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07 年 8 月

寂寂文學路 - 台美作家的心聲
黃娟

講員簡介

原籍桃園縣楊梅莊的黃娟,一九三四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新竹市,是戰後第二代小說家中,少數的女作家之一。在一九六八年攜女離開台灣長住美國,與在美留學的丈夫團聚之後,黃娟已是台灣文壇早露頭角的小說家了。

從一九六一年開始發表作品以來,到移居美國後短短六、七年間,黃娟共出三本短篇小說集,一部長篇小說。擅長以女性特有的纖細、敏銳敘寫愛情、親情、婚姻、家庭等,各種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命課題,而有其人獨特的風格。

移居美國後,黃娟將生活重心放在照顧子女、家庭上面,而停筆約十一年,直到一九八四年左右,才又重新提筆寫作。重拾寫作之筆的黃娟,彷彿要彌補過去十多年寫作的空白般,以驚人的毅力與創作熱情,陸續出版四本短篇小說集、六部長篇、兩本隨筆、一本文筆評論集,不僅量多,作品類型與寫作題材也多方擴展;其中,2001年到2005年之間完成的《楊梅三部曲》,以小說形式重現台灣歷史,寫出一甲子的平民故事,並且為歷史做事證。還是台灣女性的第一部:「大河小說」,本書時間從日本統治家到政黨輪替,空間從楊梅小鎮到台美人社會,將主人翁一生的經歷和台灣波瀾壯闊的現代史融合為一,是台灣人必讀的歷史小說。
黃娟自六十年代即享譽台灣文壇,曾獲多項重要文學獎項,包括:扶輪社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台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2007年的第十一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十一月頒獎)剛剛發表黃娟為得獎人,是該獎頒獎來以來的第一位女性受獎人。

黃娟也擔任過「北美台灣文學研究會」會長,及「北美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會長,熱心台灣人事務。

************************

這次的演講會以「台美人的心路歷程」為主題,身為台美作家的我,走過來的是一條「寂寂文學路」,今天我就與各位分享箇中滋味吧!

「寫作」本是一條寂寞之路,但是台美作家因為主觀客觀環境的不利,變得特別艱苦難走。先說一說顯著的幾個例子:
1. 「這是英語世界,但是台美作家卻以漢文寫作,顯然偏離了大眾。」
2. 工作加寫作,以自己關心的問題為主題,所以台美作家寫的多半是「台灣」,而且以台美人為主要對象,無形中限制了讀者的範圍。
3. 幅員廣大的美國,並沒有台美人共同的發表園地,也沒有販賣台美作家作品的書店,使得讀者與作者難有交集的機會(一些大城市也許例外,但是仍以中國作家的作品為主。發刊量較大的報刊,也操縱在他們手裡)。

但是我今天想追究的是根本的問題:
台美人口雖然不多,但是很有組織,各地都有同鄉會,也有台美人口滿集中的地方,如南加一地,據說台美人口已超過十萬人。但是在南加發刊的台美人報紙,訂戶始終在三千戶以下,台美作家的作品,數量要賣個一百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可見台美作家的困境,在台美人對「文學」的極端冷漠。

「文學」被稱為「民族的靈魂」,因為從一國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出該國的民族性和歷史、文化。為什麼我們這樣不關心自己民族的「靈魂」呢?「愛好文學」是人類的天性。不信看看我們的子女,哪個孩子不喜歡聽Bed time story?哪個不喜歡去圖書館抱一大推童話書來看?

現在讓我列出我們該思考和討論的幾個問題:
1. 比較我們在台灣受的教育(指中小學)和我們子女在美國受的教育有什麼不同?
(譬如說:他們重視閱讀,我們禁止讀課外書,他們以文學名著為英語讀本,我們只讀一些古詩古文與現代文學並無接觸。)
2. 文學具有「啟發思想、豐富想像力,促進人文關懷」的作用。台灣教育(指兩蔣的時代)為何刻意忽視?
3. 台灣人是這種偏差教育的受害者嗎?
4. 留下什麼後遺症?
(提示:看看許多民代和政要的文化水準和問政水準:「本土政權」執政團隊貧乏的論證能力 (政策) 和答辯能力 (受攻擊、抹黑時),甚至於無法推出具有理想性的執政哲學,顯然缺乏文史哲的人才。)
4. 比較受了兩種不同教育的台灣領導人的文化素養
李登輝(日本教育)
陳水扁(中國教育)

結論:請各位鄉親花點時間來欣賞「文學」作品,共同改變台灣人(台美人)的氣質,提昇台灣社會的文化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