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03 年 4 月 | |
抒情浪漫的威尼斯 西方文明受義大利的影響是深遠的,幾乎到了想當然爾、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許多建築設計都是臨摩義大利的古蹟結構的,像現代的歌劇院 體育館都可以在義大利的幾個廢址古蹟找到臨摩的模型出來;而提到體育水上運動,自然也是以威尼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都市的活動方式,做為命名的參考。 就以我們在游泳池常常做的捉迷藏來說,英語稱為馬可波羅(Marco Paolo),這個遊戲是這樣玩的:開始的時候一個人先潛入水中,在水裡憋住呼吸十至十五秒鐘,其他的人在這段期間游泳至各處躲起來,這個人從水裡串起來後,眼睛不能張開,他只能憑聲辨別其他人的方位,當他以馬可(Marco)詢問的時候,其他人就以波羅(Paolo)來回應,馬可、波羅 一呼一應,然後快速地游泳至回應波羅的人,捉住後就換人做馬可,如此循環不斷,非常有趣。而這個馬可、波羅正是威尼斯海上都市最著名的兩處緊鄰的島嶼,自古以來,兩處的居民都靠游泳或渡輪相呼應; 很自然地,像水上籃球的體育運動,英文就叫做水上波羅(Water Paolo)。 而馬可波羅是誰?相信稍微讀過書的人都不會陌生,當時是元代(1264-1368),十三世紀的太平盛世,馬可波羅(1254-1324)成為元世祖忽必略的通譯,他的遊記把中國描繪成遍土黃金的天堂,他看到中國居民燃燒煤炭煮飯,馬可波羅嘖嘖稱奇,連黑泥土也可以生火,他把中國的南方麵食引進到義大利成為他們的國食義大利麵(sphagetti), 把中國的北方?油餅介紹到義大利成為他們的國餅義大利匹薩(Pizza),很多人考證說,馬可波羅可能根本不曾到過中國,他只是根據書本編寫他的遊記,因為,他的許多地名路線跟實際的真實地名並不相符,我相信對一個外國人來說,要把中文地名文字完全搞清楚,是有很大的困難的,地名翻譯的含糊是可能的,依然無損馬可波羅的歷史定位,而馬可波羅正是出生在威尼斯的里亞托(Rialto),絲路的繁榮盛況是馬可波羅造就的,威尼斯商人的名號可以說是馬可波羅闖蕩出來的。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拉貢納澳嶼(Laguna), 這種地理特徵通常是一個胞囊狀的內海地域,河道的出口,形成許多小島嶼或沙洲,由於,地形內凹平坦,海域受三面地勢的包圍保護,形成天然屏障,海浪明顯和緩,加上水流迴旋在這個胞囊裡面,帶來豐富的各種魚群,氣候也受低氣壓的影響,溫度濕度終年變化不大,這種拉貢納澳嶼都成為理想的生活遊憩的地帶,在南非的耐斯納(Nysna),在日本的神戶(Kobe),在墨西哥的下加州(Baja California),在美國的墨西哥灣或佛羅里達州的Key West,而世界上拉貢納澳嶼以威尼斯最著名 最具特色。 威尼斯在愛琴海狹長的北側胞囊峽灣內, 位於威納托省(Veneto)外海,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島嶼,威尼斯本島上運河多達一百五十條,標準地向海借地而繁榮的海上王國。
西元828元,威尼斯從埃及亞歷山卓港迎回守護聖徒聖馬可的遺體後,建造了聖馬可大教堂,翼獅市徽也出現在此時,威尼斯已經有了海上霸主的氣勢。 威尼斯衰亡後,十八世紀還一度被拿破崙攻陷,城市遭到掠奪,1866年才併入義大利。 威尼斯雖然早已過了海上霸權的年代,所展現出來的氣勢仍舊是獨幟一格,頹廢與華麗的美感並存,迷離的情調勾引來自全世界的遊客,現在的威尼斯只有居民六萬八千多人,而每天湧進的觀光客卻有二十萬人,自然也造成現代文明的生態破壞,最嚴重的就是地層下陷越來越嚴重,本來三十九個較大的島嶼都有居民,現在很多都已經變成無人島,而人類廢水污染,海藻菌類不斷有新的種類產生,威尼斯的古蹟價值已經成為聯合國文化保護的重點項目,可惜,依然束手無策。而這片島嶼,就彷彿與世隔絕一般,獨自過著屬於威尼斯的傭懶歲月。 * * * * * 威尼斯其實是一群小島所組成的,有一百一十七個小島,由四百多座各式各樣的橋連結起來的一個城市,在其間有一條彎曲的主運河(Canale Grande),貫穿整個威尼斯,它彎曲的線條正好形成一個大大的Z字。 主運河上有好多種不同的各式各樣的船,對觀光客而言,水上巴士船就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了。主運河正是威尼斯的市中心地帶,長度約有四公里,也是最主要的觀光路線,沿著這條運河的兩岸有將近兩百棟的宮殿和七座教堂;主運河同時也是威尼斯社交、運輸的重要管道,所以,在河上總是呈現著繁忙的景象。 從羅馬搭火車特急列車(IC線)約5小時,從米蘭約2小時,從翡冷翠約3小時;無論從何地搭火車到威尼斯,要在聖塔露西亞火車站(Staz San Lucia)下站,這裡才是威尼斯終點站;前一站是「Mestre」,還在義大利大陸上,尚未進入威尼斯,稍不留意又看不懂路標,很容易提早下車。車站旁有旅客服務中心,車站附近,走出車站右轉的長街上,可以找到一些便宜的住宿。如果是住在威尼斯,則價格要稍微貴一些;如果是住在衛星城市Mestre,只要每天搭巴士就可以到威尼斯本島去了。 水上巴士(Vaporetto)是威尼斯的公共交通工具,威尼斯市內不能行車,既為水都,當然就是利用船。這裡的船舶航線四通八達,猶如一般大都會的市區公車,每十至十五分鐘就有一個班次。 一張票票價三歐元,一日乘車券九歐元,三日乘車券十七歐元, 可以24小時內不限次數搭乘;在聖塔露西亞火車站前的水上巴士站「Ferrovia」的上船處購買,第一次登船前一定要先打票,雖然很少查票,一旦被查到要被罰錢十五歐元。 雖然一日或多日乘船券很方便,在威尼斯步行的機會很多,對於自助的旅遊玩家來說,買幾張單程的船票就可以盡情盡性了。 威尼斯還有旅遊卡以年齡及功能來分, 29歲以上的持Senior成年卡,29歲以下的辦Junior青年卡,再根據功用分成藍、橘兩種顏色,藍卡可通行於包括威尼斯本島的水上公船、公車等各公共交通工具及公廁,橘卡除了公共交通及公廁外,還可以進入許多博物館、美術館、以及CaVendramin和CaNoghera兩個賭場。旅遊卡可以在網路上預訂,或電話預約。 在眾多不同路線中,以1號巴士船最受到觀光客的歡迎,因為它的行駛路線從羅馬廣場、聖露琪亞車站,一直沿著運河到麗都島,停靠主運河各站,班次頻繁,可以選擇在任何一站上下船,十分方便,成為觀光客最常使用的代步工具。跟著1號巴士,你可以慢慢欣賞威尼的美麗!1號線每十分鐘一班次,晚上九點以後則每十五分鐘一班次,整個單程航線要一個鐘頭的時間。 羅馬廣場(Piazza Roma)是1號水上巴士船的起點,搭巴士來到威尼斯,都在這裡下車,因為這裡是威尼斯公車總站。在羅馬廣場上有一座很大的立體停車場,許多進入威尼斯的車輛都是停放在這個地方,這座立體停車場也是威尼斯最現代化的一棟建築物。在搭船之前可以先去把地圖看清楚,就在售票口的旁邊,有非常完整的巴士路線圖和時刻表。巴士站對面的小聖西門歐教堂(Chiesa de San Simeon Piccolo),淺綠色的圓頂,建於十八世紀,是根據羅馬的萬神殿而建的。車站旁邊的第一座橋是史卡齊橋(Ponte degli Scalzi)又稱為赤足橋。 水上巴士82號線(橘線)只停靠主運河的大站,從羅馬廣場站可以到聖喬治島「San Giolgi」及麗都島「Lido」,可以說是1號線的快速船。 水上巴士52號線(綠線)─環繞威尼斯拉貢納澳嶼的外圍一圈,並由「Fondamente Nuove」站經聖米賽爾(San Michele)到慕拉諾島(Murano),或由「San Zaccaria」站到麗都島。水上巴士6號線由「San Zaccaria」直行到麗都島「Lido」。 有的路線做為渡輪用的可以把小客車一起載運,也有的路線只在觀光季節營運。 在運河上開得比較快而且船身是黃色的,這就是水上計程車(Taxi Acquei)。價格當然比較貴,起跳是四人乘坐一個鐘頭七十五歐元,每增加一人為五歐元,每部計程車可以搭乘十六人,在整條運河上有16個招呼站。 威尼斯特有的關渡輪(Gondolas),它的歷史可追朔至1094年。平底和纖細的船身十分適合航行在狹窄又水淺的運河中。若只是要渡過運河而已,不妨試試看搖槳船(Traghetti),單程只要五角歐元。早期的關渡輪有著各種顏色,當時的人們利用各種裝飾和色彩來提高關渡輪的價值。自從1562年開始,威尼斯政府下令所有的關渡輪都要漆上黑色的船身,遏止人們不斷的炫耀財富。不過在特殊的場合,可以在船身加上鮮花來點綴。 現在,關渡輪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了,而是體驗威尼斯水上浪漫水上風情最好的工具,通常,只有觀光客才會花錢搭乘。一般50分鐘的航程費用約六十歐元,三、四條關渡輪共用一位樂師。過了晚上八點則漲為七十五歐元。搭乘時最好事先講妥價錢及時間,避免不必要的誤會或有被敲竹槓的感覺。在運河的兩岸都有一些特定的關渡輪停靠站,旺季時會見到大排長龍的旅客等著要搭船,淡季時就會看到許多的關渡輪停靠在岸邊蓋上防水套,遊客此時可以享受殺價的樂趣。 威尼斯易守難攻,居民有強烈的自負與自主性,拿破侖偏偏不信邪,向威尼斯挑戰,果然把威尼斯的神話打破,把他攻佔下來,聖馬可廣場仍然保存有拿破侖的紀念館,而拿破侖大意輕敵,在比利時易攻難守的滑鐵盧被重創擊敗,導致覆亡的命運;威尼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也被盟軍攻下佔領,盟軍部隊奪取了所有關渡輪,聲勢浩大地把威尼斯包圍住,可見,寡國小民,千萬不能自大,以現代的軍事武器來說,威尼斯大概也沒有什麼戰略價值,也因為這樣,威尼斯一直成為東西文化、 經貿交易的主要地方。居民向來以善於通商聞名,大量的財富與安全無虞,讓威尼斯的歡樂是更加放縱恣意的,威尼斯嘉年華會的歡樂場景變成一種夢想,唯有見證過那人間唯一的繁華,才能勾勒對天堂的想望。 * * * * * 我們通常都很習慣陸地住家的地址番號,有區、路、 街、 巷、 弄等的代號來分別,而威尼斯有二千三百多個水巷稱為Calli,這些水巷也都有不同的稱呼的,就好像義大利的通心麵粗細長短都有專門的名稱的。鄰近運河的叫Rio terra,自成一個水灘的叫Piscina,一條小河道進出叫fondamenta,十七世紀鋪設的巷弄叫salizzada,商家前面的行人道叫ruga,從房屋穿越的道路叫sottoportico,一般的小空地廣場叫campo,威尼斯可以稱做廣場(piazza)大概只有聖馬克廣場,稍微小一點的叫piazzette,至於巴士或車輛停泊的廣場則叫piazzale。我們就一同搭乘水上巴士來分享威尼斯的文化古蹟吧! 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一帶是最早有威尼斯人居住的地方,我們所最熟悉的馬可波羅就是出生在這個地方的。這附近的蔬果市場和魚市場(Pescheria)都有超過六百年以上的歷史。至今仍舊是最重要的漁貨交易地點,再往下走還可以到威尼斯的果菜市場,營業時間都只有早上半天。 里亞托橋是威尼斯主運河上最熱鬧最大的一座橋,這附近也是威尼斯重要的商業中心,許多的公司行號及金融機構都在此設立。里亞托橋的名字是由rivo alto這兩個原文字演變來的,原意是高出地面的岸頭。這座堅固的里亞托大理石橋由Antonio Da Pontes所設計,建於1588年、1591年完成後,它粗獷的外形曾被當地人嫌棄,當初的住宅區現在則成為金融及商業中心。直到現在,威尼斯人還是習慣來到這一區,逛逛市場也順便去銀行看看。 在聖吉利歐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Giglio)對面的白色平房建築是有名的佩姬古根漢收藏館(Collezione Peggy Guggenheim),當然,這棟建築原本的設計不是平房,只是因為某些原因一直停留在第一層的建設,變成威尼斯少有的一層樓的建築,1949年美國的富家女佩姬古根漢買下來,在此居住三十年,佩姬過世後的骨灰也葬在此地。 1979年開放參觀,是威尼斯收藏二十世紀藝術品最完整的博物館。 館內共有超過200件繪畫和雕塑名作,其中還包括許多現代知名畫家的作品如畢卡索、達利、夏卡爾等。這裡的現代藝術與其他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風格截然不同,在花園裡有排列整齊的雕塑。
教堂的外觀很顯眼,遠遠的在船上就會看到,其內部倒是很簡單樸實,一座八角形的教堂裡面有六間禮拜堂,教堂圓頂的設計也很小巧而不誇張。每年11月21日這天是聖母節,威尼斯人會在這裡搭一座浮橋,然後人們手持著蠟燭涉水而過去祈福,這是一項傳統的節慶活動,至今仍保存著。 扎卡里亞教堂(San Zaccaria)則是建於九世紀的教堂,在十五世紀時又重新塑造整修成現在的外觀。許多到聖馬可的遊客會在此站下船。這裡有一些高雅獨特的小精品店,販賣設計師自己的獨創產品,特別以玻璃製品為主(威尼斯本身即以玻璃聞名),Jolly的玻璃產品極具原創性,不過價格也稍高(比起一般的紀念品店),隔壁的保羅。羅西(Paolo Rossi)也是瓷器玻璃專賣店,有一些花瓶、煙灰缸等製品,可以順便參觀。 威尼斯只有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夠得上資格用Piazza(廣場)這個字,其餘的都只能稱為Campo。下船之後經過一個聖馬可小花園,會看到鑄幣場(Zecca),左轉之後即走進這個歡樂不斷的廣場。這裡除了有教堂、鐘樓、博物館之外,咖啡廳和精品店也是非常精采的場景。聖馬可廣場的附近是威尼斯逛街的精華,每一條曲折的小巷道裡都有令人驚喜的發現,而蜿蜒的水道和風格獨特的小橋,又添增不少徒步的樂趣。 聖馬可廣場是每年二月威尼斯嘉年華會(Carnivale)最主要的場景,在平常也熱鬧得像一座舞台,似乎永遠不會有冷場。跟義大利各觀光區一樣, 廣場上竟是成群的鴿子。 春季或冬季遊客較少外,夏季是觀光旺季,人潮洶湧。拿破侖征服威尼斯,看到聖馬可廣場,興奮地說這是「歐洲最美麗的畫室」 ( finest drawing room in Europe)。 威尼斯嘉年華會的起源於西元1162年,為慶祝威尼斯國(Venezia)對抗Ulrico的戰役勝利,最大的慶典在聖馬可廣場。從十五世紀開始變成了一種社交活動,一個全民參與的威尼斯狂歡大會,十五世紀正是威尼斯最鼎盛的時期。從17世紀以來始終盛況空前,威尼斯嘉年華會是恣意享樂、異國氣氛、神秘艷情的,400多年來,嘉年華會依然在威尼斯的水巷間散發著誘人的色彩。每年慶祝舞會之盛大與氣氛之靡麗輝煌,充分展現這個小國家當時的繁榮景象,雖然僅是蕞爾小國,威尼斯當年可是通往中國的重要門戶,多少神奇的香料、絲綢、瓷器從這個海港流入,富裕的威尼斯商人把東方的神秘奇想散播到歐洲,而威尼斯本身也成為通往夢想的起點,威尼斯的舞會也是爭奇鬥艷:巨賈、貴婦、東方來的大象、牛隻聚集在聖馬可廣場,空前的盛況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里亞托橋還可以逛進聖保羅(San Polo)這一區,較對岸的消費要便宜一些。 在聖馬可(San Marco)區,沿著運河邊有一棟羅瑞丹宮(Palazzo Loredan),曾住著一位偉大的德國歌劇天才音樂家華格納(Wagner),現在這裡成了基金會。 聖馬可廣場的面積很大,四周的建築幾乎將它圍了起來,一面是聖馬可教堂,其餘的三面建築,面對著教堂這邊,是一座博物館,一五三十年興建的。兩側分別是十六世紀(Procuratie Vecchie)及十七世紀的行政大樓(Procuratie Nuove)。這個新大樓上面有座鐘樓(Torre dell'Orologio)純銅鑄造的,每個鐘頭都會準時打鐘聲報時。西廂房稱為拿破侖館(Ala Napoleonica)一八一零年興築的。 一樓是各式各樣的精品店,包括金飾、玻璃、寢具、服飾等,店面不太大,但是櫥窗設計都是一流,頗具視覺享受。 除了廣場上的精品店(Mercatino di Rialto),在附近的巷道中也有一些很精美的商店,賣面具、玻璃鋼筆、紙製品等,延著往里亞托橋的方向走去,也有兩條有名的精品街,名牌服飾一間接著一間。 時裝服飾街(Calle del Fabbri)是一條充滿了驚奇的小街,沒有名牌精品店,但街上有不少的面具專賣店、精緻的手工藝品和玻璃藝品店等。與時裝服飾街呈平行的Merceria,街面比較寬,精品店櫛比鱗次,名牌專賣店、家飾店、玻璃、面具、冰淇淋等,應有盡有。 沙龍是威尼斯非常重要的休閒地區,從1282年就開始存在,到了17世紀才蓬勃發展,以前在貴族富豪的家裡設置,18世紀以後才開始在非私宅的公共場所出現,這種沙龍提供民眾聊天、玩牌、賭博,在沙龍出沒的民眾階級極為廣泛,有貴族、女士、商人、外國人,這種沙龍經營方式像是俱樂部,會員必須繳交月費,他們可以攜帶自己的親友參加。這些沙龍都位在劇院的附近,讓看戲前或看戲後的民眾有休憩的場所。 另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公共場合是咖啡館,不同於沙龍,咖啡館都是位於廣場上,或是廣場的周圍,比沙龍更為平民化,不但全天候開放,咖啡館提供的舒適包廂與高背椅,讓到處玩樂的遊客居民可以自在地休息、喝飲料、玩紙牌,威尼斯的法律嚴禁咖啡館外面設置包廂與高背椅,導致咖啡館的經營日漸慘澹。 由於威尼斯是一座百分百的觀光城市,當地的許多物資都是進口貨,所以物價較其他城市要高一些。弗羅里安咖啡館(Caffe Florian's)從1720年就開始營業,曾經是海明威、拜倫,以及威尼斯文人騷客的最愛。弗羅里安對面的夸德里咖啡館(Quadri Cafe),也常是高朋滿座,當然都以觀光客居多。 聖托馬(San Toma)有一棟不起眼的建築莫契尼哥宮(Palazzo Mocenigo),詩人拜倫曾在此住過。雷佐尼柯宮(Ca'Rezzonico)則曾經是詩人白朗寧去逝前的住所,如今也是一座博物館,其收藏以十八世紀威尼斯的文獻和繪畫為主。這棟建築是建於1667年,1712年由熱亞納的雷佐尼家族所買下,十九世紀賣給了白朗寧,屋內有不少濕壁畫和裝飾華麗的舞會大廳。 在里亞托橋的兩邊也有許多運河畔的河濱餐廳,觀光客套餐每客約二十歐元,以威尼斯的物價水準算是便宜的了。當年縱橫四海的威尼斯商人引進大量的東方物資,同時,也將口味特別的東方烹調技術帶入了威尼斯,因此,你可以感覺威尼斯的料理非但多元,而且口味又甜又酸。威尼斯擁有許多的海鮮類產品,如蝦子、鯷魚(acciughe)、鱈魚(baccala)、淡菜等,造就了迥異於義大利其他地區的特色。 豌豆濃湯(risi a bisi)是威尼斯和義大利非常傳統的濃湯,名稱就是"米與豌豆"。材料包括新鮮的豌豆、雞肝、西洋芹、米、奶油、起司、洋蔥等,先用牛油炒過雞肝、西洋芹等,把豆莢撥開只取豌豆一起煮,加入飯煮熟,濃稠程度依加入的水多寡而定。 義大利扁平細麵(Bigoli)只要用水煮熟加入簡單的鯷魚醬,就是道地的威尼斯美食了。 玉米糕加鹹魚乾(Polenta& Baccala)配上點一杯威尼斯出產的上等白酒(Soave),剛吃會有點不習慣,因為似乎沒有任何味道,慢慢嚼,就會吃出玉米糕的風味。 義大利甜點提拉米蘇(Tiramisu)源自威尼斯,以一種特製的鬆餅Sponge cake吸入濃縮咖啡與甜甜的櫻桃酒,上面再灑上帶著苦味的可可粉,這種苦甜交雜的味道,會讓你想起人生和愛情的滋味。 * * * * * 聖馬可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不僅只是一座教堂,也是一座非常優秀的建築,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扮演著威尼斯融合東西文化的橋樑角色。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從外觀上來欣賞,它的五座圓頂仿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占庭的風格;而整座教堂的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五扇正門上面的馬賽克浮雕及色彩,就會讓人嘆為觀止,不過,比起教堂內的設計及藝術,正門上的繪畫只是飯前的開胃小菜而已。內部的藝術收藏品來自世界各地的,因為從1075年起,所有從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隻都必須繳交一件珍貴的禮物,用來裝飾這間「聖馬可之家」。這座偉大的教堂在1807年之前一直是威尼斯總督的私人禮拜堂。 教堂的前身是建於九世紀用來供奉威尼斯的守護者─聖徒聖馬可的小教堂,在火災後重建,於1073年完成主結構,至於教堂的正面五個入口及其華麗的羅馬拱門是陸續完成於十七世紀,在入口的拱門上方則是五幅描述聖馬可事蹟的鑲嵌畫,分別是「從君士坦堡運回聖馬可遺體」、「遺體到達威尼斯」、「最後的審判」、「聖馬可的禮讚」、「聖馬可運入聖馬可教堂」等五個主題,金碧輝煌。 教堂內有五百多座鍍金的銅雕,馬賽克地磚及銅製的燈管。正面中央拱門上方有四匹複製的青銅馬,真品收藏在教堂內,是西元前四世紀的青銅作品,也是威尼斯人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在1204年從君士坦丁堡(現在的土耳其伊斯坦堡)掠奪來的,曾被拿破崙帶去巴黎,但後來又回到了威尼斯。教堂內部從地板、牆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細緻的馬賽克鑲崁畫作,主題涵蓋了十二使徒的佈道、基督受難、基督與先知以及聖人的肖像等,這些畫作都覆蓋著一層閃閃發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籠罩在金色的光芒裡,有黃金教堂之稱。 教堂中間最後方是黃金祭壇(Pala d'Oro),高1.4公尺、寬3.48公尺,可以追朔到西元八百年的歷史,上面共有2000多顆的各式寶石如珍珠、祖母綠和紫水晶等;中央的圓頂則是一幅耶穌升天的龐大鑲嵌畫,是由一群威尼斯非常優秀的工匠在十三世紀所完成的。 高聳在廣場上的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 最初是具有燈塔的功能,原始的鐘樓完成於第九世紀,作為往來船隻的指引方向之用。在中世紀時,鐘樓上吊著關犯人的刑籠,有時犯人就死在籠子裡。鐘樓在地震倒塌之後,威尼斯人又迅速的將它重建了起來,於1912年4月25日正式啟用。樓高96公尺,內部有電梯可達最頂端,讓遊客眺望威尼斯的全景。搭電梯登上頂樓則需要五歐元。 總督府(Palazzo Ducale)是歷任威尼斯總督(Doge)的官邸所在,這座晶瑩細緻的哥德式建築,最早的建築體完成於九世紀,但是在十及十二世紀兩度遭到大火燒毀破壞,外觀在十四和十五世紀時做過整建的工程。 從聖馬可教堂旁邊哥德式結構的Porta della Carte,可以進入總督府的一樓中庭,然後由東側的黃金階梯(Scala del Giganti) 、文藝復興的建築師(Antonio Rizzo)設計的,可以上到二、三樓,有不同的廳室開放遊客參觀,在每一間廳室裡都有非常漂亮的濕壁畫。 最值得一看的是三樓的會議大廳(Sala del Maggior Consiglio),可同時容納2000人,在總督寶座的後面是一幅非常巨大的壁畫,是由威尼斯知名畫家丁特列多(Tintoretto)在1590年所繪製的「天國」(Paradiso),占滿了整面牆,高7.45公尺寬21.6公尺,是全世界當時最大的一幅油畫,即使在今天也算是非常少有的巨幅畫作,是威尼斯藝術顛峰時期的代表作。五歐元的門票是非常值得的。 連結著總督府和旁邊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跟羅馬的真理之口一樣出名,參觀地牢可由總督宮進入。 聽說戀人們在橋下接吻就可以天長地久,電影「情定日落橋」就是在這裡取景拍攝的。事實上,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後,重罪犯被帶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別俗世了,所以在經過這座密不透氣的橋時,不自主的發出嘆息之聲。這座橋是建於1600年,是威尼斯的浪漫景點之一。 柯瑞博物館(Museo Correr)正對著聖馬可教堂的二樓,一樓入口旁還有威尼斯的旅客服務中心。博物館是1830年由威尼斯一位修道院院長Teodoro Correr所成立的,內部的收藏可媲美威尼斯學院美術館(Academia)。 主要收藏著貝里尼(Bellini)與卡帕西歐(Carpaccio)的繪畫以及卡諾瓦(Canova)的大理石雕塑。 * * * * * 聖思塔教堂(Chiesa di San Stae)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小教堂,如今則是舉行音樂會的場所,外觀裝飾著細緻的雕像。教堂同一面的十七世紀佩莎羅宮(Ca'Pesaro)是一棟巴洛克式的建築,內部是現代美術館(Galleria Internazionale d'Arte Moderna)和東方藝術館(Museo di Arte Orientale)。 現代美術館是位在二、三樓,館內收藏著由威尼斯政府在歷屆的國際雙年展中所購買的繪畫、雕刻、版畫等現代藝術品,包括克林姆、夏卡爾及米羅等人的作品;而位在四樓的東方藝術館則是收藏來自中國、印度、日本等國的雕刻、陶瓷、銀器等,共有三萬多件的藝術品,非常豐富。 聖瑪庫拉教堂(Chiesa di Marcuola)興建於十八世紀。 教堂的對面是土耳其倉庫(Fondaco dei Turchi),在十七至十九世紀威尼斯海上貿易正興盛的時期,做為土耳其商人的倉庫,如今則是一間博物館。 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收藏了十四至十八世紀威尼斯畫派的主要作品,從中世紀的拜占庭風格一直到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的傑出名畫,也都收藏在館內,可以說是威尼斯美術史及威尼斯畫派的縮影。而美術館裡面的收藏許多都是來自於修道院及教堂。有十五世紀威尼斯畫派開山始祖貝里尼(Bellini)兄弟、早夭的天才喬治納(Di Castelfranco Giorgione,1489-1534)、明暗用色影響深遠的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6-1610),十六世紀代表當然是擅用金色的提慎(Titian)及銀色的維洛納西(Paolo Veronese,1528-1588),十八世紀以風景畫出威尼斯面貌的卡納雷多(Canaletto,1697-1768)。貝里尼一家(父、兄弟、妹婿)幾乎壟斷了十五、十六世紀的威尼斯畫壇,尤其是弟弟喬凡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1427-1516),他把人物像靜物畫一樣處理,加上採取來自法蘭德斯的油彩作畫,使畫面柔和而色彩豐富。 貝里尼雖是威尼斯畫派的祖師爺,但他教出的兩位弟子喬治納、提慎成就更高。提慎認為師兄比師父有才氣,於是以兄為師,氣惱了貝里尼,而把兩人趕出師門。可惜天忌英才,若非喬治納早夭,他將是美術史上的巨人。 喬治納的畫風受達文西的影響,線條柔美、描繪深刻,而且風景在畫面中佔有很大的比例,這是過去繪畫中才少有的結構和型式。 卡拉瓦喬的血腥暴力對照喬治納的寧靜詳和,更顯得驚心動魄,他的寫實畫法、明暗用色,和過去繪畫強調的美感有很大的差距,但光線帶來的戲劇性為後來的巴洛克、法蘭德斯畫派開啟決定性的一扇窗。
擅長畫聖經及寓言故事的維洛納西,由於喜歡用華麗的色調、動物及貴婦,使人常摸不清他作畫的原始動機,而惱怒委託人,維洛納西一度還惹上蔑視宗教的罪名。不過維洛納西的畫作很能代表十六世紀威尼斯富裕昇平的景象。
黃金宮(Ca'd'Oro) 、精雕細琢的外觀、仍然是威尼斯最美麗的一棟建築。 1420年威尼斯的貴族孔塔里尼(Marion Contarini)興建這棟豪宅時,使用當時最昂貴的塗料,再攙入金箔使得外牆如同黃金般的耀眼奪目,但是多年來經過屢次的修改和整建,再加上大水的不斷侵蝕,黃金屋已經褪色不少。尤其是1864年,一位俄國的芭蕾舞伶成為它的屋主後,改變裝飾破壞歷史古蹟,1915年由法蘭克提男爵將它捐給威尼斯政府之後,才得以保存而成為今日的美術館(Galleria Franchetti)。黃金屋內部所收藏的多半是十五世紀的雕塑及繪畫,有Titian,Sansovino, Alessandro Vittoria, Mantegna, Giorgione, Tintoretto 和 Antonio Van Dyck。其中以提慎(Titian)的畫最為傳神。 * * * * * Bauta面具像一張沒有表情的鬼臉,出現在18世紀末期,一開始是由男性佩帶的,到了1756年,女性也開始佩帶,這個面具相當簡單,只遮住上半部的臉,一開始是黑色的,後來才出現白色的面具,這個面具造型簡單、價格便宜,具有一視平等的性格,帶上這種面具的人常配上帽子與蕾絲披肩或是羊毛、絲綢的外套,將它變成豪華裝飾的一部份。 威尼斯一般市民佩帶的面具Citizens Mask則罩住整張臉,在嘉年華會期間或是耶穌升天日、其他聖徒的慶祝日裡,市民會帶上這種面具、穿著短外套、圍著圍裙出席盛會。 面具Mattaccino與威尼斯的一項活動「拋雞蛋」有關,男人帶上這種面具,懷裡兜著一堆雞蛋(裡面挖空,分別填入乾淨的水或髒水),沿路走著,看到陽台上如果是漂亮妹妹,就丟乾淨的蛋,如果是醜婆婆就扔髒蛋,聽起來好像很有意思,實際上,市民有時必須在陽台上掛上網子,以避免雞蛋亂飛進來,現在這項扔雞蛋的活動已經變成扔給自己青睞的女性,裡面則裝入香水。 面具Moreta是一個黑色天鵝絨製的,只罩住臉部中央,臉頰會露出來,但是蓋住嘴巴,所以,一旦帶上這個面具,就很難開口說話,這是威尼斯人對於標準女性的想像,他們希望女人保有吸引力,但是安靜而且乖乖地待在家裡,這個面具就是經典代表,不過搭配的服裝不是豪華型,而是女僕的裝扮,給年輕女孩子穿的,衣服寬鬆所以活動較為自由。 威尼斯的傳統面具,由戲劇所產生,分別代表不同的身分、職業、個性,並搭配固定的服裝,小丑面具Arlecchino是藝術喜劇的重要面具,源自於18世紀Carlo Goldoni的喜劇角色相當的古老而且具有代表性,一位來自鄉下地方的外來移民,說一口破威尼斯話,以笨拙、逗趣的動作著稱。Brighella是僕人的面具、圓形有皺紋,象徵一個來自鄉下地方的外地人,說的威尼斯話比Arlecchino強一點,懂音樂、歌唱也會玩遊戲,常常作弄他的老闆,從1603年後,這個面具的名字才確立,在義大利的通俗喜劇中,這個面具的表演者常常升格作為主人,不再僅是僕役,反而常常扮演旅館老闆。 面具的使用在威尼斯非常普遍,對於威尼斯人而言,帶上面具等於改變成另一種身分,可以從事跟真實的身份不同的事情,只要帶上面具,貴族與平民、外國人都是一律平等,打破所有階級的藩籬,即使是平民,在嘉年華會期間戴上面具即可出入總督的晚宴、甚至市政廳,位高權重的貴族帶上面具掩飾自己在遊戲間裡放浪形骸、一擲千金的秘密。在威尼斯每一條街上都能找到這些嘉年華會用到的戲服、道具、面具的專賣店,遊客來到這裡,即使沒能趕上參加嘉年華會,也多半會買個面具作為紀念。 義大利的旅遊結束後,我們仍然搭乘德國航空公司從羅馬經過法蘭克福返回美國,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下次我們再繼續介紹澳洲及紐西蘭,且聽聽我們在澳洲的遭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