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03 年 5 月

從 SARS 流行看日治時期台灣的公共衛生制度
陳清池

根據報導, SARS 在去年十一月發源於中國廣東省。該病除了蔓延中國其他各地外,更於今年二月傳佈到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其後,更經香港而波及包括台灣在內的二十五個以上的國家。

依國際衛生組織(WHO)四月二十三日的統計,全世界 SARS 病患者人數為 4288 人,死亡者 251 人,其中,中國病患 3763 人(包括香港 1458 人),死亡 211 人(包括香港 105 人)。就百分比言,中國病患佔全世界總數 88% ,死亡人數則佔 84% 。相對的,台灣 SARS 病患者為 37 人,且尚未有人死亡。因之,台灣雖然是中國的近鄰,但受害程度遠比越南及新加坡,甚至加拿大為輕,其故何在?

台灣之所以受 SARS 之害較輕,並非偶然。主要原因應該是:台灣有健全的公共衛生制度,豐富的醫療設備,以及高水準的醫學技術及知識。台灣的醫務及公共衛生設施,在日治時期(1895 - 1945)開始建立。具有超過百年演進歷史的台灣公共衛生制度,當然不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可以比得上的。

以下提供,筆者今年二月二十三日在 San Diego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南加州分會聚會時的演講「日治時代台灣之公共衛生設施」經過適當整理,作為參考。

一八九五年日清戰爭,日本擊敗清國後,依馬關條約,取得台灣(包括澎湖)。當時,台灣瘧疾(malaria)及瘟疫(pest)等疾病猖獗,來台日本軍民大感威脅。同時,為爭取台灣人的順服,改善公共衛生,診治疾病,以及控制傳染病的流行,遂成為日本統治者當務之急。

一、醫療機關之設立與醫務人員之養成
在制度上,日本殖民官員,先設衛生事務所於總督府內。其後,幾經改制,而設衛生課,由警務局管轄。在地方,則於警務課下,設衛生系。此衛生系統的主要任務,在推行保健醫務、防疫、鴉片等有關事務。

另外,領台後的日本殖民官吏,馬上著手先設立總督府直轄的官立台北醫院(台大醫院之前身)。1898 年,台灣有十所官立醫院,一所公立醫院,及十六所私立醫院。其後,醫院逐年增加,到 1942 年台灣的醫院總數達 386 所(包括十四所官立及22所私立醫院)。同時,為訓練醫療人員,於1900年設醫學校(台大醫學院之前身)。就醫生人數而言,1898 年,台灣有 211 醫生(幾乎全為日人)。其後,醫生人數逐年增加,至 1940 年,醫生總人數達 2441 人(絕大多數為台人)。在日本殖民政權不平等待遇政策下,台灣人沒有當官的機會,優秀知識份子都向醫業界發展。百年來,台灣醫業人才,可說是一直維持極高的水準。

依 1896 年公佈的台灣公醫規則,受特別醫療教育的公醫,被分發到指定地服務。 1935 年,全台灣公醫人數為 391 人。公醫除從事一般診療,及公共衛生的醫事外,又負責傳染病預防、檢定、診斷、「番界」衛生和治療等工作。除了公醫外,有一般開業醫生,人數約為公醫的五倍。一般開業醫生,必須有政府的許可,才能開業,而且必須接受公醫(大部份為日人)的監督。

二、傳染病的預防與治療
防疫是醫務機關及人員的主要任務之一。台灣因位置在亞熱帶地區,人口密度又高,日本領台前,已有傳染病流行的問題。例如根據英國駐台領事人員的報告, 1888 年霍亂(cholera)流行台灣北部,死亡人數達 2000 人。「又依『申報』記載,台北大稻程地區,每日死亡數十人,舊曆七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兩天中,每日死亡 200 人之多。」

日本領台後,第二年(1896)五月,由來自廈門的帆船,將鼠疫(pest)傳入安平港及台南。同年九月,該病由淡水,傳入台北。又次年(1897),鼠疫流行鹿港,其後蔓延全島。根據官方統計數字,1897 至 1901 五年間,鼠疫病患者有 10,175 人,死亡者 7,922 人。其後五年(1902-06)年,鼠疫流行達到頂峰時,患者 13,343 人,死亡者 10,630 人。雖然醫務及有關人員,致力防範,久久無法杜絕鼠疫流行,原因在台灣與海峽對岸中國貿易,帶有病菌的華人商船,來到淡水、鹿港及安平三港口,再由三港口,鼠疫侵入北、中、南部台灣。

1917 年,終於成功根除鼠疫病源。台灣當時杜絕鼠疫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防止病菌傳入台灣。除在各港口,設有檢疫及滅鼠裝置外,特別禁止自中國輸入如舊衣著、舊羽毛、舊紙、舊麻袋等容易隱藏病菌之物品。另一方法是,在台灣島內,獎勵捕獲,並收買鼠族,再對所獲老鼠,做細菌檢查。

鼠疫之外,台灣其他兩大傳染病為霍亂及天花(smallpox)。1902 至 1906 五年間,台灣霍亂病患者 747 人,死亡者 614 人。1919 年,霍亂流行最嚴重,是中國船客帶來病原,結果在台北、台南、澎湖等地流行,患者 3836 人,死者 2693 人。次年,從前感染而帶菌者,是流行的根源,霍亂再度流行,但限於台中以南的西部地區。其後 20 年間,因防遏得法,病患總人數不到 50 人,死亡者僅 22 人。

天花之為害,雖然不及鼠疫及霍亂之大,但是該病害持續較久。最嚴重是 1897 至 1901 五年間,患者 1758 人,死亡 95 人。 1917 至 1921 五年間,患者人數也達1314 人,死亡 330 人。其後,患者及死亡人數銳減,但是 1937 至 1941 五年間,仍有天花患者 76 人,死亡 15 人。

傳染病成功控制後,台灣的公共衛生工作進入另一階段 -- 預防。預防最有效的方法,除了斷絕疾病由島外傳入之外,就是種痘等預防注射。台灣居民自學齡兒童起,就接受各種預防注射。

除了對傳染病做了有效的控制與預防之外,台灣對亞熱帶地區常見的疾病,如瘧疾(Malaria)及登革熱(dengue fever)的防遏,也有很好的成績。因瘧疾而死亡者,1903 年有 13,544 人。1916 年死亡人數也超過 10,000 人。其後,因防遏奏效,死亡人數顯著減少。瘧疾及登革熱的主要防遏方法是,對媒介瘧疾的蚊子滋生的沼澤、排水溝等,進行整理和施放化學藥劑。配合消滅瘧蚊,醫務人員進行全島性抽血,檢查出帶原蟲,讓病患者服用奎寧進行治療。

三、飲水之供給及排水之處理
日本於領台後,開始計劃建設自來水工程,以提供居民清潔的飲水。為此,特別任英國人波爾頓(W. K. Burton)為衛生顧問,來台灣視察並設計自來水道。1900 年,在淡水完成台灣第一座自來水工程。緊接著,又在基隆及台北,分別完成水道。其後,平均每年完成二、三水道工程。到 1938 年,台灣已有 123 座水道。

至於廢水的排除,在波爾頓顧問的指導下,模仿英領新加坡的制度,從 1899 年起,開始建立下水道系統。各城市逐漸建有暗渠的本線,支線則是 U 字自行開渠式。到 1940 年,全台灣,甚至小市街也有下水道系統。大體說來,下水道系統之完成,對台灣的環境衛生有很大的助益。

四、其他設施
為提昇環境衛生,及提高居民的健康,日本政權公佈家屋建築規則,強調住宅之改善,官吏驅使警察人員及保甲長,鼓勵甚至強迫居民開廁所、設窗戶、開天窗、清水溝等。同時,命令居民每半年定期舉行一次住宅及庭園大清掃。另外,殖民政府又通過規則,對屠場、墓地、火葬場、療養所、浴場及飲食物類加以取締。

五、成績
醫務及公共衛生改善明顯後易見的主要效果有二:一是學童的身高及胸寬增加。二是台灣居民的死亡率有顯著的降低。 1906 年,每千人中 34.0 人死亡, 1925 年降低到每千人中僅24.1 人死亡。台灣 1925 年的死亡率與日本本土(1906 年至 1916 年的平均每千人中 21.9 人死亡)的死亡率相比,相差僅二、三人而已。

六、結論
總之,台灣現代化的公共衛生設施可以說是日治時期難得的一正面的遺產。建立在此堅固的基礎上,台灣今天才有高水準的醫務及公共衛生制度。

目前 SARS 流行, WHO 指定中國之北京、香港、廣東省及山西省,越南的河內、新加坡、以及加拿大的多倫多為 SARS 的主要災區,並警告旅客除非必要,避免進入此等災區,以免感染。相對的,台灣雖距離中國僅 100 英哩,所以能免受更大的 SARS 災害,實在是因台灣的醫務及公共衛生設施,已達到美國制度的高水準。

當然,台灣人對政府,不但不可自滿,而且更要提高警覺,絕對不可對 SARS 急速擴展中的中國大開門戶。香港今天受 SARS 為害如此之大,難道不是因香港對中國來說是「四通八達」?再者,中國歷來瘟疫猖獗,(詳見 William H McNeil 所著『瘟疫與人類』【Plagues and People】, 1976, 尤其是其中《Appendix: Epidemics in China》, pp 297-306)不但台灣近代史上的瘟疫往往來自中國東南諸省,就是過去幾年,香港前後兩次大雞瘟與 SARS 一樣,導源於中國。

(編者按:陳清池博士是南伊利諾大學歷史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