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22 年 2 月

都鐸園與華府建都的故事
楊遠薰

秋遊都鐸園(Tudor Place),彷若走入時光隧道,讓人重溫美國建國初期時的情景。

都鐸園座落在華府喬治城的31街,佔地5.5英畝,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區,實予人庭院深深的豪宅感。

這片房地為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 的繼孫女馬莎彼得 ( Martha Custis Peter)與丈夫湯瑪士彼得(Thomas Peter)於1805年所購置,一共傳了六代,住了178年。直到1983年,彼得家族將之捐出,使其之成為供民眾免費參觀的實體歷史博物館。

因為都鐸園的主人與喬治華盛頓總統伉儷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若在參觀前,對華盛頓總統的家族與美國建都的歷史有些粗淺的瞭解,在參訪時當更能有所體會與領悟。

如眾所知,美洲人民於1775年開始反抗英國,推舉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團 (Continental Army) 的統帥,對英國展開為期八年半的獨立戰爭,終在1783年獲勝,成立美利堅共和國。

喬治華盛頓的父親為一種植菸草的莊園地主,老家在維吉尼亞 (Virginia)州亞歷山卓 (Alexandria) 港稍南的維農山莊 (Mount Vernon)。華盛頓因為十一歲時即喪父,所以受完一般教育後,即外出工作,擔任土地測量員,幫忙家計。

他身高六呎,相貌堂堂,21歲時在俄亥俄山谷(Ohio Valley )對抗法軍的戰役中表現卓越,受到矚目,兩年後即當上維吉尼亞州西部開拓軍的總指揮。他二十七歲時與與維州一位非常富有又年輕貌美的寡婦馬莎卡斯提斯(Martha Custis) 結婚。馬莎不僅帶來豐厚的家財,亦帶來一對與前夫生的子女。

喬治華盛頓顯心胸開闊又有愛心,視馬莎的子嗣為己出。馬莎的兒子長大後,追隨華盛頓,從事軍旅生涯,卻不幸在 26 歲時身歿,留下年輕的妻子與四個稚齡的孩子。瑪莎的媳婦系身名門,兩年後帶著兩個較大的女兒改嫁,把一對兩個較小的子女留在維農山莊,交華盛頓伉儷撫養。

這個都鐸園的創園女主人瑪莎彼得就是瑪莎華盛頓的第二孫女,出生於維農山莊。她後來雖隨母親的改嫁而與繼父同住,卻常回維農山莊,與華盛頓夫婦始終保持非常親密的關係。1795年,17歲的她與一喬治城富有的菸草商的兒子湯瑪士結婚,冠夫姓成為瑪莎彼得。

話說回來,美利堅共和國成立後,一切都在摸索中。1787年,13州的代表終於聚在費城開會,共同制定憲法,並商討總統選舉與建都事宜。

1789年,美國首次舉辦總統選舉,喬治華盛頓眾望所歸地當選為開國的總統。他在四年後連任一次,至 1797年功成而退。

華盛頓就任總統時,美國尚無首都,故在紐約宣誓就職。1791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決定在波多馬克 (Potomac)河與安納寇斯提亞 (Anacostia)河的交接處,建立一由國會直轄、面積100平方英里的首都。至於首都的領域如何界定?則委由華盛頓總統全權處理。

素有美國「國家之河」美稱的波多馬克河是維吉尼亞 (Virginia) 州 與馬里蘭 (Maryland)州的分界河。早在建國前,其出海的狹長峽灣裡就有兩個商港:一為較北的喬治城,位在河東,成立於1751年,隸屬馬里蘭州;另一為稍南的亞歷山卓,位在河西,成立於1749年,隸屬維吉尼亞州。兩地皆因設有菸草檢查站而興盛。

華盛頓自幼即經常出入亞歷山卓,視其為故鄉,故規劃新都領域時,刻意將喬治城與亞歷山卓港皆納入其中。

然後,他開始與當地十八名地主一一洽商購地事宜,最後完成任務,成立了新都,並宣布新都名為「聯邦城 (Federal City)」。

然而國會為紀念華盛頓對美國開國的豐功偉績,於1793年通過法案,將「聯邦城 」易名為「華盛頓特區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此後簡稱「D.C.」,中文則譯為「華府」。

當年與華盛頓總統簽土地合同的地主中,有一位是喬治城的「地王」羅伯彼得 (Robert Peter)。他從事菸草生意,亦熱心地方事務,曾任首任喬治城市長。他在事業成功後,四處購地,尤其擁有喬治城人稱的「彼得廣場 (Peter Square)」,亦即31街至威斯康辛 (Wisconsin )街、M街至波多馬克河畔的 K 街整片商業區,堪稱當地的首富。

如前所述,1795年,喬治華盛頓的繼孫女瑪莎與羅伯彼得的大兒子湯瑪士結婚,婚後住在鄰近華府的 K 街的一棟樓宇。後來,卸任後的華盛頓總統每到華府洽事,就借宿在瑪莎彼得家。

華盛頓總統於1799年去世,留給瑪莎彼得8,000美金的遺贈。三年後,瑪莎華盛頓亦與世長辭,留給瑪莎彼得一些黑奴與私人財物。湯瑪士彼得繼承其父的商業頭腦,運用這些餽贈,於1805年買下在喬治城高地 (Georgetown Heights) 的一片房地,然後聘請設計國會大廈(Capitol)的 Dr. William Thornton 為之設計,再大興土木,建造他後來命名為「都鐸園 (Tudor Place) 」的豪宅。

我們在秋末的一個多雲天,造訪慕名已久的都鐸園。

自挺有氣派的鐵門進入後,循著蜿蜒的車道,我們走到一撮呈橢圓形的黃楊木區 (Boxwood Ellipse)前。黃楊木是低矮的灌木,其樹幹極粗,顯示已行經漫長的時光歲月。

黃楊木區的後方,屹立一棟漆著淡黃顏色的巍峨大廈。此乃都鐸園的北面,外觀十分樸實,沒有任何的雕飾。

黃楊木區前的北院是一大片遼闊的花園。我們循著園內的石板曲徑,隨意漫行。時值晚秋,花季已過,僅有殘存的波斯菊與紅果實點點的冬青(Holly) 應景。然因許多樹葉都已變黃,間夾著楓紅,整個園區仍不失秋的嫵媚。

花園的規劃十分完整,內有長廊、茶亭、水池、噴泉與雕像,亦有一片玫瑰園。此外,還有一區修剪得十分整齊、呈迷宮圖案的灌木區,顯現英國花園的氣氛。

園內遍植杜鵑、牡丹、紫藤、雛菊…等花木,春夏時節,想必百花繽紛。

逛了一圈花園,我們踅回華廈,隨著箭頭指示,走到東翼的側門,自那兒進屋。

進去後,裡面是一間十分寬敞的候客廳。遊客出示許可證,並在指定區放下背包後,就可入內自由參觀。

對一般遊客來說,參觀豪宅,就是走過一間又一間的房間,四處張望,走馬看花。感覺上,每個房間都佈置得很雅致。古典的傢俱擺著各式各樣的裝飾物,晶瑩的櫥櫃裡存放著琳瑯滿目的精品,牆壁上則掛滿藝術家的畫作或先祖的畫像…等等。就這樣,一間間地走過,到後來,都看得有些眼花撩亂。

對一個陳列者而言,每件傢俱、每個蒐藏品、每一幅畫或每一項擺設,若非傳家寶,亦是精心蒐購的珍藏品,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尤其彼得家族長期用心蒐購華盛頓總統夫婦使用過的文物,努力使都鐸園成為維農山莊以外的最大的華盛頓總統文物珍藏所,所以都鐸園裡的許多陳列品都有編號,且附上詳細的文字說明。

美國聯邦時期的豪宅通常有多間客廳,裡面都擺著沙發、茶几、器皿與畫作…。有的客廳稱「Parlor」,也有的稱「Drawing Room」,讓人一時分不清其間的區別何在?

後來方知Parlor乃正式的大廳。宴客時,盛妝的客人被引進屋後,主客就在大廳一起社交、敘談,還喝點小酒。然後眾人進入餐廳就座,開始晚宴。

餐後,男士們或回到客廳,繼續談政治、經濟與時局…,或到Game Room打牌、撞球、抽菸…。女士們則退 (withdraw) 到Drawing Room,聊時裝、流行、家庭與小孩…等女性的話題。因為男女有別,所以豪門宴客,需要有一間以上的客廳。

在西方,精美的瓷器是富裕人家的傳家寶。因此,都鐸園正式餐廳的餐桌上陳列著一套華盛頓總統伉儷當年宴客用的餐盤,顯示這是他們家族歷代珍藏的寶物。

此外,壁櫥裡的櫥櫃亦陳列著另一全套華盛頓總統伉儷使用過的餐具與磁盤。每件瓷器都有編號與說明。

美國建國時,尚無電燈。一些大戶人家乃在入門的玄關或客廳的正中央,高懸一座晶瑩發亮的水晶燈座,然後在其週遭點上一根根的蠟燭,用以照明,稱為Chandelier。

由於燭火映著水晶,格外燦爛,因此廣受喜愛。都鐸園的餐廳與客廳亦都高懸這種華麗的水晶燈,除實用外,亦顯示有錢人家的氣派。

早期的房子既無電路,亦無水管,都鐸園亦然。一直到1913年,都鐸園的第四代繼承人阿米斯特德二世 (Armistead Peter Jr) 當家,方大肆整修這棟古宅。

首先,他找人裝置電線,引進電燈、電話…等電器用品,使都鐸園現代化。所以如今走進都鐸園底樓的一間寬敞但略顯昏暗的辦公室,會看見陳年紅木製的辦公桌正上方高懸一盞電燈,以一條長長的電線連接地板上的插頭;其旁的資料櫃上高置一隻黑嚕嚕的電風扇。這些如今看來都有些礙眼,但卻都是當年代表進步與時尚的電器設備。

電話亦是當年的時髦玩意兒。都鐸園辦公室的門邊牆壁掛著一個方形的木製盒子,底下有著銅製的話筒與聽器,此乃當年最新穎、如今看來像元祖級的電話。

除了裝置電路與電器用品外,阿米斯特德二世亦在屋內裝置水管與地下水系統,使家人得以享用自來水。同時,他亦在整棟屋子裝置蒸氣暖氣系統,使每個房間在冬季時都有暖氣。

此外,廚房的用品亦需與時俱進。所以阿米斯特德二世購買其時甫問世的電冰箱,亦添置手搖咖啡豆磨豆機等最新器具,使都鐸園成為一跟得上時尚的家庭。

阿米斯特德二世顯然喜愛引領風騷。他在甚少人擁有汽車的1919年,自紐約訂購一部專為名流設計的棗紅色敞篷跑車 Pierce-Arrow 48-B5 Roadster,爾後三不五時親駕名車,出現在喬治城的街道上,引人側目。

如今,這部名牌跑車停放在都鐸園南院西隅一排由馬廄改成的車庫裡,供人參觀。

時代的變遷確實對彼得家族造成嚴峻的挑戰。但其中最大的挑戰不在用品的汰舊換新,而在人權意識的崛起與觀念的調適。

美國建國之初,不少來自歐洲的移民在南方種植菸草、棉花等經濟農作物,建立莊園 (Plantation)。因為莊園需要許多勞工,故他們自非洲進口黑奴。其時,黑奴被視為主人的財產之一,可自由買賣,亦被一些有錢人家當作嫁女兒的嫁妝之一。

黑奴除做農事與粗活外,亦被當作家僕。當年的維農山莊與都鐸園都養黑奴,如同東方有錢人家養婢女與丫環一般。根據記載,都鐸園在1820年時一共有15名黑奴僕人,其中大人七名(三男四女),小孩八名。

因為主人得提供奴僕食宿,所以都鐸園的西廂便用來當作廚房、儲藏室與奴僕的生活作息處。

廚房的後門銜接一排由竹籬圍起的雞舍,用來養雞。雞舍之南,是片菜園,種些新鮮的菜蔬與草藥 (herb)。畢竟主僕二十來人一起生活,日日需食,因此莊園最好盡量自給自足。

菜園之旁,有一座現已改成涼亭的燻煙室 (smoke house)。

據說,湯瑪士彼得在華府西北區擁有一座138英畝的 Effingham農場,在那裏養豬。該農場每年秋天都會送20頭豬到都鐸園,其餘的售予肉商。所以都鐸園的家僕都擅於醃肉、燻肉,做臘肉、火腿、香腸…等。

湯瑪士彼得在馬里蘭州的辛尼卡(Seneca)另有一座占地500英畝的Oakland農場。精於騎術的他在那裡養馬與獵犬,經常參加各項馬術比賽,亦常在秋天與獵友們一起去獵狐,頗有英國貴族的嗜好與作風。

然而南北戰爭改變了這些景況。戰後,黑奴獲得解放,蓄奴不再合法,許多莊園都面臨勞工短缺與經營困難的窘境,結果不是關閉、破產,就是轉售、轉型,結束過去美好的莊園地主歲月。

彼得家族因為擁有市區地與其他產業,所以都鐸園得以繼續傳承,但蓄奴不再合法,所有工作人員皆改為雇用。

都鐸園的南院是一片遼闊的草坪。站在草坪一隅,凝視都鐸園,整棟建築一覽無遺。這是一棟很典型的美國聯邦型(Federal Style) 建築,左右完美對稱,正中央是一個門廊,有著半圓形的拱頂,由四根希臘多利斯 (Doris)式的圓柱撐起,既宏偉又美麗,所以成為都鐸園的標誌。

據說站在二樓的陽台,可清楚眺望喬治城的市區與波多馬克河。可惜我們參觀當日,整個二樓都不對外開放。

都鐸園南院草坪的東側有數棵參天古木,樹齡逾百,樹高皆達100英尺以上。其中座落最南的一棵香柏樹 (Tulip Popular) 更有籍可考,堪稱是聞名遐邇的神木。

都鐸園南院草坪的東側有數棵參天古木,樹齡逾百,樹高皆達100英尺以上。其中座落最南的一棵香柏樹 (Tulip Poplar) 更有籍可考,堪稱是聞名遐邇的神木。

根據華府植物學期刊的報導,該樹在 2002年經過專家鑑定,認證在1805年時即已存在,因此樹齡迄今逾217年,是華府地區最古老的一棵香柏樹。

該樹迄今猶生意盎然,甚至枝椏倒落,都從落地處再長出樹根,繼續生長。

阿米斯特德二世逝後,由其獨子阿米斯特德三世(Armistead Peter III)繼承都鐸園。

這位都鐸園的第五代園主是一位雅士,既從事繪畫、寫作,亦經營農場,自詡為紳士農夫 (Gentleman farmer)。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成立一資金雄厚的「都鐸園基金會(Tudor Place Foundation)」,在他於1983年去世後,由該基金會接管都鐸園,並開放予民眾參觀,使彼得家族的軼事得以代代流傳。

秋遊都鐸園,彷若走過漫長的流金歲月,既重溫美國開國的歷史與建都的經過,亦回味喬治城一個古老又顯赫的家族故事。這故事既道出世事的滄桑,亦論及社會的改變與人權觀念的演進,可真是一個抒懷又內涵豐富的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