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03 年 5 月 | |
科技發展與經濟成長 編者按:此文係摘自堪薩斯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吳得民博士,於二月二十三日受邀參加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南加州分會主辦的 2003 年冬令會,主講「科技發展與經濟成長」。 經濟成長對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具有極重要的關聯性。不管一個國家的起點如何,只要它繼續維持高成長率,其生活水準終會提高。例如日本與美國,每人國內總生產額的比率在 1950 年前徘徊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下,但是因為 1951 年到 1990 年日本經濟成長率的提高,這個比率在 1990 年已增加到百分之八十八。 經濟成長有很多模型,其中之一是諾貝爾得主, MIT 教授素羅(Solow)的模型。這個模型的結論是,如果沒有科技的發展,資本的累積或許會帶來短期經濟成長,但不能帶來持續長久的經濟成長。如果把素羅的理論應用到台灣經濟成長的過程,台灣的儲蓄率及投資率從 1955 年的 14.6% 到 1980 年的 32.3% 有顯著的增加,帶來很高的經濟成長率。但是根據素羅的理論,這種成長率,如無科技發展,無法長久持續。長久持續的經濟成長一定要靠科技發展。 另一個是根據Schumpter 的理論發展出來的科技發展模型。此模型的結論是科技發展靠 R&D (研究與開發) Section 的擴大。 R&D Section 的擴大則靠三個因素:(一)研究者來源的人力資源,(二)研究者的效率,(三)研究者發明的品質。 如果用 SCI (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 收錄的台灣研究者的論文篇數或台灣研究者獲得的專利(Patent)件數來衡量台灣研究者的品質,並以學歷超過
Junior College 的勞動人口來衡量研究者人力資源的來源,台灣自 1985 年至 2000 年的數據表示台灣研究者的品質及人力資源都有顯著的增加。至於這些增加是否真正反映科技發展及經濟成長率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