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20 年 6 月 | |
台灣的護國神山
- 台積電 有台灣「護國神山」之稱的台積電,多年來赴美投資設廠一案「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一直都游移不定。最近在川普總統大力催生推動下,終於在2020年5月15日宣布決定在亞利桑納州鳳凰城附近,斥資約120億美元(約3600億台幣),興建一座5奈米製程技術的晶圓廠,預計在2021年動工,2024年量產。川普總統之所以在這個時間點加大力道,促成此案,想必是因為美國國防上的需求,為了分散風險,讓美軍未來武器所需要的晶片,不能只從單一窗口取得(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台積電在美設廠定案之後,當晩美國政府立刻宣布未來任何公司要出售晶片到中國的話,必須得到美國的同意,美國不再視晶片為民用消費者的商品,而是軍用的戰略物資、等同殺人武器。因此這個禁令不只是針對台積電,對另外兩家擁有最先進半導體製程技術的公司:英特爾(Intel)和三星電子(Samsung)都一體適用。這個殺手鐧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目前不得而知,但是一兩年後,等中國華為或中興通訊等公司消化掉它們的庫存,就可以知道它的威力絕對不亞於丟到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是魔鬼終結者。 要談台積電必須先從張忠謀談起。1985年,張忠謀在美國擔任通用儀器公司(General Instrument)總裁,應當時行政院長孫運璿之邀來到台灣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院長,而居中牽線的是當時的政務委員李國鼎。張忠謀那時54歲,和台灣沒有任何淵源,來台後的薪俸還不到他在美國時的零頭,但是受到孫運璿院長和李國鼎委員真心誠意、多顧茅蘆的感召,義無反顧地放棄當時穩定優渥的待遇,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一職,奉領台灣公務機關的薪水。在1986年由台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和荷蘭的飛利普電子公司簽約合資成立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由於張忠謀曾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半導體公司 - 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擔任副總裁兼半導體集團執行長,因此這家新公司就由張忠謀開始主導籌備,一年後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新的公司叫台積電,它的全名為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or TSMC) ,並由張忠謀擔任董事長。 台積電成立之前,一群以孫運璿為首的官方人士,包括李國鼎、趙耀東等等,都深知像台積電這類公司的結構必須由民間投資經營,寧可引進外資,讓政府的出資一定要低於50%,否則台積電就會成為國營企業,不會成功,因此大力鼓動私人企業來投資。然而說帖中的”積體電路”四個字沒幾個人知道這是什麼碗糕,集資的過程並不順利,只得到24.2%的民間資金,之後再以公司成立後機械設備的支出,來利誘荷蘭飛利浦電子公司,讓它擁有27.5%的股權,最後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國發基金)灑了48.3%的銀子後,台積電的公司招牌終於可掛在門上。 1987年台積電正式成立後,開創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的商業模式。台積電專注於生產由客戶所設計的晶片,本身並不設計、也不生產或銷售自有品牌產品,確保不與客戶競爭,這種商業模式從公司成立到今天都沒改變。公司成立以來,台積電為客戶所製造的積體電路上電晶體的密度都會按照指標性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提升。摩爾定律是 1965年,身為 Intel 創始人之一的 Gorden Moore 根據他個人專業領域的經驗,提出一個著名假說(Conjecture),就是積體電路上電晶體的密度每兩年會增加一倍,因為他這個假說後來都被台積電證實差不太遠,於是大家都把這個說法稱為摩爾定律,作為未來積體電路中電晶體密度的指標。台積電不但在初期發展時就已經達到摩爾定律的預測,之後還跌破一大堆學者專家的眼鏡,使他們不得不同意把摩爾定律從”每兩年增加一倍”修正為”每18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只說出了一個趨勢,沒法把積體電路中真正電晶體的密度數字化,於是學者專家們就提出一個以多少奈米為標竿的尺,來橫量積體電路的先進程度。由於目前積體電路是平面的,每顆電晶體都在這個平面佔據固定的位置,假設這個位置是個正方形,那麼每顆電晶體的平均正方形的是邊長,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參數,這就是一個表示積體電路先進的程度,這個邊長越短,表示每顆電晶體越小,就越省電,因此也越先進。Apple A12 Bionic是蘋果公司設計的64位元系統單晶片。2018年9月13日發布,是世界第一款台積電量產出貨的7奈米製程晶片。首先被搭載於iPhone XS、iPhone XS Max和iPhone XR中。台積電上個月也確認在今年年初已經開始量產5奈米的產品,我猜現在市場上最夯的iPhone 11就是用台積電5奈米的產品。看來它這兩個對手Intel 和Samsung可能不再是對手,台積電將會獨霸全球。 一年多前美中貿易戰剛開打,張忠謀接受經濟日報的專訪時,就曾提出「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理論,來說明美中關係的發展,也就是一個強國面對另一個新強國挑戰時,彼此看不對眼,就有可能掉入戰爭的陷阱。根據一位曾任哈佛大學教授的研究指出過去200年曾有16個「修昔底德陷阱」的案例,其中有12個案例是以戰爭來解決,如一、二次大戰。沒有發生戰爭的四件案例中,最讓人矚目的就蘇聯和美國的冷戰,最終沒有發生實質的戰爭,而是蘇聯解體。張忠謀在專訪時強調他對美中貿易戰並不悲觀,因為沒有悲觀的空間,美中雙方的領導人一定會用智慧化解危機。我完全同意他的說法,因為美國是個民主國家,不會主動挑起事端、引發戰爭,但是也不會對中國的崛起,無動於衷、繼續睡大頭覺。而且我相信張忠謀有這個想法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中國要挑戰美國成為第一強國,短時間不會成功,否則為何台積電要偎成本高的美國這邊,即使少賺也要去建廠。 談到美中貿易戰,不禁讓我想起電視動物頻道中,猴王爭奪戰的故事。一個猴群中只能有一隻是猴王(美國),他的權利可多了,有無限的交配權(印鈔票)。一隻年輕氣盛的猴子(中國),也想當猴王(要全世界用人民幣),於是向勇壯有力的猴王挑戰(美中貿易戰),萬沒想到猴王身經百戰(內戰、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伊拉克戰、阿富汗戰、這個戰、那個戰、月球戰、火星戰、宇宙戰)讓挑戰者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夾著尾巴,躲到一邊,韜光養晦,等猴王年老色衰以後再說。我預測這就是美中貿易戰的結局。 起初1987年政府在台積電48.3%的持股,到2018年只剩6.38%,荷蘭菲利普電子公司的27.5%的股權也已全部出清,而國內民間投資只剩14.77%,目前台積電最大的股東是國外的法人和自然人,合起來佔78.86%,因此2018年台積電3,511億新台幣元的獲利,就有2,738億元轉到國外。這點行政院國發基金在2016年就已認錯,決議自當年起不再出脫持股。張忠謀曾說外資持股比例高,並非台積電之意願,而是台灣股民對台積電信心的不足,認為台積電投資太大、回收不易。最近有報導指出外資賣超台積電股票一事,建議國發基金利用這個機會把已出脫的股票買回。 在2019年11月20日台積電股價創新高,市值達到2,627.5億美元,首度超越三星電子的2,611.6億美元,成為亞洲最有價值的公司。過去十年,台積電每年的利潤率都維持在約50%左右,也就是說每賣出一塊,就會賺五毛,不禁讓我想起三輪車要五毛給一塊的童謠。過去十年的營業額從2009年的2,957億新台幣成長到2019年的10,700億,成長超過三倍。請問台灣有那家公司可以和它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