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意念」(三)
翰聲
「意念」對腦的影響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科技的發達更可證明這句話的真實性。人在腦中的思維或意念也是如此。一般的認識以為意念或思維只是精神性的,沒有實質的東西。事實上,現代神經科學已經證明意念或思維會影響腦部的化學物質的變化,甚至於影響腦部的結構。
(一)
我們人類成人的大腦是由約有八十六億個神經元(neuron)或稱為神經細胞組成。神經元又由細胞本體(cell body)、軸突(axon)、以及樹突(dendrites)三者組成。樹突是一群由細胞本體發出的樹狀突起,功能是擔任人體神經訊息的傳導。每一個神經元可以有上百的樹突。樹突可與其他神經元的軸突連接,以化學物質或電流傳遞訊息,是神經元的訊息接收站,能將接收到的訊息送至神經元的本體。樹突受到生物性的刺激而成長,但是有學者相信物理性及心智性的刺激可以幫助樹突的生長。過度飲用酒精飲料會使樹突回縮(retract),而要促動樹突生長可以參予有競技性的活動如比賽、下棋、學習新的技能、作謎題、玩樂器、畫畫等。事實上,有研究也顯示人類成長進入老年,樹突也還可以生長。
前述這些活動都是有關正向的心智的活動,也是一連串重複的肢體配合心智的活動(意念)。以此類推,負向的心智活動,每天無止境心懷仇恨、罵人、忌妒也會有相同的效果,除了負向的心智活動使得長期大量腎上腺素的分泌,造成血壓上升、心跳加速等,連結負向樹突生長,變成習慣性。譬如有人出口必是三字經,這就是腦內已經有了訓練有素的神經樹突連結,變成了一種反射的習慣。
(二)
另外現代神經醫學也證明靜坐時控制意念,確實對腦有生理性的變化,而且越長期的靜坐,腦的變化越明顯。每天15至30分鐘的靜坐可以幫助人面對生命,個人對事的態度以及與如何與人溝通交往。靜坐強化了人的慈悲感、可以更清楚觀看事物和自己,而且產生難以用文字表達的沉靜及專心感。一般沒有靜坐的人會以自我為中心,萬事都是我!我!我!簡單說這是因為腦內神經連接著自我中心和身體感覺/恐懼中心,所以當有感覺不適(癢,痛等),自我中心就會處理大量的訊息,覺得自己有問題,主要是因為腦內的評估中心與自我中心的聯繫是非常的弱。而評估中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幫助自我中心排除無關或錯誤的訊息。評估中心可以看成是自我中心內無用訊息的剎車,或過濾器。
而常常靜坐的人,卻能很清楚的看到事情的真相。這是因為腦內的自我中心與感覺/恐懼中心的連結減弱了,也就是說人比較能夠釋懷讓自己焦慮的事。還有評估中心和自我中心會有比較強力或健康的連結產生,也就是說當有令人感到不安、危險、疼痛的事發生的時候,比較能夠用理性的觀點來處理,而非反射性的直覺與自己有關。換句話說,也就是能夠以第三者的立場來看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和外在事物的真相。例如當經歷痛苦,能夠看著自己的痛苦地來去,而不會一味焦慮或陷入自責。更能夠有同理心看待周遭的人與事。因為這涉及很多神經學性的專有名詞,有興趣的人,請上網作更深入的理解: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use-your-mind-change-your-brain/201305/is-your-brain-meditation
前面兩個例子主要在說明人腦的意念對腦確實有生理性的影響,甚至對腦的結構產生變化。所以不要小看一個意念,牛頓一個意念好奇蘋果為何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對光線的好奇,解釋了宇宙時空的狀況。意念能對腦產生實質性的變化,當然也消耗著我們的資源,所以沒事也不要胡思亂想強化腦的自我中心,徒然增加焦慮和不安感。
若可能找時間自己靜下來,好好強化腦內自我中心和評估中心的連結!過個寧靜無憂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