾認為「兩岸經濟關係愈密切,台灣在政治上要維持現狀」將更為困難。所有的認同群體都普遍擔憂和中國經濟交往可能帶來的政治主權危機;特別是台灣民族主義者,有超過七成的人有這樣的擔憂。如表3b和表3c所示,台灣民眾不但擔心政治主權受危害,也普遍認為兩岸的經濟交往會讓中國統一更容易,讓台灣獨立更困難。台灣民眾雖然有自主意識,確有七成的人認為經濟交往會讓獨立自主更為困難。也就是說,台灣民眾普遍認識到,和中國的經濟交往大為限制了台灣未來的政治選擇。 兩岸經濟交往和政黨競爭 兩岸的經濟關係是目前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議題。不同政黨在這個議題上所站立的位置,將是決定選舉輸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由兩個因素所構成:不同政黨支持者對此議題的態度,以及他們對不同政黨的立場之認知。 我們首先檢視民進黨支持者和中間選民對中國經濟交往的態度。如表3所示,民進黨的支持者中只有一半對中國經濟交往持負面的態度,另外三成的態度是正面的。政黨認同的特性之一是長期穩定;即使在重要的議題上個人的立場和政黨的立場有所差距,很少的人會轉移其政黨認同,他們頂多對該政黨疏離。因此,更重要的或許是獨立選民的態度。獨立選民的投票選擇除了考慮候選人的特質外,同樣重要的是候選人/政黨對重要政策的立場。而對於和中國經濟交往,獨立選民大多傾向於正面態度。他們之中有一半肯定和中國經濟交往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幫助;持負面態度者只有二成左右。 如果我們分析選民對民進黨中國政策的主觀認知,民進黨在此議題上的不利似乎更為清晰。如表4所示,樣本中有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民進黨過於反對和中國大陸來往」。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在民進黨的支持者中,也有將近一半的人有這樣的意見;其中「非常同意」民進黨過於反對和中國來往的比例,甚至超過兩成。如果民進黨的支持者普遍反對和中國經濟交往,那麼其支持者對民進黨的此種認知,對民進黨仍不會有太大的傷害。可是如上所述,民進黨的認同者中有三成的人認為和中國交往對台灣經濟很重要。而且有更多的支持者認為民進黨過於反對和中國交往。 而國民黨亦有其天生的弱點。國民黨由於其中國民族主義的傳統立場,使得它和中國交往在意識型態上沒有太大的負擔。它積極和中國經濟交往的政策,也因此沒有如民進黨那樣和主流民意產生巨大落差。民族認同的立場固然給國民黨和中國經濟交往的空間,它卻也同時讓主流民意對它高度的擔憂。上述的資料顯示,主流民意固然歡迎和中國經濟交往,卻普遍擔心對政治主權產生的後果。而國民黨由於其傳統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使得一般民眾特別擔心其立場。如表5所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同意「國民黨太過於傾向中國大陸政府的立場」。在普遍擔憂台灣主權受害的主流民意中,國民黨所具有的這種形象是其最大的弱點。甚至在國民黨的認同者中,都有超過三成的人認為國民黨太傾向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中國政府」(而非抽象的「中國」)。 兩岸交往的經濟負面 台灣民眾雖然大多數贊成和中國經濟交往,可是他們並沒有天真地將經濟交往視為甜蜜芬芳的玫瑰園。台灣民眾除了擔心主權受傷害、擔心未來的前途選擇遭到限制外之外,他們也了解在經濟上可能的負面效果。如表5所示,樣本中有將近七成(67.8%)的人認為,兩岸經濟關係的密切發展會擴大台灣的貧富差距;認為對貧富差距沒有影響、或不知道有無影響者,總共不到兩成。而且,即使在對兩岸經濟交往持正面態度的人當中,仍然有超過六成的人認為經濟交往將擴大貧富差距。也就是說,台灣民眾的主流民意一方面歡迎兩岸的經濟交往,另一方面也認為經濟交往除了未來的政治選擇受到限制外,也會惡化台灣的貧富差距。 而在這項經濟交往所帶來的貧富差距中,自己是受害者還是得利者?或許這才是選民呼應政黨訴求的直接因素;雖然選民的平等價值理念或許也有某種程度的重要性。根據目前的資訊,民進黨這次大選的訴求將集中在貧富差距上。 表6顯示兩個資訊。第一,認為自己是兩岸交往的受害者和受益者的比例大致相當(30.1%和29.0%)。而最可能呼應民進黨訴求的受害者,其政黨認同的立場是什麼?最高比例的受害者集中於民進黨的認同者中。不過,民進黨的認同者原本就是該黨的忠貞選民。更重要的或許是獨立選民的態度。 如表7所示,在獨立選民中認為自己是兩岸經濟交流受害者的比例,遠高於自認為是受益者的比例(28.0%對19.7%),同時有18.3%的人無法評估自己受益還是受害。這將近四成的獨立選民或許是民進黨可以訴求的目標。然而訴求是否有效,仍然決定於他們是否確實感受到比以前更糟的經濟情況。目前我們尚無法評估,貧富差距的訴求對大選可能產生的影響。 結論 中國崛起所引發的兩岸經濟的密切交往,對台灣政治有巨大的影響。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它的影響並非如許多人擔心、或期望的,表現於民族認同的改變。台灣民眾的認同並沒有受到這項經濟誘惑的影響,他們持續發展其獨立的政治社區意識。另一方面,雖然大多數民眾對這項經濟交往持正面的態度,可是他們仍然非常清楚經濟交往可能帶來的政治和經濟後果。政治上,它可能會讓台灣的主權受害,也限制了台灣未來政治選擇的空間。經濟上,它惡化所得分配、擴大貧富差距。 民眾的認知將界定兩黨的勢力平衡。目前兩黨都各佔據有利的議題立場,也各有弱點。選舉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上述所顯示的民意如何發揮作用,兩黨領袖如何界定台灣和中國現今及未來的情勢,是我們觀察今年選舉的重要角度。 表1 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1992-2008)+2011 2011年資料來源:「中國效應研究小組第一次民意調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1年2月。本文以下所有表格同。 I: 台灣民族主義者 表2 民族認同和主權擔憂
表3 政黨認同和兩岸經濟交往 表4 政黨認同和民進黨的中國政策 表5 政黨認同和國民黨的中國政策 表6 兩岸經濟來往與個人利益
表7 政黨認同與個人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