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新經濟 -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前景與展望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冬季研修會專題演,2012年2月19日
聖地牙哥台灣中心認識科學演講系列協辦
董澤平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
【陳榮昌教授序:本文作者董澤平博士台灣南投縣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暨藝術學院美術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佛爾布萊特
(Fulbright) 訪問學者(2011-2012)。本文係董教授應邀於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學會南加州分會2012年冬季研修會之專題演講全文。】
前言
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旭日產業,在這股席捲全球新經濟浪潮推動之下,文創產業已然成為各國戰略產業與施政重點,歐洲與亞太各國政府無不傾全力發展此一新興產業。如1997年英國即將創意產業列為國家重要政策,當年產值僅英鎊6億元,至2001年時13項創意產業竟為英國帶來英磅1125億元的產值,創造195萬就業人口,其出口貿易額達英磅102.5億元,而2000年國民生產毛額(GDP),創意產業即佔7.9%,高居英國產業盈餘第二名。台灣也於2002年起由行政院將「創意台灣」(Creative
Taiwan)規劃為未來施政的目標與願景,並由文建會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將文化、藝術及設計等原分屬不同專業的相關產業,統籌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下,納入國家發展的重點計畫;經建會亦認為該項產業不但提供地方經濟的發展契機,更能加強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總體效益不容忽視;有鑑於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不但有助於帶動經濟成長與產業升級,而且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人口,立法院亦於2010年1月三讀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訂定有關產業租稅抵減優惠、獎勵輔導措施、及文創事業人才培育,並責成2012年即將轉型為文化部的文建會作為主管機關,以推動文創產業做為下一波產業發展的重點,台灣自此始邁入文創產業發展的新紀元。而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含了:視覺、音樂及表演藝術、文化資產、工藝、電影、廣播電視、出版、廣告、設計、時尚、建築、數位內容、創意生活及流行音樂等以文化藝術為為核心之相關產業。由於文創產業的核心產品在於「體驗」的營造與訴求,而其眾多新創企業(start-ups)的特點亦在於多樣性、小型及分散,全然不同於傳統製造業與服務業之中小企業創業型態,也因此其商業模式的建立與價值鍊的發展也與過去二級和三級產業經驗截然不同,整體產業規劃與發展因而充滿著龐大的機會與挑戰。
台灣機會和優勢
在這波以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的新經濟浪潮裡,台灣事實上有著無與倫比的機會和優勢。首先是近二十年來高速成長的全球華人市場,造就了一群可觀的全球華人富豪階級崛起;近5年來,華人富豪在總人數和財富數量上的全球占有率不斷創新高,已成為僅次於美國富豪的全球第二大財富經濟區。而根據2011年上海福布斯全球華人富豪榜顯示,共有213位華人身價超過10億美元,財富總值高達5669億美元,占全球億萬富豪財富總量的12.6%,其身家財富總質量直逼美國(約占全球30%),主要分布在香港、中國與台灣之兩岸三地,一個全球性的華人富豪圈正在興起。這股全球華人經濟圈的興起之勢,不僅培育出一批批富裕的城市新貴中產階級,更創造出巨大的文化、藝術、時尚與娛樂的消費需求能力,因此以漢字和華文為核心的體驗經濟體系亦隨之成型而日益茁壯;台灣文創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在這波新經濟潮流中亦屢屢有令人驚艷的表現。以電影產業為例,由於中國自2008年已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拜經濟起飛之賜,中國大陸電影產業在2002至2011年間更成長了8倍之多。2011年拉斯維加斯電影產業博覽會開幕式上,華納兄弟國際戲院公司全球總裁Miller
Oaks即預測:中國電影票房將在10年內超越美國;而根據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China Film Producers Association)報告也顯示:2015年時中國電影票房將達400億元人民幣(約合60億美元),全球票房排名僅次於美國。同時間,台灣國片在歷經九零年代盛極而衰沉寂了十多年之後,2008年首先在《海角七號》吹響了台灣電影崛起的號角聲中揭開了序幕曲,隨之《艋舺》、《星空》和《翻滾吧!阿信》等片持續讓全球華人電影觀眾驚艷。2011年作家九把刀跨界執導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片更在台灣創下4.6億新台幣的票房紀錄,也被獲選為2011年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更一舉擄獲香港影迷芳心,並成為香港華語電影史上最賣座電影,創下6186萬港幣的歷史票房紀錄,成為歷年華語片賣座冠軍;同時間該片並在新加坡榮登為年度華語片賣座第一名,以及馬來西亞年度華語片賣座第四名。這部台灣電影不僅讓整個華人社會進入了「全民追逐青春年代」的風潮,更在中國大陸爆紅,成為2012年首部票房過億的電影,也豎立起台灣電影發展史重要的里程碑,見證台灣文化作為華語電影重要支柱的一部分,告訴世人台灣影片正在崛起。
台灣的創意人才
台灣發展文創產業的利基主要在於享有得天獨厚的海洋文化底蘊:首先由南島文化先住民以降,歷經了四千多年悠久的多元海洋歷史文化發展;以及傳承了四百年來自唐山遠渡黑水而來的閩客先祖拓荒血液與冒險創業精神,並在先後經荷西日中等國經營福爾摩沙島所形成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同時,自1950年後政府以國際貿易帶動經濟成長,所具有之60年現代化經濟與企業發展基礎;以及繼理工醫學人才後,台灣新一代創意人才養成質量密度居華人地區之冠等。以創意人才發展為例,在2006年由國際大導演李安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之際,台灣進入一個重要的文創時代分水嶺,其前後期間台灣青年子弟在許多國際重要藝術獎項競賽與舞台屢傳佳績。例如來自宜蘭,有「台灣的女兒」美譽之稱的舞蹈家許芳宜,1971年生,於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考進瑪莎葛蘭姆舞團工作,因表現優異於1999年即晉升為首席舞者。2005年美國知名的《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將許芳宜列為當年「最引人注目的25位舞者」,並成為封面人物。而2008年亦獲歐洲《舞蹈雜誌》(Ballettanz magazine)贊許為「傑出女性舞蹈家」。
而來自南投的廖瑩怡,生於1972年,擁有中西醫師雙執照,曾是台中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修長身材加上一頭飄逸長髮,有著「美女醫師」之稱。二十九歲時,毅然決然放棄令人稱羨的醫師職位,隻身到義大利學習設計,在短短兩年內,就奪下義大利米蘭頂級精緻時尚品牌(Ermeligildo
Zegna)「品牌重塑大賽」首獎,也是米蘭時尚大獎首位世界華人得主。她的作品創作,橫跨室內設計、工業設計和服飾設計三大領域,而甫榮獲2011年台灣十大傑出青年的廖瑩怡,是國際設計界眾人看好的一顆閃耀新星。
1979年次的古又文,出生於台北市,是台灣在地培育的新銳服裝設計師,在2009年以他於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就讀時所創作的情緒雕塑(Emotional
Sculpture)系列羊毛條編織的立體針織毛衣,在美國最大的國際服裝競賽Gen Art拿下前衛時裝大獎(The Design Vision of
Avant-Garde),一舉成名。
出生於台灣雲林的吳季剛(Jason Wu,1982年生),目前是全球知名的旅美服裝設計師,9歲移居加拿大,17歲拿到芭比娃娃設計獎雙料冠軍,獲Integrity玩具公司聘為“Fashion
Royalty”收藏型娃娃的設計總監,在2008年獲得國際時裝新興之星獎(Fashion Group International's Rising
Star award)。吳季剛更因設計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在2009年總統就職典禮的禮服而聲名鵲起,享譽國際服飾設計界。 2012年2月5日,吳季剛與美國Target百貨公司合作進行網路行銷個人平價設計師品牌服飾,甫推出即吸引大批粉絲秒殺搶購,銷售一空造成新聞話題。
此外,雙親來自台灣的台裔美人王大仁(Alexander Wang, 1983年生)亦是現今紐約最紅最年輕的華裔設計師,他的設計既叫好又叫座,不僅多次獲得到時尚界奧斯卡CFDA獎,如CFDA
2008( Fashion Fund Award)最佳潛力女裝獎等,其粉絲群亦包含了如當紅影集《花邊教主》(Gossip Girl)主角布萊克萊佛利(Blake
Lively)、歌壇小天后蕾哈娜(Rihanna)與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等一線明星。
而出生於嘉義本名柯瑩玫的漫畫家顆粒(1982年生),甫於2012年2月參加日本官方舉辦的第五屆「日本國際漫畫賞」競賽,即以「許個願吧!大喜」作品獲得優秀賞銀獎,為史上首位獲該獎優秀賞的台灣創作者。柯瑩玫出道僅三年,推出的兩部作品「Lovely
無所不在」和「許個願吧!大喜」在台已共賣破八萬本,2011年在漫畫博覽會銷量甚至超過日系少女漫畫作品。
綜觀台灣近年來在國際四大設計獎,如德國iF、reddot、日本G-Mark與美國IDEA等參賽得獎無數,可謂設計得獎大國。自2003至2011年5月,台灣企業和大學參賽的設計作品,在八年間總得獎數高達1431件。而2011年台灣更一舉拿下七座iF金獎,總得獎數超越韓國。同時,若按年度表現分析,2003年僅16件,到2008年已增為229件,五年間成長超過14倍。由以上可知,台灣子弟在藝術與設計方面的表現成效斐然,即使與台灣人一向所擅長的理工醫學領域上輝煌的國際成就紀錄上相較,亦毫不遜色!台灣確實可謂已從「理工時代」正式跨進了「文創時代」。
總結台灣發展文創產業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國內資金充沛、創意人才執全球華人市場牛耳、時尚文化領導華人市場流行、國內市場與國際接軌、地理位置居亞洲中心以及具豐富的創業精神與經營管理人才。而深入探討台灣在創意人才得以領先華人區域的主要原因,則在於台灣多元的種族文化、地理風貌與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民主價值所形成的多元化海洋文化深厚底蘊,在此一良好的環境下孕育出台灣的新一代人才,始能激發出無窮多樣性的藝術創意和設計活力。
挑戰與威脅
然而,台灣發展創意產業的前景並非是一條風調雨順的康莊大道,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威脅仍然頗為艱鉅:例如美日歐紐澳等先進國家亦在高舉知識經濟的大旗下,不斷加強企業研發和智慧財產權之保護,以拉大領先產業差距;而過去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在影視動漫遊戲等領域發展亦逐漸超越我國;東亞如中星泰等國家亦將文創列為戰略產業,大力扶植並急起直追;台灣國內之自身問題則存在政策發展與資金挹注仍過度集中於科技產業、文創產業政策搖擺、人才流失國外導致產業價值鍊破碎,以及主管機關多頭馬車等,亟需今年新成立之文化部在預算編制重整與事權統一後,能帶領台灣文創產業突破挑戰開創新局。
結論
總而言之,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新世紀,新世紀新時代勢必需要發展新經濟與新產業,而發展新經濟新產業也必需採用新思維與新作為。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新興疆域裡,台灣將以多元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無窮多樣的創意巧思
,戮力打造華人經濟體的台灣世紀;而在新世紀新思維的導引下,從20世紀到21世紀,從大陸到海洋,從中國到台灣,從科技到文化,從勞力到創意,台灣實坐擁著無窮的文化資產和人才寶庫,創意產業將為台灣開創出一個嶄新的經濟局面;而在體驗經濟時代裡,台灣也勢必用文創軟實力,再造國家新局與展現台灣新國力。
主講人簡介:
董澤平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博士,主修科技管理,雙副修經濟與法律。博士論文為:「新創風險事業創業財務策略之研究—以獨立製片人電影專案籌資為例」。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專任副教授,及藝術學院美術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在於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產業、電影產業研究、創新創業與投資、智慧財產與亞太經營策略等。其研究專長係以管理專業為核心,結合學術理論與實務應用,對亞太區域新經濟進行整合商管、藝術、科技與法律等跨領域之研究。相關學術著作共計十餘篇發表在SSCI、SCI、TSSCI與EI等國際知名期刊。
董教授近年來亦接受相關主管機關之邀請或委託,如行政院文建會、國家發展基金會、新聞局電影處、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辦公室、資策會與各縣市政府文化局等,參與各項專案計畫或法案研擬之委員會,擔任審查委員或計畫主持人工作,並參與相關政策研擬與產業發展規劃。
董教授於去年榮獲美國國務院設立之CIES(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cholars)2011至2012年赴美研究獎助,現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校擔任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Fulbright
Visiting Scholar),將對加州的文化創意和娛樂產業群聚之全球分工價值鏈、價值網布局以及亞太競合策略進行深入研究,預計在聖地牙哥、洛杉磯與舊金山等地進行一年期之學術參訪與實證研究,預期研究貢獻不僅將有利於推動台灣與美國雙方的學術交流與產業合作,研究成果更將有助於台灣相關產業發展開創經濟新局,以及早建立亞太區域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