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16 年 5 月

聖地牙哥台灣中心讀書會 四月份讀書報告
江穩吉 紀述

時間地點:聖地牙哥台灣中心    4/02/2016 星期六   2:00pm
書名:變動時代的智識份子 — 張昭鼎教授的一生
作者 :林銘亮先生
講員: 林幸隆先生  又名:田土伯丫

張昭鼎 (1934--1993)影響台灣極為重大的科學家、教育家!

1934年出生於台灣的屏東,台大化學系畢業後入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宄所,曾赴日本原子力研究所擔任研修員,之後獲宏博 (Humboldt) 獎學金赴德國曼因茲 (Mainz) 普朗克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 Fur Chemie ) 進修,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任職於清華大學和中山科學研究院,在放射化學與無機化學領域中有卓越建樹,獲選第八屆十大傑出青年,並擔任科學出版事業基金董事長,負責推動《科學月刊》之持續出版。同時受中央研究院之託,任中央研究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張昭鼎也投身社會運動,為台灣民主改革盡心盡力,也為促進民間與官方科技意見的交流,主辦民間科技研討會,成功結合畢生最關心的科學與教育議題。1993年張昭鼎因氣喘痼疾發作病逝於省立新竹醫院!

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曾寫了一篇 「該也是回家的時候」,回憶與張昭鼎的交往而得知的有關昭鼎在艱困中追求理想的一些往事。在1995年秋李遠哲帶著無比的興奮走入台大之門,首先認識從台南來的異鄉人是張昭鼎、張隆鼎兩兄弟,與他同屆的隆鼎是那年丙組的狀元。張昭鼎當時是化學系大三學生,因對人類社會有崇高的理想,很快地便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台大四年裡同寢室共同生活的難兄難弟,一轉眼二十年的歲月便這樣消逝了。作者林銘亮先生完成了這一本 「變動時代的智識份子 — 張昭鼎教授的一生」,細述了張昭鼎的一生成長過程,學術研究對社會的關懷與理想的實踐,也可以讓讀者瞭解到二十世紀下半葉之台灣科技教育發展。

張昭鼎教授的父親張士昆,台南人,是私塾漢文老師,給孩子們取名都有鼎字,應是起源於堂鍾鼎的傳統士大夫思想。母親沈金倉是位了不起的女士,生養八個兒子,親歷戰亂,含辛茹苦,其間丈夫英年早逝,兩個兒子夭折,一子在二次大戰被徵為日軍南征失聯,小兒子過繼楊家為嗣 (六歲到楊家),所承受的命運打擊和心頭的痛苦恐也難以盡訴。父親的早逝,單憑母親一人以菸酒公賣局的牌照,開小店做小生意收入,養活這五個兒子,勉強糊口。哪知戰後通貨膨脹,到了1947年,政府一聲令下,四萬元舊幣換一元新台幣,晴天霹靂,一家破產,情何以堪?所幸張母是位有宗教信仰的基督教徒,專心仰望上帝主的保守,耶穌所賜恩典,充滿勇氣面對。或許是含辛過勞,罹患肺癆,59歲病逝台南。

從小家境貧困,張昭鼎、張宗鼎 (五哥)、張隆鼎三兄弟在台大的日子完全是由家教的收入維持生活。剛初中畢業的昭鼎便到台北當工友,晚上讀高中夜間部,這段餓體膚、磨心志的辛苦歲月,如果不是張隆鼎告訴李遠哲,怎也想不到這位面帶笑容、堅定、和藹、善良的張昭鼎,竟是一位常因囊空如洗、餓著肚皮也不願求助於人的有志之士。曾經刻苦奮鬥,經過一番磨練與考驗的張昭鼎,在年青活潑的臉孔上,總會浮現出他那特有的信心與老成。

04/02/2016下午2點在台灣中心的讀書會,林幸隆先生 (田土伯工程師) 精彩敘述一些重要特色,簡介張昭鼎教授對科學知識學術的貢獻,有聲有色。田土伯最讚賞的是張家有五兄弟,他們林家也有五兄弟,雖然沒有出狀元和四個博士,但是林家兄弟也很出色,有醫師、工程師 (田土伯工程師)。全場熱滾滾,熱烈討論,更值得興奮溫暖的是:他鄉遇故知!田土伯成功的演說,令人嘔咾的口材,見到每個都歡頭喜面,心存感恩來結束這場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