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16 年 5 月

來淺淺談台語文字:阿香去香港買香(二之二)
作者:上古美里

前言:
國語「阿香去香港買香」的香字都唸(ㄒㄧㄤ chiang), 但台語卻不是全唸一樣,台語有香多種唸法( phang, hiong, hiang, hiuⁿ ),所以台語香字明顯有一字多音的問題。「香」字是一個特別的字,幾乎很難分辨台語上古的白音是那一個,可想而知台語「香」字的唸法一定會有很多的爭議。以下分析以台語白音為標準,試試看如果以台語白音為主寫出來的字可能會長成什麼樣子?

  1. 阿香

1、香:(會意字。據小篆,從黍,從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義:
五谷的香)。泛指好聞的氣味。
.
查香字是一個會意字,畫圖表示意義直接配合母語音韻的文字,「香」文字意義和台語的用語詞彙:花香、香水、香味、香氣、爆米香、香花、女子名阿香 …說的香意義是一致的,都是表示「氣味美好」,音和字意義上指向台語(phang)應是指這一個字。

2、有些人認為台語(phang)應該是「芳」字,但以漢字通常加艸字部首的字大多指和植物有關,所以《說文解字》也寫「芳」是一種香草也,但台語明明說「香」是指一種氣味,兩者基本意義是不一樣的。當然「芳」也可以引申為氣味芬芳,所以再查字典上的解釋如下:

※香:
《康熙字典》原文:〔古文〕【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音鄕。【玉篇】芳也。【正韻】氣芬芳。

※芳:
《康熙字典》原文:【唐韻】【集韻】【正韻】敷方切,音妨。【說文】香草也。
《說文解字》原文:香艸也。從艸方聲。

列出下表的文白音做比較,「香」字台語除了有兩個白音(phang)和(hiuⁿ)特別不一樣之外,跟客家語、粵語或是北京語一樣都能唸(hiong )或(hiang)。但台語(phang)才是指氣味,(hiuⁿ)是指物品,所以香字不是(hiuⁿ)的意思。

「芳」字《說文解字》註解唸「方」聲,但是「方」字台語雖一字多音卻只發(hng )或( hong)的音;《康熙字典》註妨聲(hóng);兩者都不是(phang)的音。聲韻學《唐韻》等韻書寫「敷方切」,台語唸「敷 fu」和「方hong」是切出中古文音(fong),不可能切出 (phang)音;此例子也說明中古聲韻學記載的音和台語唸的其實不一樣的。只剩北京語唸(fāng),除非是明清時期幾百年來已被北京語影響,不然「芳」不會可唸出 (phang)的音。所以(phang)該是「香」字的台語原白音沒錯。

漢字

台語
(上古白音)

台語
(中古文音)

台語
(近代文音)

客家語

粵語

北京語

hng / hong

 

 

fong24

fong1

fāng

hong

 

 

fong24

fong1

fāng

hóng

 

 

fong11

fong4

fáng

二、香港
由第一點的分析,台語的「香」字的唸法至少有三層音,上古白音(phang ), 中古音 (hiong), 近代文讀音則可能是(hiang)。下表中和其它方言比較也很清楚看出來(hiong)是中古的標準文讀音。


漢字

台語
(上古白音)

台語
(中古文音)

台語
(近代文音)

客家語

粵語

北京語

phang

hiong

hiang

hiong24

hoeng1

xiāng

「香」字台語上古的白音唸(phang )才對,但是因為中古文讀音的影響,「香」字中古時期官方統一文讀音唸(hiong)。所以不管台語、客家語和粵語各家方言都是唸(hiong )。 後世北京官語影響又有可能唸成(hiang) ,但不一定和北京語相關,因為台語本身有其它字的音也唸(hiang),可能是其它字的音造成混淆。

其實台語的(hiong)和(hiang)都有其它的文字使用,故鄉的「鄉」唸(hiong),馨油的「馨」唸(hiang ),加上各朝代官語的標準文讀音覆蓋,台語的音韻和文字早就被搞得一塌糊塗了。
鄉:台語白音唸( hiong ),例如:故鄉、鄉村、鄉里、鄉長…。
馨:台語白音唸(hiang ),例如:阿馨、馨油、馨芹菜…。

《詩經周頌》「有飶其香(phang),邦家之光。有椒其馨(hiang),胡考之寧。」

  1. 買香

「香」字台語可能有兩個白音 (phang)和(hiuⁿ)。台語大部份是一字一音韻,台語說(hiuⁿ )和(phang) 明明白白指兩件事情, (phang) 是「香」字, 所以(hiuⁿ )可能指向另一個文字。

1、查漢語字典解釋
※熏fume, smoke: (俗作燻。會意。金文,上面像火煙冒出,中間是煙突。)
《說文解字》火煙上出也。从屮從黑。屮黑,熏黑也。徐铉反切:許云切。
金爐揚熏。 ──《爾雅》
我心憚暑,憂心如熏。──《詩‧大雅‧雲漢》
《周禮秋官》以莽草熏之。

2、古文中的名詞用法有 ((hiuⁿ ) 的意義
《爾雅》「金爐揚熏」。
由古文對比實際生活的情況,金爐是插香用具,金爐中會冒出烟,即表示金爐裡插著香在燃燒,且煙必然指金爐冒出的 (hiuⁿ )烟。古漢語的文言文的文法非常精簡,若寫「金爐揚熏煙」是不合乎文言文文法;若寫「金爐揚煙」又不能百分百確認冒什麼煙;寫「金爐揚熏(hiuⁿ )」明確指出固態的(hiuⁿ )本身和轉變氣態的(hiuⁿ )烟。本來毫無疑問,這一句唸「金爐揚熏(hiuⁿ )」,只要是講台語的人一聽就知道金爐中的「熏(hiuⁿ)」正在燃燒冒烟。僅管人世多變興衰輪迴,熏(hiuⁿ)」依然每天靜默地燃燒著,烟霧裊裊從無間斷,好似時間靜止一般千百年來都沒改變。古漢人(講台語的)萬萬沒想到後來外族不斷入主中原,音韻改變被取代,僅剩下(hiuⁿ )的音找不到字。

《詩‧大雅‧雲漢》「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爲虐,如惔如焚。我心憚暑,憂心如熏。群公先正,則不我聞。昊天上帝,寧俾我遁?

在詩經大雅中寫到「憂心如熏」的熏則是一個名詞,表示一種物品,不是一個動詞或形容詞。如果熏的意義指煙,憂心和煙霧沒啥關連,憂心得像煙霧一般飄渺也很奇怪。但若用台語熏(hiuⁿ )來解釋卻能通順。台語的熏(hiuⁿ )會一直燃燒,燒完就剩下灰燼沒有了,所以熏(hiuⁿ )也會被引申來形容時間。例如:一柱香的時間;武俠劇中常常為了增加劇情緊張效果,就會有橋段演出比武插一支香,約定好一柱香燒完的時間決定勝負,或於一柱香結束的時間內完成一項困難任務。「憂心如熏(hiuⁿ )」指擔心得就像熏(hiuⁿ) 在燒一樣緊急迫切。

3、「熏」是一個會意字
由象形文字上來看,會意字是畫圖指示意義配合母語發音的文字。金文的圖形看起來就像一個神桌上的祭祖香爐, 一個金鼎上面插了一根或三根香。早晚三柱香是一種古老傳統,常見到日常中一個香爐有的插一柱香,有的插三柱香,靜靜地燃燒著。由於古人重禮,可能認為( hiuⁿ ) 的意義就是要一整套祭祀用具才合乎正式禮儀,而且當時鼎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沒人說聰明的先人創造文字時不會將整個香爐畫進去。

文字「熏」和「燻」看就是兩個不一樣的字,「熏」是一個會意字(以台語看來可能是象形字),表示一種事件或情況;「燻」形聲字是「熏」加入火部旁的衍生字,表示用火煙燻的意思;「熏」在古文中有引申「燻」的用法,但若是古漢人真造兩個一模一樣意思的字也是很怪異。

歷史紀載殷商人信鬼神愛占卜,台語說 (hiuⁿ )這個音可追溯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淵源。自古以來中原一直多戰亂,商周到東漢已經過二三百年,漢語方言眾多音韻又變化快速,其實沒人確定說文解字的作者當時是不是還會說這種古漢語(台語),知不知道「熏」有音(hiuⁿ )的意義。也許統治者也已不這樣講了。「熏」是會意字,會意是配合母語發音意義的文字,倘若其它方言沒有這樣講時或沒這種文化,音就會跟著方言被改變了。

4、古老的傳統
每日祭祖拜公媽,早晚點三柱香,就算漢人逃避戰禍南遷時,急急忙忙什麼東西也來不及收或根本不能帶走,但是吃飯的工具鼎也許帶一個吧。古人特別重視祖先,有一種東西必定要帶走,就是祖先牌位和祭祀用具會帶走。就算現代有人全家移民國外,也還是一樣將神主牌供請去繼續祭拜。因為這一個每日祭祖燒香的傳統,台語才能一直流傳保留這個字「熏」的原音 (hiuⁿ ),其它方言則已用「香」字取代了。所以北京語講「燒香」,台語要講(sio- hiuⁿ),台語寫字則要寫成「熏hiuⁿ」。

四、「阿香去香港買香」台語文字
1、如果就字面上「阿香去香港買香」,台語的上古白音唸法就會是「 阿 phang 去phang 港買 Phang」。
2、台語中古文讀唸「阿hiong 去hiong 港買 hiong」;和客家語、粵語都幾乎唸一樣,其實唸(hiong)已經不能算說台語了吧,台語字寫成「阿鄉去鄉港買鄉」也是無意義的。
3、若台語唸「 阿 phang 去 hiong港買hiuⁿ」, 台語要寫成「阿香去鄉港買熏」。
4、若台語唸「 阿hiang 去 hiong 港買hiuⁿ」,台語要寫成「阿馨去鄉港買熏」。
5、結論:若用香字,台語就會說寫成「 阿香(phang) 去香(phang)港買熏(hiuⁿ)」了,可能不得不加註”香港為特殊地理比照粵語念中古文音(hiong 港)”。

其它相關字

1、薰
「薰」。(形聲。《說文解字》原文:香艸也。從艸熏聲。)
《周禮》 剪氏掌除蠶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蟲之事。
《山海經‧西山經》浮山有草焉,名曰薰。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
《淮南子‧說林》腐鼠在壇,燒薰于宮。
可以當動詞或是名詞使用。台語熏唸(hiuⁿ),所以薰也唸(hiuⁿ)。漢語文字環環相扣,當台語熏的音被改變取代,也會找不到薰字。古文中和熏一樣也有引申燻的用法。台語「香」(phang)和「薰」(hiuⁿ )描述不一樣的東西氣味,「香」(phang)是花香、果香、稻香等等像香水般美好濃鬱的香味,單純指氣味空氣類;「薰」(hiuⁿ)帶艸字頭指植物且是散發特別氣味的植物類,氣味也不一定都是好聞的,可能是清新的也有可能是嗆鼻的或其它怪氣味。在現實中的「香菇」氣味就和氣味美好的香(phang)不同,所以台語不是和北京語一樣講「香菇」,台語是講「薰菇」( hiuⁿ -ko),「薰菇」二字都有艸字頭指植物類,「薰」( hiuⁿ )指出此植物有味道「菇」指出此植物的類別。同理,台語講「香瓜」和「薰瓜」也是兩種不一樣的瓜,「香瓜」指甜瓜是一種水果香氣濃郁,「薰瓜」即佛手瓜為一種蔬果。台語用字多精準意義清晰,貼切表現現實事物的形音義,累積先人幾百年的經驗和智慧,文字豐富精闢又優雅得令人驚嘆。

1、香( phang ):花香,香水,香味,香氣,爆米香,香花,阿香,香茅,香瓜
2、馨(hiang):阿馨,馨油,馨芹菜…
3、芳( hong ):芳美,芳華,芳香,芬芳,芳草萋萋
4、熏(hiuⁿ ):(sio-hiuⁿ),熏爐, (hiuⁿ -lô)  熏火
5、薰(hiuⁿ ):熏草, 熏菇(hiuⁿ -ko) ,薰瓜,薰茅,薰包,薰依草

6、香瓜:
甜瓜(學名:Cucumis melo),又名蜜瓜、香瓜,是一種典型的藤蔓類草本植物,最早於4000多年前在波斯和非洲栽培。 甜瓜可略分為東方甜瓜與洋香瓜兩大品系。《維基百科》

7、薰瓜:
佛手瓜(學名:Sechium edule)是一種葫蘆科佛手瓜屬植物,又稱合手瓜、合掌瓜、佛手等。原產於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1915年傳入中國,在中國江南一帶都有種植,以雲南、浙江、福建、廣東最多。也傳至臺灣。《維基百科》

結語:
看午間電視新聞時,報導新年廟裡拜拜上香,司儀用台語大聲唸「上香」(siōng - hiong),可惜台語要講 (siōng - hiuⁿ),才是台語形容拿熏(hiuⁿ)祭拜的古老傳統儀式。


漢字

台語
(上古白音)

台語
(中古文音)

台語
(近代文音)

客家語

粵語

北京語


siōng
-phang

siōng
-hiong

 

song31
-hiong24

soeng -hoeng1

Shàng- xiāng

若把時間拉長來看,中古時的文讀音是現代漢語的白音,卻是上古白音的文音。也許有些人認為要唸中古文讀音才是標準的正式的,所以台語上古部份的白音淪為一般方言土音。但唸中古標準文音(siōng -hiong)就是和客家語及粵語音幾乎一樣,對台語來說,那只是古老大帝國的餘音,其實音是空洞無意義的。台語音韻混亂很難找字,若還失去台語原來的白話音差不多語言也算消失被完全取代了。台語白音承自上古商周時的古河洛語乃為古漢語之一,在文化上的意義深刻悠遠,傳承保育古漢語之一的台語白音,後代子孫責無旁貸。

後記:
台語真正的白音剩下多少是個未知數,一堆中古文音被誤以為是上古白音的也比比皆是。源起於上古的漢語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經過長時間混雜非常繁複,本想放棄找「阿香去香港買香」文字,少自找麻煩比較好。但沒想到原來以為早走入歷史的茶箍在新年時又再現了, 趁假期就努力研究找找可能的文字。還是期待有朝一日台語能寫出文字。

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