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17 年 5 月

紀念鄭德昌文化與歷史演講: 實況轉播
廖炳惠

台美人的口述歷史上網分享 (四月一日)

四月一日,中心來了兩位圖書館長,和大家談她們如何在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的東亞圖書館) 建立台美人口述歷史的經過及其未來展望。華大早在一百五十年前,便開設東亞研究的課程,率先全球,而東亞圖書館也一直位居全美前茅,以藏書 與服務特優聞名於世。這次演講的意義深遠,聽眾之中,有德高望重的董事,也有幾位長期關心台美社群的學者、網路高手在場,可說是美國西岸南北兩地,針對台美人歷史與文化的一次 重要交流。難得的是UCSD Geisel圖書館的中文部Chen Xi 主任也參加這個盛會,表示她也希望能推動進一步的合作。

台灣鄉親多人熟知吳燕美女士,她是台中大甲人,但童年大部分時光穿流於中國東北、日本,要到1946,才又回到台灣。她就讀一女中、台大、UC Berkeley,都是最好的學校。先後擔任過柏克萊中文圖書部主任與華大東亞圖書館副館長,以及台灣同鄉會會長、鄉頌合唱團團長等職務。2001 年,在她從華大東亞圖書館退休之際,她募集了一筆可觀的台灣研究基金,希望能開始建檔,把台美人的經歷,透過口述的方式,去加以彙整,進而放在網路上,讓台美人的生命史得以保留,供世人搜尋、參考。

由於吳燕美的爭取、協調,華大東亞圖書館特地撥出一層完整空間,給台灣研究圖書與人力使用;同時,華大也著手另一項創舉:建立一個獨立的校級台灣研究中心,與中國中心平起平坐,彼此不相干擾。在這背後,鼎力支持的人是現任館長沈志佳博士。沈館長是芝加哥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在到華大之前,曾任職匹茲堡大學圖書館,也多次被推選為美國東亞圖書協會的會長。她認為圖書館不僅要服務大學裏頭的學生、教授,也應與社區結合,提供全方位的資訊,推出前瞻性的互動網絡。

在吳、沈兩位館長的聯合推動之下,台美人的口述歷史計劃 (說故事,憶往事)於2014年開始運作,選擇原則上先針對一些長者,尤其是七、八十歲以上的台美前輩,而且範圍力求遍及各種社會階層,希望能具足公共、民主、與代表性,同時擴大到包括更多海外華人。採訪名單通常是由受訪 者提供、建議,因為他們最知道那些人應該採訪而且往往就有其聯絡資訊。除了訪談的型式,把受訪者的口述內容加以錄音、留影,進而騰寫、編緝、彙整 之外,定期也請受訪人在公開論壇現身說法,透過更多人的提問、分享、印證,去蒐集歷史片斷的多種面貌。沈館長本身是歷史學者,不過,她說口述歷史的計劃只記錄歷史,但不寫歷史,那是後人的工作。

為了達到儘量專業、客觀,參訪者必需受口述歷史的訓練,吳、沈兩人找來權威學者 給計劃成員。助理上課,舉辦工作坊,定期深入檢討既有成果,每次錄音稿騰完,也一定再給受訪者校閱,以免出錯。一個重大挑戰是要找到既精通中、英文又會講台灣話的採訪助理人員,因為許多台美長輩只講台灣話。目前,計劃已建超過四十位台美人的檔案,相當可觀。

還沒到提問時間,劉信達董事便針對計劃的族群分布及其文化政治,舉手表示有疑點,因為將台美人納入海外華人的架構之中,勢必在人口比例與發言位置上,造成中國傾壓台灣的不對等與扭曲現象。吳、沈兩位演講者對這問題十分認真處理,她們強調在時間軸上,台美人是具足優先性,由於留學與政經條件,他們遠較 1985 之後來美的中國人要早,同時在教育及專業成就上,也格外突出。計劃裡,除了早期的華人移民、華工之外,大部分受訪的人是以台美人居多,而且若有更多台美人的檔岸放在華大的網頁上,其歷史記錄價值便更充分顯現出來。

莊明哲教授也鼓勵大家參加台美人的口述歷史網頁計劃,他希望聖地牙哥的鄉親能做更多並與華大多交流。Geisel的陳主任跟著說UCSD圖書館的數位技術相當先進,絕對可以配合。

隨著華大台灣研究中心的成立,台美人的口述歷史計劃勢必會更加快腳步,值得期待。

台灣/德國的轉型正義之比較 (四月二日)

四月二日,我們很難能可貴的,請到德國史專家余文堂教授,來中心和大家談轉型正義的議題。余教授曾擔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早期留學德國,是台灣極少見的德國歷史權威,他經常被邀回德國講學,目前已從中興大學退休,但仍兼課講授德國史,絲豪不得空閒,因為國內德國史專家實在太少了。由於余教授與夫人是忙裡偷閒,利用春假出遊,來探望兩位正在UCSD攻讀博士的兒子,我們才有機會,請余教授到中心與大家見面。

余教授拿德國在二戰後的轉型正義作為與台灣對二二八的官方論述 交叉比較,提出深入的分析、檢討。他從德國轉型正義的歷史脈絡談起,透過圖文並茂的資料,勾勒、歸納出十二個縱、橫軸線,以憲法、政黨、哲學、歷史、媒體、文物收藏與展示、公共知識與政治文化等面向,去對照台灣與德國在處理族群衝突與民族主義相關問題上的異同。

據余教授的說法,德國在戰後,很重要的憲法精神是以和解、公正而不報復的方式,去深入反省當初反猶太的政治暴力及其衍生的種種不正義,因而激發政黨•全民對 種族優越及其莫明仇恨、集中營、東西德、戰後重建等議題,均能凝聚共識,希望不再重蹈覆轍。不僅國歌的內容重新改寫,歷史教科書也針對反猶太及族群暴力的場景,做極其認真的描述與討論,同時,各地成立歷史博物館,不斷展示各種社會非正義的檔案及其後續影響。政黨領導人也將非法取得的黨產充公,完全不循私舞弊,一切攤在陽光下。

相形之下,台灣的二二八,到現在仍處於不清不楚的狀態,檔案不僅不完整,而且不公開,國民黨產也還沒交待明白,遑論政治人物的公共承擔。余教授以德國領導人跪泣在猶太受難者墳前的圖片,與台灣政客的口頭道歉相互對照,真誠與偽善,悔悟與走秀,其間的差異不言而喻。台灣人的悲哀就在要經常目睹政治人物的修辭學式的宣稱而非實質的承認與允諾: 選舉前後,完全不同的情景。

余教授準備了許多資料,可惜時間不夠 他發揮,提出更多評論與建議,以便台灣的轉型正義可能走向正途,不過,從聽眾的熱烈提問及反應裡,我們可看出大家很有同感,畢竟台灣的轉型正義才開始,還有一段漫長的路途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