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07 年 2 月

聖地牙哥台灣中心成立的歷史回顧
黃正源

這些年來,由於個人及家庭因素使我和淑玲無法跟以前一樣地,熱絡參與我們聖地牙哥的台灣社團的活動與運作,顯然是有心無力,心有餘而力不足,而最近幾年,聖地牙哥的新近移動人口快速的成長,參與我們的台灣中心活動的同鄉,更是不斷地出現新面孔,也積極地投入奉獻台灣中心及同鄉社團的運作,台灣中心成為同鄉凝聚力的主要場所。

尤其是聖地牙哥的台灣中心,更是聖地牙哥(甚至於全美地區)攸關台灣形象、諦造台灣形象、推展台灣形象的唯一場地,當初我們成立台灣中心的第一個主要宗旨就是:「透過教育和活動方式讓美國社會了解認識台灣的文化內涵與傳統;並提供社會服務和資訊場所協助新來台灣同鄉與學生的調適」。我相信這幾年的發展,不但證實了台灣中心的功能,而且充份驗證了當初成立時候的卓越遠見。

聖地牙哥台灣中心的正式開幕是在一九九七年的二月二十八日,今年的二月二十八日正好是十週年的光榮紀念。許多同鄉朋友經常詢問我是不是可以把台灣中心的成立情形做一個回憶,我雖然已經漸漸地淡出武林江湖,看到一波波的新移入聖地牙哥的台灣同鄉,或者是在地多年的台灣同鄉「原住民」都能夠積極投入聖地牙哥台灣中心的活動與運作,台灣中心的原始發起人陳秋山博士更是始終如一地出錢出力,讓我個人由衷的佩服,更慶幸自己有這個因緣跟許多台灣同鄉一起努力過栽種這棵台灣中心的幼苗。

我常常想(也相信)一個制度或人生的形成發展,就像我們家後院栽種的水果樹或是我們家飼養的小魚缸一樣,我們家的後院很小,卻種了幾棵水果樹,這是兩個小孩很小的時候就種下來的,水果樹的要求不多,卻是需要經常地澆水呵護它、照顧它,有充足的陽光、水份、及養份,種仔才會發芽、枝葉才會茂盛、果實才會甜美,而且除了期盼以外還要有耐心,這幾棵果樹開始的時候不怎麼顯眼,長得自然地比兩個小孩的發育緩慢,文德和文加始終迫不及待地要這些果樹快快地長大長高,不過,過了幾年,不知不覺之中,幾棵果樹卻很快地超過了兩個小孩,我們慢慢地享受了每年每個季節採收的樂趣,他們也忘卻了栽種的辛勞。

而我們的小魚缸卻是文加成長過程的一部份,他每天一項的固定工作就是餵食魚缸內的小魚,這也是一個我們一家人的固定工作。我們定期地清洗魚缸、補充魚料、調節水溫,就怕這些小魚有些不順心,文加離家上了大學,依然會關心我們家裡的小魚,還會不時地叮嚀淑玲不要忘記餵食小魚,我們出門旅行,也一定要請個專門的人每天照顧這些小魚,這些小魚一隻不過兩吋,價格不過一兩元美金,每天看到他們在魚缸內自由自在地游動,淑玲餵食的時候淑玲常說小魚好像認得她似的,總會快活地吞吐著小口向她微笑招呼,這就是我們人生每天一個小小的心願。

我們常常在後院看果樹或者在魚缸欣賞沒有煩惱的小魚,我們自然會想到這些年來在聖地牙哥許許多多的台灣事務人事,台灣中心曾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看到台灣中心的成長與現況,我們自然會感到非常地欣慰與祝福,雖然不一定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江山代有人才出」卻是一定的,台灣中心的成功運作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人才參與的不斷注入活力,才是確立台灣中心不斷更新、永續發展的原動力。

台灣中心的成立自然有其長遠的背景的,雖然一個觀念的形成像果樹種仔的發芽一樣,本來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凝聚共識、形成行動力量的,台灣中心的經驗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在台灣中心還沒有成立以前,台灣同鄉會扮演著主要的功能,以前的同鄉會理事每個月定期的輪流在各個理事家裡舉辦開會聚會,以前的台灣商會會議也是一樣,每個月輪流在理事家裡舉行會議聚會,一方面聯絡理事情誼,一方面討論組織的活動事項,並發行每個月的月刊鄉訊,在這種緊密的同鄉情感下,許許多多的對台灣的島內或海外民主活動就這樣有形無形、掘土深根地方式慢慢地推展出來,最後變化成沛然難禦的民主潮流,改變了台灣的政治與社會,也發覺出我們台灣的本土意識與文化思維,台灣人的社團在台灣中心的統籌運作下,更發揮了催化與激勵的功能。

成立台灣中心的原始想法,也許不是一二個人的主張,正式採取行動的卻是同鄉陳秋山博士的付出。在一九九三年底李隆吉教授擔任同鄉會會長期間,就曾提出建立台灣會館的討論,當時台獨聯盟的許多成員也有類似的建議,當初的構想是成立台灣會館做為台灣人活動的場所,我個人也跟李隆吉教授承諾起草計畫方案,可惜因為成立會館限於龐大的預算經費,成立會館的構想,只有暫時停留在討論的階段,劉武鴻博士擔任同鄉會會長期間,則只就台灣中心的問題討論過一兩次,也以同樣的理由無法形成共識,把同鄉會的工作著重在文宣的工作,沿襲前任會長的制度,不過,強化同鄉會的鄉訊發行,使鄉訊成為同鄉們重要的溝通橋樑。

我和淑玲都一直參與著同鄉會的活動,對每個月的聚會編排鄉訊甘之如貽,黃獻麟醫師擔任會長以後,排除困難、化解阻力、按月發行鄉訊,加強鄉訊的功能,當時的鄉訊沒有電腦打字多半是手抄稿的,鄉訊的裝訂工作也是理事們在聚會的時候像做功德一樣,一本一本的裝訂寄發的,我們都是全家出動,尤其是文加,到現在還是懷念當年同鄉會聚會編訂鄉訊的點點滴滴。

黃醫師擔任會長期間、台灣政府體察出聖地牙哥台灣人勢力的日漸壯大,開發研究在南加地區成立第三僑教中心,要在聖地牙哥成立第三僑教中心,並動員此地的僑務委員、僑務顧問探訪民意,開始尋覓場地、並派駐僑務中心主任,而我們台灣人感於僑教中心以台灣人的納稅血汗錢、服務毫無代表性的老僑華僑、毫無台灣意識的越棉寮華僑,而極力提出反彈,結果,僑教中心的計畫雷聲大雨點小,遙遙無期,不曉得何年何月才有成立的可能,原來積極參與拉攏爭功的僑務人士很是為難,而同個期間台灣中心的討論卻在台灣人的社會裡開始逐漸形成;一種我們「台灣人自己來」的理念慢慢地蘊釀著。

一九九五年間海峽對岸的中國以其鴨霸的心理居然以飛彈攻擊台灣,試射飛彈到台灣的花蓮外海,造成了所有海內外台灣人的一夜覺醒,幾顆毫無目的、毫無理性的飛彈把所有台灣人內心深處的台灣情。很自然地爆發出來,很自然地把部份台灣人的中國心炸得粉碎,聖地牙哥的台灣中心有了一個即時的觸媒劑。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八日,台灣中心的第一次籌備工作在陳秋山博士的運作下,在Mission Valley的Holiday Inn 正式召開,以後定期每個月都在第一個禮拜五晚餐聚集開會,每次都有十餘位熱心的台灣同鄉參加討論。

一九九六年從一月到四月都順利的聚會討論,我在三月一日第一次出席了討論會議,同鄉許正餘博士就台灣中心用租或用買地、先硬體或先軟體設施提出分析,並參酌猶太人的社區中心的方式提出說明,而黃獻麟醫師所推動的生活座談會,已經有很成功而持久的經驗,即使沒有硬體仍然辦理得有聲有色,台灣同鄉會也是沒有硬體,一樣能成功地辦理活動,所以黃醫師一向主張先有完善的軟體活動,不一定需要花費龐大的活動,只要先把活動做出來再說,經過了多次的討論,並參考了其它社區中心的資料,台灣中心的概念漸漸地有了共識,許多同鄉多能捐棄成見,共同以成立台灣中心為目標。

而我個人認為台灣中心的成立必須先完成計畫,並向加州政府正式立案登記,取得聯邦政府的免費社團立案,才能得到更多同鄉的祝福與支持,因為台灣中心的設立必須是政府核准的非營利機構、才能使我們的同鄉享受到公益捐款免稅的便利,同鄉也會更放心地捐款給正式登記的非營利機構,在這次的聚會中一致推選陳秋山博士為董事長(President),李隆吉教授為財務長(Treasurer),我個人為祕書長(Secretary),由我個人起草台灣中心的組織章程及計畫方案,並展開向加州政府及國稅局的登記申請工作。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我把草案及組織章程提出討論,並多次在同鄉林欣陽家裡聚會潤飾逐條內容,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的聚會中,出席同鄉一致通過了台美基金會的組織章程、董事會的遴選方式與任期運作、台灣中心的活動宗旨等等完整地具備了公司行號的計畫規模,我並且準備了所有的文件及資料開始向加州政府登記。七月三十一日加州政府核定了我們台灣中心的名稱與負責人、並核准為非營利的事業機構。

這段漫長的籌備期間,台灣中心的籌備會議仍然按月舉行,各期的鄉訊也儘量報導著籌備過程,使台灣中心在各同鄉的心目中成為一個值得期待與盼望的事情,台灣中心也網羅了替台灣僑務中心覓址賣力的賴正秋,擔任場地尋覓的工作,而我們的籌備會議也移往陳秋山博士的公司舉行,台美基金會的正式地址也是設在公司的地址。

在十月份的聚會中我們討論了預算及活動項目,並按章程設有幾個小組,負責辦理個個活動,這些小組與活動,一直到現在仍然在持續進行中。十一月八日我簡單地報告登記立案的進行情形與進度,我和國稅局有過許多次的電話及通信往來,因為是第一次的創立非營利組織,我們的計畫書有五十餘頁,需要把我們的成立目的、預算概況、活動內容、董事會的組織、目前狀況及三年的收支計畫都要詳細的擬定出來,國稅局是非常認真地審查我們的文件的,我們當然也是很認真地成立我們的台灣中心的。

一九九六年底國稅局打電話給我個人,這是一個非常興奮的電話,就我們所提出的登記申請資料做最後的瞭解與確認,並核准了我們台灣中心的非營利資格,而且從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一日起算,我即時告訴國稅局官員這是一項明智的決定,也是我個人及所有台灣人最好的聖誕禮物,台灣中心可以正式地完整地開始運作,場地的尋找很快迅地完成,中心的節目接受黃醫師的理念開始設計,並選擇在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做為開幕的活動。

我們正式推選出陳秋山博士為基金會董事長及潘富鵬博士為中心主任,聘請了楊禮朱為行政助理,各工作小組的負責人分工合作,有長輩服務(陳義達)、場地租借(賴正秋、郭永賢、侯聰智) 、圖書管理(陳隆旭、許正餘、黃彩娓)、生活座談及台語班(黃獻麟)、志工組(劉武鴻)、獎學金(賴清山)以及文書宣導資訊檔案(黃正源)。至於認捐的款項開始迅速增加,也使得賴正秋的財務忙得格外的勤快,無論十元或十萬元的捐款都一樣地讓人非常的感動;許許多多的義務志工無私的參與,讓台灣中心的發展如虎添翅,順利成功地進行著。

在二月二十八日的開幕活動,更是聖地牙哥的同鄉大事,五百多人出席參加,而台灣中心的活動在許許多多的志工與同鄉的支持下,可以說是如火如荼地進行,一直到現在仍然是萬家燈火,繼續在台灣中心持續地點燃著,也許人生是短暫的,而台灣人的文化歷史卻是永恆的,台灣中心已經成功地扮演著許多的角色,已經成功地成為所有我們台灣同鄉凝聚台灣共識、欣賞台灣文化藝術的交集點。

我們的一棵果樹已經長成,這是在許許多多的志工,許許多多的同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我們細心地呵護下才有今天的,只要我們心中有台灣,我們的前途就是光明的,讓我們一起繼續好好珍惜它、耕耘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