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15 年 6 月

憶往隨筆(13)
平仔

(13)寶桑路的故事

我曾經寫過天主教傳教士洪克明神父的故事,他1955年來到台東,幫助很多窮困的人,在寶桑路建造一個簡陋的教堂,用自己的車當救護車,貢獻出他的一生,使台灣人相當敬佩他。

最近我在聖荷西聽一個演講,主講人是譚維義醫生,是一個美國專業的骨科醫生,描述了他是怎麼來到台東,在一片稻田和荒野中,住在草屋裡,為貧困病痛中掙扎的當地人,在缺乏資源的困境下,努力興建了一所簡單實用的醫院,服務地方。這又是一個非常熟悉的故事,到台東行醫,重演幫助台東人的奉獻。

他早期不知道福爾摩沙在哪裡,但到了1961年,他說福爾摩沙我來了,來到了一個落後貧困的台東。1969年他籌設了台東基督教醫院,他的基督教協同會也是在寶桑路,剛好在天主教堂的斜對面。後來他說,許多以前的病人跟他打招呼,他記不起每一個病人的名字,但如果看了他們手術的疤痕,他會很清楚的記起當時他努力做了些什麼。

他的貢獻不僅是專業的醫療服務,也有熱愛、關懷和慈善,還發揚了宗教的力量,幫助當地人們減輕生病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給人們從宗教信仰中,了解和睦相待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和世界上的人共同努力,使社會走向正面的發展。就像一粒麥子,不落地裡就死了,仍然是一粒麥子,如果落在泥土裡死了,將生長出許多粒麥子。他的奉獻就是一粒麥子落在後山的故事。

上天疼愛卑微窮困的人,台東無疑是一個落後貧困的地方,當時很少人要來這裡,因為山地崎嶇不平,加上彎曲的山路,還要與原住民生活在一起,多樣的問題和困難嚇倒了不少人。唯有早期的商人,他們會講一些原住民的語言,使用竅門,藉交易維持他們的生活,用先進的材料商品,例如針、刀片、剪刀、衣服,來交換原住民的雞、豬、牛等。早期也有一些人來到這裡,是因為恐懼二戰和迴避空襲,為安全而搬到後山。因為路途遙遠,後來雖然有汽車到高雄,乘坐巴士也需要八小時的路程。

戰後有關這個窮鄉僻壤的消息傳到歐美先進國家,因此有許多傳教士用愛心來台設立教會和醫院,幫助當地居民,給予很多精神上的寄託。因為原住民受到關懷,非原住民也得到了益處。有時,我去台東旅遊,看到很多已經改進的地方,看到了給予後山人的愛心和希望,如同一粒粒的麥子,落在台東繼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