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23 年 4 月

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施賴美惠

十六世紀的歐洲,有二股浪潮,大大的改變當時的社會。在歷經一千年的黑暗中古時代後Middle Age,以人性光輝humanity為出發點,暗中萌芽的新興力量開始在十五世紀中期,慢慢啟蒙,繼而到十六世紀初 (1500 CE左右) 蓬勃綻放光芒、傾山倒海、勢如破竹 (史稱High Renaissances)。這二股新興力量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 和以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等為首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 二股新活力都以 “RE” 英文起頭,Reformation 是宗教上的改革,Renaissance 這個字,原是“再生” rebirth 之意,象徵著人性對生命樂觀,心的新態度 Humanity signified the attitude of optimism and confidence toward life.

造成這二股新興活力的因素

第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統治一千年的西羅馬帝國滅亡 (統治時期 公元前625BCE-公元476CE)。歐洲沒有一個霸主,變成權力中空狀態Power Vacuum。西羅馬滅亡後一千年間,各地蠻族戰亂,唯一能夠出面穩定歐洲社會次序的,只剩下基督教領袖的羅馬教宗。羅馬教廷成為百姓生活的重心,一直到十五世紀中期1450年左右,這二個運動才開始萌芽。

第二:歷史上,公元後的三波大傳染病Plague (541, 1347, 1894 CE)中的第二波 (被正式命名為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始於公元1347,終於公元1351。其後陸續的小傳染病不絕,一百年間,毀滅了歐洲一半人口。

第三:天主教的腐敗:集宗教、政治、經濟大權一千年之久的教宗,變成天下第一霸主,甚至搞宗教販售,發行贖罪券Purgatory,信徒可以用金錢購買自己的罪行, 教會以此飽中私囊。這個原因是促進宗教改革的直接因素。

第四:中古世紀歐洲的佃農制度 Feudalism造成了三個階層,教會、地主 (諸侯Barons) 及佃農。最低層的百姓民不聊生。積極尋求更好的生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王King John 在1215年六月十五日,被迫與代表農民及自己權益的25 名貴族Barons,簽署的“大憲章”Magna Carta 是日後民主政治的藍圖,大憲章由僧侶抄寫,共有多少原本眾說不一,目前存在有四份原本。在Salisbury 及Lincoln 大教堂Cathedral 各一份。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有二份。

第五:探索世代 “Age of Discovery”的崛起:以葡萄牙亨利王子Prince Henry為首的探索世代,可以由里斯本海濱地標,那條面向大洋,載著多名探險家的巨型石船,窺出全貌。緊跟著葡萄牙的有西班牙、義大利、荷蘭等國的遠洋探險,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由南美最尖端無名海峽穿過 (以後此海峽因他而命名麥哲倫海峽),抵達太平洋,打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連結。Vasco de Gama 更由非洲遠到印度。這期間西班牙脫穎而出,它的無敵艦隊Spanish Armana 就是海上霸權,是史稱“西班牙黃金時代”Spanish Golden Age的一段歷史。 航海貿易打通了世界,促進了貨品的流通,因而創造了許多富商,這些人以財力資助藝術家的生活,使他們無後顧之憂的去發展長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富可敵國的義大利Florence 的Medici 家族,他們資助達文西,米開蘭基羅為食客,並且家族中甚至產生了四名教宗 (Leo X, Clement VII, Pius IV, Leo XI),二位法國皇后 (Catherine de Medici, Maria de Medici)。權力、財力幾乎凌駕世界。

東西羅馬帝國的歷史背景

在歐洲,統治大部分歐洲大陸一千年(625 BCE 到476 CE) 的西羅馬帝國,在Trajan 皇帝最極盛時期版圖,佔有整個的地中海沿岸,(所以羅馬人把地中海命名為“我們的海” 拉丁文“Mare Nostrum” ),以及北英國(到蘇格蘭還可見到羅馬皇帝Hadrian's Wall 牆面),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甚至遠到北非。這段公元初兩個世紀稱為Pax Romana (Roman Peace) 是羅馬盛世,由於版圖太大,統治常常鞭長莫及,在公元285年,Diocletian 大帝將羅馬分成兩份治理 (在克羅西亞Croatia,仍有Diocletian大帝二千年前建的歷史別宮可參觀),其後的羅馬再歷經統一,分裂,到最後分成東西羅馬帝國。 這期間,東西羅馬二個帝國共同存在有146 年(公元330 東羅馬創立-公元476 西羅馬亡)。西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也非一日毀滅的,它歷經三百年左右的慢慢腐朽(公元第三世紀,在五十年間有十六個羅馬皇帝被暗殺),引蠻族日爾曼的狼入室,終在西元476年滅亡。開始了長達五百年的亂世。大型電影巨片“羅馬帝國興亡史The Fall of Roman Empire” 眾星雲集,是一部史詩型的大型長片。相信大家年輕時都看過。這個電影,演的是西羅馬。至於東羅馬,是康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0 年於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即今之土耳其伊斯坦堡Istanbul)創建的,史稱拜佔庭帝國Byzantine。它於公元1453 年,為回教的奧圖曼帝國The Ottomans所滅。東羅馬帝國對文藝復興和宗教政革的影響不及西羅馬。

中世紀羅馬教廷的權勢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造成歐洲權力中空。沒有一個中央集權來控制升斗小民的生活,自第五世紀西羅馬滅亡到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之前的一千年黑暗時代稱為中古世紀 Medieval Europe。人民的生活以教會為主軸,所以這段期間被稱為信仰的時代Age of Faith。由教廷獨攬大權。連多數國王都要“唯教廷是瞻”,在教廷默許下,有十次十字軍東征Knight Templar Crusades,每次藉著保護教徒到耶路撒冷朝聖之名,所至之處,一路燒殺搶劫,形同土匪。著名的典故有英國的獅心國王King Richard, The Lionheart,授命渡海共東征十年 (1189-1199)。他在1192 年屬於十字軍第三次東征The Third Crusade途中,因私人恩怨,為奧國所俘。向英國要求贖金ransom。 其弟英國王儲 (其後的King John) 雖然妄想王位,不欲皇兄回英,但是仍為此付出七萬七千英鎊的贖金,等於當時國庫的一半,這個故事就是英文典故上,當形容金錢數目太大時,使用的 “King’s ransom” 的由來。獅心國王被釋放後,仍繼續在歐洲征戰,直到1199年在法國Chablis 城堡受傷死亡為止,原是歸鄉前最後一戰,卻是一水之隔 (英吉利海峽) 永無歸期。其弟King John 殘虐無道,終於被迫簽署了大憲章Marga Carta。野史中的綠林好漢,劫富濟貧的義賊羅賓漢Robinhood of Sherwood Forest 也是獅心國王時代的人物。我們曾由約克郡York回倫敦途中,車行過該森林,綠蔭蔽天,果真是行劫的好所在。

這個時代,個人思想、生活全受基督教控制,教會僧侶Monks 在修道院monastery 專司抄寫經文,作為文化的唯一傳承,最著名的例子有愛爾蘭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圖書館內珍藏的四冊Book of Kells,圖文並茂。仍彩色珣爛,是公元800的作品。去參觀,無法四冊全瀏覽,三一圖書館每次只公開展覧一冊。

任何質疑天主教運作的書籍、作品都被視為異端邪說。尤其希臘文的作品,其中亞里斯多德名著“Poetic” 第二部是部笑劇Comedy,教廷認為笑劇會引發百姓對宗教的“不畏懼感”。甚而質疑宗教的權威。這本書的離奇失蹤是中古世紀大懸案。也因而拍成電影The Name of the Rose,由第一任007的Sean Cannery 主演。這期間,所幸在世界另一端信仰穆斯林教的阿拉伯人進行大規模 “譯經運動”,翻譯西臘的學術著作,使得西臘文化得以傳承,刺激了歐洲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中葉萌牙,到十六世紀初,百家爭鳴、萬花綻放。在文學、藝術、科學、建築多方平台各有建樹。這是人性Humanity 的極端表現。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怕也是“後無來者”的最偉大的一段時期。1505 年米開蘭基羅的大理石“大衛David”雕像揭像,是”盛期”文藝復興( High Renaissance) 的起始,實際上文藝復興歷時二百年(1400-1600 左右)。這二百年是一段漸進的“文化運動”Cultural Movement。源於義大利,遍及歐洲,四處綻放,像星火燎原,勢不可擋。尤其藝術方面的成就,如Michelangelo (1475-1564)在教皇國Sistine Chapel 的天花板繪畫“創世紀The Creation見附圖”,在Academia Gallery 展示館的巨型David 大理石雕像,他也設計及建築教皇國St. Peter 教堂的圓頂Dome,還有達文西 (1452-1519)的全才被譽為“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他的繪畫 (巴黎羅浮宮蒙那麗莎的獨一無二,似笑非笑的“曚曨Sfumato”繪畫技術), 科技 (戰車、大砲、巨弓),文化,數理,生物 (如解剖Vitruvian Man見附圖),各領域,是全方位的創作,在政治理論,則有Nicole Machiavelli (1469-1527) 的著作“君王論The Prince (II Principle)”,是政治學上巧取豪奪deception,背信棄義treachery,及政治黑手crime,的哲學及運作的始祖,被稱為“現代政治哲學及科學之父”。他面在臨終時說”他死後寧可下地獄不願上天堂,因為前者他會和一些教宗、國王為伴,至於後者天堂,只是一些乞丐,和尚他不屑為伍” 真是死了仍瞑頑不靈。

其他在藝術領域,有Raphael (作品Disputa 陳列在梵第岡),Botticelli (作品之一Birth of Venus 存於 Uffizi Gallary, Florence) ,甚至更早期的Brunelleschi (設計Florence 大教堂的紅圓頂建築Duomo),Donatello (他的David 是銅雕像Bronze,而非大理石,比Michelangelo 的David 早六十年), Ghiberti (Florence Baptestery大門,“天堂之門”的雕塑Gate of Paradise) 等等,數不盡的創作。要銓敘文藝復興,必須用圖像表達,台灣同鄉會鄉訊有篇幅及圖片限制,很遺憾。

宗教改革的起源及進展

馬丁路德是德國人,原學法律,有日外出,雷雨交加,幾乎滅頂,他暗自祈禱,若是能夠倖存,願終生事奉神。1507 年開始當了教士後,有一年,他由德國步行到羅馬朝聖,親眼目睹教廷的腐敗,例如宣稱耶穌爬過,去上十字架受難的28 層大理石階梯 (Holy Steps,拉丁文 Scala Sanctus,現在陳列在康士坦丁大帝信基督教後後建立的第一個教堂St. Giovanni 教堂)。由康士坦丁大帝的母親Saint Helena 聖女為慶賀兒子歸依基督教從耶路撒冷搬到羅馬,(康士坦丁甚至在公元313 年將基督教合法化),當年要上去爬的信徒,每爬一層要付多少多少的費用。他深切的感受到這和聖經新約,保羅致羅馬人的羅馬書1:16 上“義人因信得生The just shall live by faith”的教義大相逕庭。回到德國後,他開始為文駁斥天主教的不當運作。屢屢拒絕教皇要他悔改的命令。成為教皇Leo 十世的眼中釘。下令通緝,並且見者可”格殺勿論”。路德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不正式的庇護下 (不能明做,因為查理是天主教徒、但是統治大部分歐洲大陸的他,在政治上需要德國人民的支持),躲藏了一年。在1517 年10/31日,他在故鄉Wittenberg 的Castle Church 教堂大門上用釘子釘了九十五條訓文 (95 Theses) 駁斥教廷不當的作為。路德友人Lucas Cranas 是有天份的畫家,把路德的傳教以漫畫方式利用印刷機的發明,普遍的在不識字的民眾間廣泛傳閱開來,使得人人不經由傳媒media,就能接觸到聖經,至於在德國以外的國家,君王們各自為私利致富的動機 (例如沒收天主教擁有的地產,徵收教徒獻金) 而脫離教廷。各立新教Protestant。例如英王亨利八世脫離羅馬教廷,創立英國國教,成為政教合一領袖 (也因而可以和信奉天主教的皇后Cathrine of Aragon離婚,另娶新歡Ann Boleyn 但新歡也終究被他殺頭,伴君如伴虎,豈可不慎?)。丹麥國王Christian 三世,瑞典國王Gustavo Vasa (在斯德哥爾摩港口展示的,四百年前,處女航即沈沒的Vasa 號巨船以此王命名),瑞士Zwingli 創教,蘇格蘭的John Knox創立的Austere Scottish Presbyterian (長老教會),以及西班牙人羅耀拉Loyola 的耶穌會Jesuit,都選擇離開天主教而建立自己的教會。

天主教對宗教政革的反彈

天主教也反彈,消極性的抵制是建立豪華,美輪美奐,直達天際的教堂,灌輸教徒死後能上天堂的理念,最具代表性的在德國科隆(Cologne,德文Koln,男性香水cologne 因在此發明,故以發源地命名),代表哥德式建築Gothic 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塔尖高聳雲霄,象徵離天堂近了。這個建築歷經六百三十二年才完成,二次大戰,盟軍為保留珍貴的文化遺產,故意避開不炸。飛行員的地圖,明示科隆大教堂的所在.飛過該地,才開始投彈。到後來十七世紀初開始(1600左右),教堂建築趨向璨爛豪華的巴洛克Boraque風格,現今造訪羅馬的教廷梵蒂岡,及其它宗教性建築物,都是這種風格,旨在用它的華麗向教徒們收到 “震攝”的效果。一反文藝復興時標榜的眞實主義Realism,而改向感性煽動Emotionalism,利用信徒的感性,進而command 信徒服從教會的權威。

天主教積極的反彈,是展開殘酷的“Inquisition” 運動,如火如荼,以西班牙最嚴重,首都馬德里Plaza Mayor 廣場是審判及處決異端的中心,凡是反天主教的,要上火架 (pyre),有不少人為堅守自己的信仰而殉教,(筆者忍不住要借問“宗教容忍何在”?), 路德的宗教改革後一百年間,臣屬神聖羅馬帝國 (Holy Roman Empire 和羅馬無關) 下的歐洲各國君王為領土及經濟利益發動了長達三十年的宗教戰爭(1618-1648 CE),史稱Thirty Years’ War。由代表天主教的西班牙,奧地利迎戰新教Protestant 的英國、丹麥、瑞典、荷蘭 (即是Catholic vs Protestant)。大家戰來戰去,死傷枕藉,戰爭大部分在德國境內。德國一片焦土,百年後却也能發動二次的世界大戰。德國人是厲害。西羅馬存在時、即使版圖盛大,終沒能征服德國的日耳曼蠻族 (Germanic)。路德宗教改革,雖然生前未能預見他的改革引發了三十年宗教戰爭的後遺症,但是他的改革帶動大家“選擇宗教”的自由,他是有功的。可是他一生反猶太,也並不是完美的傳道人。

結語

終究路德一生,他的宗教改革引發了信仰自由Freedom of Religion。三十年宗教戰爭的終結,使世界達到宗教容忍Religious Tolerance 的共識;文藝復興時期的個人主義,激勵了1789 年法國大革命,推動了政治自由Freedom of Politics的理念。引發了隨之而來的科學及工業革命,及十八世紀法國盧梭Rousseau,伏泰爾Voltaire等思想家的啟蒙運動 “Age of Enlightenment”。在短短幾百年之間,歐洲由中古世紀的黑暗時代,銳變成先進的文明世界。今天的我們,得以享受這些經由前人的掙扎及努力而得來的成果。我們能不感激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的恩賜嗎?

後記:此文只敘述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限於鄉訊篇幅,未能詳細介紹那個時代同時發生的新世界的開發及探訪Age of Discovery,續文已經完成,目前暫定名為 “探索者和征服者”。五月份再來求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