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04 年 4 月

針灸與痛 (Pain)
李瑞木

針灸的痛分「短痛」與「長痛」,西醫的痛分「快痛 Fast Pain」與「慢痛 Slow Pain」 。針灸的「短痛」與西醫的「快痛」相當,而針灸的「長痛」則與西醫的「慢痛」類似。「短痛」或「快痛」指諸如「針刺的短暫局部性痛感」,「長痛」或「慢痛」則指諸如「因身體肌膚受傷或慢性病所引起的痛苦」。針灸與西醫都認為「長痛」或「慢痛」會引起諸如自律神經系統與情緒的反應,所以,必須加以治療。但是,針灸與西醫對短痛的認知,就有南轅北轍的差別了。

雖然,英文也有 "no pain no gain" 的用詞,但近代西醫受「快樂主義」的影響,從沒有「以短痛治長痛」的觀念;西醫的生理學認為「快痛」除了引起身體「躲避痛源 withdrawal responses」的「快速反射動作」外,少有「剩餘生理效應」(it is well localized but rapidly disappears without residual effects) 與「醫療價值」。因此,西醫花費許多精力在麻醉及止痛藥的研究與發展上,對減少病人的「慢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是,麻醉及止痛藥雖然可以讓病人暫時不感覺到痛苦,而產生治好病痛的錯覺,對病源並沒有加以治療。開刀也許勉強可以說是「以痛換痛」,但開刀是「中痛」或另一種「長痛」,決不能算是短痛;而且,開刀本身絕不是用「以痛治痛」的原理來治病。

但是,針灸卻將「痠麻脹重痛等又稱得氣感」的「短痛」,列為治療「長痛」的「苦口良藥」。台語中「痛」與「愛」是同音字,中文也有「痛快」與「長痛不如短痛」的針灸用語。「痛」與「愛」、「痛」與「快」原屬水火不相容的對立名詞,通過實踐體驗,證明「痛」與「愛」如影隨形,短痛不但可以治療長痛,也會帶來「苦盡甘來」的「快感」。如果不是通過自己親身的治病體驗,很難發現針灸「短痛」後,會有全身「舒暢」「痛快」的奧秘。當針灸的針 (不論留針或不留針),經皮膚刺進穴位後,會產生「痠麻脹重痛」等得氣感;「凡走過的路必留下痕跡」,「凡扎過的穴位尤其是留針」,也必然會引起自律神經系統的一連串反應:如加速血液循環、促進免疫系統分泌、增加身體強壯與對抗疾病或痛苦的各種內分泌如 Endorphins 等。如美國新澤西醫學暨牙科學大學的科學家運用大腦共振造影技術,觀察針刺和谷穴位時,病人腦部疼痛訊號如何消失情形。十二名受試者的上嘴唇被細金屬絲刺痛時,頂骨區域的大腦神經感覺中心及腦部位活動加劇,血液流量也增加;與此同時,他們中七人接受傳統的手針治療,五人接受電針灸治療,在三十分鍾的療程中,七人中有四人,五人中全部感覺腦疼痛部位的活動都明顯減緩,幅度至少為六成至七成。


心理學常將「被虐待狂」視為一種心理病態,通過針灸對「短痛」的認識,或許「被虐待狂」的生理機轉,是「短痛」後的 「痛快」感覺,不完全都是心理疾病!「被虐待狂」者對「短痛」的忍受程度,可能比正常人高;「短痛」所產生的自律神經系統反應,也可能比正常人大;如果長期又生長在被虐待或壓力大的環境,就可能會不自覺地學會用「被虐待」的方式,藉鞭打、針刺、熱蠟燭燒痛等「短痛」後的 「快感」與性 (Sex),來疏解身心的壓力。如果我的推論正確,針灸或許可以幫助類似「被虐待狂」或因身心壓力而產生的一些疾病,這是一個有趣又值得研究的課題。

近代針灸受西醫及「快樂主義」的影響,也興起盡量往減少針灸「短痛」的方向發展,以增加病人的接受度。用針是「越來越細」,針刺也「越來越淺」;結果,針灸的療效大打折扣。一般針灸師都是用 30 號以上的細針,而文良中教授用的,最細的是 30 號針,常用的是 2826 、有時甚至要用 24 號粗針。我學會針灸之後發現 30 號以上的細針,很難深刺,用來治病,難於達到最大療效。而且短痛多半發生在進針時皮膚表層一迅間,與針的粗細沒有太大關係;有時反而會因細針太軟,「不能準確快速地進針」或必須「拔針重刺」,增加皮膚表層「短痛」的反效果。當我到供應商購買針灸用針時,也發現買不到 282624 號針,因為一般針灸師都已不用粗針。

為什麼一般針灸師不用粗針?第一是病人怕痛,第二是怕發生醫療事故。病人怕痛,針灸師應負起教育的責任:(1) 短痛與針的粗細沒有太大關係,(2)「短痛」是針灸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必要之惡,用麻醉、止痛藥、細針、或淺刺,雖可減少「短痛」,但也同時降低針灸治病的唯一目的:療效。文良中診室牆上掛了「醫生要狠,病人要忍」的標語,充分說明了「痛」是「愛」( 用台語念)、「長痛不如短痛」、與「不可溺愛」的醫療原則。「學醫之道,一在心悟、二在心魄、三在心誠、四在心赤」,針灸師如缺乏心魄,關鍵時刻下不了重手﹝如瀉法﹞,病人或親人如怕針灸的短痛,必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其實,短痛不難忍受,最難的是針刺之前的「預期痛感」,這種心理壓力最難消受。很多人尤其是婦女,因為熬不過這一個心理關卡,而放棄針灸。

有關粗針與醫療事故的問題,與心悟及心魄也有一點關係。其實,針與手術刀一樣,再細心都難免發生意外;但是,針灸的風險比起西醫開刀、車禍、或飛機出事等意外事件是少多了,不必因噎廢食。用針時只要小心謹慎,注意: (1) 腑臟附近不宜深刺,(2) 避開腦部等主要神經系統與動靜脈等部位,(3) 每次進針時的短痛不能長於二秒或產生病人無法忍受的激烈痠與痛(否則要立刻拔針)…等事項;多數事故都屬於內外少量出血或瘀血,與西醫抽血時內外少量出血或瘀血的狀況差不多。醫療與意外如影隨形,無法完全避免,開刀前西醫一定會要求病人或家屬,簽署同意書,善盡開刀前風險與療效的評估與預告。針灸的風險雖然比較小,針灸師用針前,似亦應該作同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