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08 年 6 月 | |
黃春明「與稻草人對話」 ─ 談兒童的生活教育 五月十七日文化歷史演講系列,台灣文學國寶級大師黃春明先生,以「與稻草人對話─談兒童的生活教育」為題,與鄉親分享他近年來以台灣兒童文學與兒童戲劇,進行對下一代的心靈教育的心路歷程和心得。 黃先生才情洋溢,幽默風趣。聽他活潑、生動的河洛話演講,與其說是大師的演講,更像厝邊的歐吉桑在講古。在描述兒童劇時,絕佳的演、說、唱讓人猶如親歷其境,像「稻草人與小麻雀」裡老人背著孫子在落日餘暉回家時想到自己也有阿公時小女孩的「阿公 …」旁白及「小李子不是大騙子」裡愛笑鳳心急的嘶喊「小李子」,都絲絲的扣人心旋。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當年他在宜蘭中廣主持「街頭巷尾」和「雞鳴早看天」節目時擁有那麼多聽眾的原因。可以想到當時他訪問精神失常的老師時,走過碎玻璃片的聲音帶給聽眾的臨場感以及震撼。 而穿梭在劇情中他的心路歷程,則像庄裡老人的諄諄教誨,發人深思。經濟發展和民主進步固然讓台灣擠身已開發國家之列,也是所有台灣人的驕傲。但是以一個文學家敏銳的觀察力,黃先生所看到的台灣社會現象更是發聾振聵。他看到的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台灣,農業生產結構與工業生產結構撞擊的結果,對台灣社會造成很大的衝擊。雖然科技順利的轉移,但是社會新秩序並未建立,這個轉型的過程產生了人文的危機,台灣人漸漸的失去了「心」,也因此形成一個暴發戶社會;經濟、權力以及民主暴發戶現象。民主暴發戶以為選舉就是民主,所以就有買票的現象。其實民主必須經過長期民主教育讓人民有民主素養與和智慧。而第四權擴權,強調閱聽大眾知的權力凌駕社會公義、公平的媒體亂象,不也就是權力暴發戶的表現嗎? 台灣目前重要的不是政治問題,那個政黨執政固然會影響台灣社會,但這是短程的。長遠來看,20年、50年後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才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什麼是未來?2、30年後,我們可能都不在了,現在的小孩子、學生才是台灣的未來。他們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在什麼樣的環境長大,會影響他們的成長。這些問題讓黃先生感到很沉重也是促使他決定投身兒童文學創作與兒童戲劇編導演的原因。他寫的五本童話,大部份都已經編成兒童劇公演過,其中四本翻譯成法文且在歐洲很受歡迎。 黃先生想作的是從直接與小孩子接觸,以能感動他們的方式來作心靈的教育工作。能感動小孩子的心就像在他們的心種下一顆種子。台灣的童話大部份都是翻譯來的,金髮的公主住在歐洲的城堡的情節和台灣小孩子的生活經驗距離太遙遠,無法感動他們的心,因此黃先生開始著手本土的童話創作。童話的創作其實不容易,因為小孩子可能不識字必須由大人唸給他們聽,所以也要能吸引大人才是一本好的書。文學藝術是無法以年齡來區隔,好的兒童文學與戲劇要老少咸宜,看過戲劇回家後,讓大人跟小孩子一樣回味無窮,會一起討論,這樣才能讓他們感動,進入心裡,如此才有效果。 孩子的教育並非可以完全由課本作到的,填鴉式的教育,死背書就能考一百分,但是這種考試很好的人,是不是以後就有大成就呢?其實在我們的周遭有不少這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為什麼呢? 因為那只是把背的東西,大部份是科技know-how之類的知識,暫存於腦部,並沒有變成滋養心靈的養份,無法培養美與愛的素養。科技固然能促進社會的經濟,改善大眾的生活,但是要有哲學、藝術來作平衡。文學與藝術就是要滋養大眾的心。 以「與稻草人對話」作為演講的題目是因為黃先生的黃大魚兒童劇團三月份曾在國家劇院公演一場「稻草人與小麻雀」的兒童劇。製作這齣戲的目的是要讓兒童了解其它物種和人類一樣有生存的權力,以及重視生物倫理才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生活環境的倫理除了人與其他物種有生存的權力,大自然形成的地景如河川山脈也有照自然存留的權力。台北基隆河的截彎取直,雖然增加臨近土地的附加價值,但是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原來彎彎曲曲的河流孕育許多不同的生物,生態綿密有很多物種共存活其中,現在都消失了,只有一種魚能存活下來。除了這三種倫理之外,最新也是最重要的倫理就是要重視人與其它物種後代有享受地球的權力。「稻草人與小麻雀」劇中透過小明與小麻雀的對話,讓小孩子從其它物種─麻雀的角度了解它們生存的權力與自然生態平衡的關係。「稻子未成熟的時候,我們也幫忙捉害蟲」,「我們的肚腸很短,胃也很小吃的不多,也不會帶回家。你們為什麼要趕我們,還要抓去燒烤?」。 今日產業結構變化,進入工業社會後,往日農村生活大家庭祖孫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結構已不復存在。農村只留下老人,年輕的一代必須到都市謀生,祖孫生活在一起的情形已不多見。最後一幕小明撒嬌要阿公背回家,童言童語和阿公的對話是多麼溫馨,令人勾起那一絲塵封在記憶一腳,和阿公相處的童年回憶。 黃先生講的另一齣「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故事的動機源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當初演出時還被過度敏感的人士告誡過,(當時李登輝前總統第一次選總統)。事實上,他只是有感於台灣的移民現象,想告訴觀眾說:「桃花源不必找了,只要你對今天的社會不滿想要移民,就是尋找桃花源的行為。」 但他看到許多移民並不快樂,子女移民的老人家每回要出國「探親」時,親友總會問說這次要去住多久?老人家都是喜孜孜地回說:「少說也住個一、兩個月!」老人家兩個禮拜就回來了,你問他好不好,答案多半是含糊的「不錯,不錯。」黃先生說,你要是隱形到他們家裡,就會知道他們有多麼不快樂,只是把家產變賣了,他不能說不好。年輕人都上班,小孩子都說英語,那個男人(女婿)若把阿公叫成爺爺已經夠野蠻了,「居然還叫我們牛懶趴(Grandpa)!」一切的一切,移民都沒有想像中的好。(1) 黃先生相信,桃花源在自己腳下這塊地,避秦之亂的百姓也要經過六百年,才到晉朝,在那麼黑暗的時代,發現有一個如此之美的小農社會。但他指出桃花源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仍然是時間的累積。(1) 在演講中黃先生一再勉勵期許鄉親,因為我們不在台灣,能夠比較客觀看到台灣的社會現象,更能為台灣的未來貢獻。未來必須換個角度來關心台灣,以台灣長期的發展為出發點,選舉只是一時短期的影響,如何教育下一代才是確保台灣社會穩定成熟最重要的課題。聽完演講,讓人覺得黃先生不只是台灣國寶級的文學大師,更是社會改造的實踐者。 黃先生出生於宜蘭羅東,1958年屏東師範畢業,在家鄉的宜蘭廣興國小服務三年後,考入宜蘭中廣擔任記者、編輯並主持「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等節目。在中廣他認識了一個「比我更有能力的女生」,就是日後知他、容他的夫人林美音女士。1966年結婚後,遷居台北,進入廣告界,他的文學巔峰期就是這個階段。當時聯合副刊的主編林海音女士是文學創作上第一個著力提攜他的前輩。1966年「文學季刊」創刊後黃先生每期都發表一篇作品,其後他也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過不少作品。這個時期開始進入廣告界。 70年代開始投入電視兒童劇的編製及記錄片的製作,文學創新方面於1980年獲吳三連文藝獎。80年代他的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如<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莎喲娜啦•再見>、<看海的日子>、<我愛瑪莉>等七部。 90年代之後近幾年生命的重心則擺在兒童文學、兒童戲劇、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的文化工作。1992年於家鄉宜蘭設立吉祥巷工作室,1994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1996年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兒童舞台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自1989年開始在文化大學、政治大學、藝術大學、東華大學,擔任講師或駐校作家、藝術家,授課傳承台灣文學藝術創作。 著作分期 (2) 寫作時期:八○年代 寫作時期:九○年代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