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07 年 3 月 | |
聖地牙哥台灣中心的前半生與轉型 聖地牙哥的台灣中心在一九九七年的二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幕以後,的確是出乎許多海外同鄉的預期,可以說是一個傳奇,聖地牙哥的熱情同鄉在陳秋山董事長的號召下,台美基金會的募款活動特別的順利,原來同意認捐的同鄉都很快地、很樂意地把款項匯入基金會,「善心是會感染的」,尤其是台灣中心的開幕活動,讓聖地牙哥的同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認同感,一種這是「我們台灣同鄉一個家」的感覺慢慢地形成。 既然是我們的家,「地點」(Location!Location!Location!)是所有房地產仲介的第一個指標,我們自然是非常非常認真而慎重地選擇台灣中心的地點的,在一九九七年間大華超級市場剛剛開始進入聖地牙哥的市場,幾個熱心的基金會董事儘量以大華超市附近的可能地點做為第一選項,我們也認真考慮過在大華超市二樓的場地,由於租金及停車流量的困難而放棄,在大華超市附近招租的廠房或辦公室不斷地衡量斟酌,有些地方考慮到同鄉參加活動的安全顧慮而擱置,我們比較再比較,比選媳婦、找女婿還慎重,最後,我們選擇一個教會遷移後的原始地點做為我們台灣中心起步的第一個家。 就在這個二千五百多平方呎的地方,我們開始編織了我們台灣中心的美夢,租金每平方呎約六十五分,只要我們心中有愛,就是一個甜甜蜜蜜的好地方。負責房事的同鄉賴正秋,很樂意地把愛心捐出來,把仲介費做為台灣中心改裝添加廚房的費用,同鄉方俊雄成立的聖地牙哥第一銀行捐贈了超級型五十吋的電視機,有了廚房、有了大(客)廳、有了會議室、有了員工辦公室,台灣中心就這樣地展開她的運作與成長。 剛成立的台灣中心所有的辦公設備都是董事同鄉贊助或提供的,陳正憲醫師提供了會議室的大型會議桌、書架及座椅,大廳的活動座椅也是由董事同鄉購買或贊助,大廳的演奏型鋼琴由同鄉吳銘賢贊助,許許多多的一桌椅、一板凳,一草一木都是由熱心的同鄉共襄盛舉、提供出來的,台灣中心的開放及上下班時間更是由所有基金會董事或志工同鄉輪流安排時間看守的。 台灣中心好像剛出社會的少年郎,不怕跌跤、不怕困難,只要有個新家,克難簡陋些,依然是滿心歡喜,而她所帶來的溫暖卻感染了來訪的所有同鄉,台灣中心只聘雇一個全職的秘書員工(楊禮朱女士),完全靠志工同鄉的無私無償地參與,才能使台灣中心的運作,順利地進行著,這個志工時間的排班由同鄉劉武鴻負責,要維持週二至週五早上十點至晚上八點,週六週日的開放時間更長,需要的志工人力沒有參與過的人,可能難以想像。 而董事長陳秋山及中心主任潘富鵬博士更是把台灣中心當做自己的家一樣,上班時間的午休或是下班後一定先到台灣中心當差巡訪一遍,只要劉武鴻的志工排班排不出來,董事長陳秋山即自己插班上陣,我的時間有些彈性,我都會去台灣中心走走,每次我出現在台灣中心我從來沒有錯過跟他們見面的機會,台灣中心的總務或庶務拉拉雜雜的工作則由同鄉郭永賢打理,這些中心的維修開銷也省了下來。 台灣中心的活動比較固定的項目就是每個月舉辦的生活座談會,由同鄉互相分享生活或事業上的經驗,其他的活動仍然以同鄉會的活動為主軸,大體來說,台灣中心足夠服務來訪的同鄉,只是在同鄉會年會活動,因為參加的同鄉都在四百多人,台灣中心的規模就顯得擁擠而熱鬧,其它的同鄉社團像同鄉會、網球會、台灣商會、台灣人公共事務會都會選擇在台灣中心舉辦活動,台灣中心慢慢地在聖地牙哥及美國其它各地打響知名度,並且成為台灣同鄉獲得資訊或觀摩的主要場所。 台美基金會的董事會開始的時候,由於剛剛創立,只有九人,為了建立長遠的制度,章程及董事會規定每年改選三分之一,所以我們第一屆九個董事裡每個董事即有不同長短的任期,我們為了避免其他華裔社團萬年理監事的弊端,董事有任期的限制、而且必須卸任滿一年以後、才可以再被遴選為董事。董事會並且決議基金會的運作不接受、也不向台灣政府申請經費補助,是一個屬於美國國稅局立案的非營利、非政治性的組織,董事不得接受台灣政府的職位、海外台灣政府的僑務顧問或僑務委員不得擔任董事。 董事會成員的組成沒有固定的數額,只訂為九至十五人,由於各社團的理事人選定期改選更換,為了擴大參與層面,董事會把各社團的負責人(會長)納入為社團董事,代表社團參與基金會的運作,在這樣的型式下,台灣中心有模有樣地在基金會的督導下,果然非常地圓滿,基金會固定地每四個月按季開會,並按月出版月報,中英文方式介紹我們台灣中心的活動。 我們的基金會董事會認真地討論許多基金會的事宜,每年的募款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第一屆的社團董事中、來自台灣商會的李金波會長即認捐了美金十萬元,基金會的永久會館的募款基金也加速的增加,這些都是很讓人感動的故事的。 在台灣中心的運作方面,所舉辦的軟體活動也一天一天的增加,有電腦班、英數家教班、暑期青少年活動,教授人材都是專家學者,一流的碩博士級同鄉,教授的題材也都是最新、最先進的內容的,都是當時的最佳軟硬體的設備的,那個時期潘富鵬及蕭秋芳的投入讓人印象深刻。 台灣中心的圖書館及藏書設備也在開始建立及建檔,以黃彩娓及許正餘的貢獻最大,我們自然不能以現在的電腦條件去領會當年的困難的,圖書的編目及檔號我們採用美國國會圖書目錄及美國各大學的圖書目錄編訂的,台灣中心湧進的上千上萬本的圖書,都是黃采娓女士把圖書館當做自己的家一樣,一本一本的編目及騰寫出來的,然後,一本一本地輸入電腦檔案裡面,我只是偶爾就軟體程式上做一些指導,她所投入的時間與勞力,沒有經歷過的人同樣是無法體會出來的,圖書館日後的電腦化、才能夠隨著軟體程式的改良與發展而有現在的模式。 台灣中心的募款活動,以王惠美女士最為賣力,為了台灣中心的財源、她一開始即構想出向台灣同鄉推銷大華超市的購物禮卷,大華超市的禮卷有百元有五至十元的回饋金,王惠美女士把所有的回饋金全部捐給台灣中心的基金會,我們的許多台灣同鄉都十分捧場,使王惠美女士的禮卷捐款收入每年都有二三萬元的收入,足夠支援台灣中心的各項運作開銷,更重要地是她的付出,像一個種子一樣,帶動了台灣同鄉的參與熱情,使台灣中心更有向心力,台灣同鄉用行動表現了對台灣中心的支持。 這個階段的基金會與台灣中心有幾個明顯的特徵:第一、基金會董事以熱忱超然的心態,奉獻台灣中心及服務同鄉,中心的運作以義務志工為主體,把台灣中心從無到有、從理想到實踐慢慢地建立了台灣中心的雛型與規模;第二、台灣中心率先推出聖地牙哥地區的高中學生獎學金,以所有五十八所高中畢業生為對象,遴選優秀學生三名,每名一千元,這是當時高中畢業生數額最高的獎學金,台美基金會立即受到高中學校的注意與重視;第三、在聖地牙哥一年一度的科學展設置「台灣獎」,這是科學展中四個最大獎項之一;第四、基金會保持著非政治性的立場,謝絕接受台灣政府的社團補助款,僑務委員或僑務顧問不得參與台灣中心的董事及運作。 台灣中心穩健地、持平地一年一年在進步、在發展,台灣中心參加的同鄉越來越多,場地的活動容量越來越小,基金會董事會平凡中默默地做了不平凡的工作,經過了第三年,我們開始再找更大更好的場地,滿足同鄉的活動需求,同鄉范清亮博士在陳秋山博士的推薦下、加入基金會的董事,並被推舉為基金會董事長。 新人新政,新人新氣象,同鄉范清亮的作風明顯地不同,台灣中心開始轉型,而台灣發生一次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台灣中心一夜間成為美國主流社會的注目焦點。 范清亮博士是一個成功的生化科技企業家,由董事長陳秋山推薦、網羅加入台美基金會,並擔任董事長,首先提議台灣中心需要有專任的中心主任,按照正式的編制支薪及福利,潘富鵬主任是兼職的、未支薪,卻擔當著煩瑣的日常業務,台灣中心開始有了全職的中心主任;同期間,基金會董事推選出賴淑卿及鄭德昌夫婦加入董事陣容,他們都有很長久的共同創業合作經驗,董事會的運作更為機動有活力。 在賴淑卿及鄭德昌夫婦的努力下,強化了組織章程的董事會,把董事的成員增加至三十個名額,董事任期由二年一任延長為三年一任期,取消隔一年後再連任的限制,這樣,有更多同鄉可以直接參與基金會及台灣中心的運作,而且,有了董事的頭銜以後,中心的募款可以更直接由董事負責,如果,每位董事責任分擔每年三千元(或五千元)的金額,台灣中心的每年十萬元以上的固定經常支出費用就有了著落,擔任董事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有募款的能力的。 正值范清亮擔任董事長期間,大概果然有所謂的中年危機,我步入中年以後,我的人生旅程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許多同鄉、同事及鄰居協助了我們渡過許多的生活上的驚濤駭浪,在人生困難的情況下我們特別體認出生命及敦親睦鄰的可貴,我印象至深的就是我們的鄰居及同鄉,無意中發現我們的生活需要,同鄉吳銘賢及謝節惠夫婦送來我們二個月需要的養生健康奶(Ensure),我們的鄰居立即動員起來,每個鄰居家庭輪流替我們準備晚餐或三餐,一個家庭一個禮拜,我們以另類的心情接受關懷,墨西哥裔的鄰居準備墨西哥餐,義大利裔的鄰居準備義大利餐,法裔的鄰居準備法國餐,美國的家庭準備漢堡或三明治,文加當時年紀小,每週都能享受不同國情的餐食,道道地地的國宴,反而有更好的適應,我們至今仍然感恩與惜福。 范清亮延攬了同鄉楊宗翰擔任台灣中心的季刊編籍及劉映理女士擔任中心的藝術指導顧問,並且積極地籌劃台灣中心的永久會址,在尚未覓妥會址以前,我們則繼續以租賃的方式找到了台灣中心的現在場地,我們一方面在現在的地址繼續規畫台灣中心的各種活動及裝潢設計,把台灣中心成功的轉型為現代的經營規模,一方面成立會址委員會成功地獲得了可能的永久會址,並請建築師設計出台灣中心的整體圖案,我們台灣中心的美夢一天一天地接近實現的地步。 范清亮已經接任基金會董事長有一段時間,而且辦理中心的活動都以音樂及高級藝文活動為重點、把台灣中心在聖地牙哥的台灣同鄉與美國主流社會的心目中,成為一個非常特殊而有格局的組織,聖地牙哥許多政府單位、或民間團體、或新聞媒體都對台灣中心有非常正面而友善的態度,這對我們台灣中心的未來方向發展、永久場地的尋覓及各種活動交涉都有長遠的影響,台灣中心慢慢地成為美國對於台灣的主要資訊來源。 我們有了親身的體驗以後,台灣同鄉會及台灣中心也認真的考慮及推動同鄉的關懷組及關懷活動,我們則繼續參與台灣中心的活動,我們每個禮拜固定地一同參與台灣中心的長輩組活動,每個禮拜我們一同選取合適的歌曲、一同討論準備配合歌曲的動作、再利用一個小時的中午午休時間我們一起前往台灣中心做帶動唱的手語活動,我們這樣一直持續著有三四年之久,一直到我前往南非心靈淨化期間才由淑玲一個人擔綱,二零零一年以後我們的生活才完全地恢復了平靜。 台灣中心的運作已經完全地進入軌道而且有很好的制度,台灣中心辦理了許多活動與課程,頗受同鄉及學生所喜好,尤其是青少年暑期班,課程十分完善與週延,曾經是家中有青少年的同鄉一個頗期待的事情,而暑期班也提供青少年暑期打工或擔任志工社區服務學分的理想場所,可惜,這些並沒有堅持下來,變成一個失落的歷史,甚為可惜,台灣中心在設備出租方面,提供教會及同鄉社團使用,不過,台灣中心的使用率仍然偏低、有改善的空間,我有機會吸收全美著名的補習班,在台灣中心定期辦理SAT或PSAT班,一方面中心有收入、一方面增加中心在美國主流社會的知名度,可惜,台灣中心有不同的考慮,我的建議並沒有被董事長採納。 這期間當然還有改變一切的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我正好開車去學校準備上一點鐘的課,在八號高速公路的途中,中午十二點五十分收音機插播了台灣發生了七點二級的超級大地震,那個時候正好是台灣的早晨三點四十七分,新聞播報員還說山崩地裂及房舍倒塌,可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我的心情陣陣抽搐,非常徨恐;而台灣中心適逢週一休業,聖地牙哥的電視廣播電台,前往台灣中心採訪新聞而不可得,不過,范清亮也接受了簡單的採訪。我立即建議范清亮董事長這次的地震可能跟以往完成不一樣,可能不是台灣社會可以過去所面對地震的經驗來處理。董事長范清亮從善如流,也陸續接收到了許多後續的地震訊息,立刻修正態度以挑起了台灣中心積極作法的責任與領導。 范清亮充份發揮了他的影響力及溝通協調的技巧,從發生地震至十一月的募款活動,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台灣中心成為震災募款及各種公關協商的最佳平台,台灣中心好像一瞬間就轉型成為海外所有台灣同鄉的總司令台,全美各地台灣中心本來就有幾次合辦台灣傳統週的經驗,這個時候更很快地串聯整合起來,聖地牙哥的台灣同鄉也許不是各地人數最多的城市,但是,九二一的賑災募款在范清亮董事長的運作下,我們募得了近五十萬美元,董事會也在范清亮的主持下有計畫的把募款以最理想及最直接的方式送達到台灣最有需要的山地村落。 這個大地震改變了台灣社會,改變了台灣的政治,也改變了台灣的民性,使台灣以不一樣的心態走向了二十一世紀的來臨,在二零零零年三月二十日的總統大選,選前之夜我們的台灣中心更是徹夜開放,與台灣同步播放台灣總統大選的選舉結果,台灣中心也熱絡地慶祝了台灣政治的轉型,一項寧靜的民主革命就悄悄地、卻歡愉地在台灣成功地發生了。 又經過了一年,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紐約發生了恐怖份子的攻擊事件,以民航機為武器攻擊代表美國象徵的世貿中心大樓及五角大廈,這個事件也改變了美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大概最明顯地就是美國的人口移動更加速地往中型的城市遷移,聖地牙哥自然成為主要的選項,移入聖地牙哥的台灣同鄉快速的增加,台灣中心的服務人口也開始慢慢地發生調整,參與台灣中心運作自然納入了許多新的面孔,見證了台灣中心的成長,這代表著台灣中心的成長與軔性,這就是一個完善的制度「進化論」的具體實證,我由衷地相信他的永續發展是可以預期、可以成功的。 這個階段的台灣中心有幾個主要的特徵:第一、擴大基金會的參與人數,董事人數增加至三十人,任期由二年一任延長為三年一任;第二、台灣中心的活動以藝文、音樂、美術等方面為主要重點,超脫了台灣同鄉會傳統以來所表演的型式,對台灣中心的形象有正面的提昇與轉化的作用;第三、積極籌劃台灣中心的永久會址,努力認真地推動過,可惜缺少最後一點點的催化劑,未能成功,至為惋惜;第四、成功地開展出長輩組、舞蹈班、語文班等台灣中心的活動,建立台灣中心的特色,擴大台灣中心的參與層面;第五、由於台灣及美國社會政治的變動,台灣中心一方面扮演著積極主導的角色,一方面展現出台灣人的愛心及卓越的募款能力,使台灣中心成為聖地牙哥主流媒體的矚目焦點,這是一個非常珍貴的資產,期待所有熱愛台灣的同鄉,努力維護與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