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05 年 2 月

台灣各族群都有高糖尿病盛行率: 台美人可能更高;應多注意預防
朱真一

編者按:本文作者朱真一醫師現任聖路易大學教授。他是「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一書作者。

因為最近幾十年台灣人的糖尿病率急速飆升,特地去翻找文獻及資料來探討這問題。糖尿病的多寡跟族群的歷史文化及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最近幾十年全世界各地糖尿病人數急增,大家都想找預防及緩減糖尿病以及其併發症的辦法,愈多的調查研究愈發覺,糖尿病的確可以預防及緩減。所以探討這問題更有意義,可幫助瞭解各族群糖尿病增加的原因。

跟族群的歷史文化及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最主要的兩點: (一)歷史上愈多飢饉的族群,會有愈多因自然選擇了愈多飢餓時較能生存者,淘汰了飢餓時較易死亡者。這些生存者因有所謂的「節儉基因」,富有這種節儉基因者善於保存食物能量,以備飢餓可以利用,不致死亡。一旦到了目前這富裕的社會,有節儉基因者將食物能量保存愈多,反因此更肥胖,更引起糖尿病。(二)生活方式是另一主因,從前打獵及農業的社會,必須多勞動工作才能有食物,目前這富裕的社會,多吃又多從事不必勞動的工作,機動車輛到處橫行,若加上娛樂方式改變,不再運動,食物能量不能消耗而儲藏更多,更導致更肥胖更多糖尿病。

在1996-1997在三個西海岸的鄉鎮(香山、關西及復興)來代表福老、客家及原住民三族群,每地各選出四百左右50-79歲的成人,檢查並抽血量空腹血糖。血糖高於每百西西126公克(mg/dl)者定義為糖尿病。結果三地方客家、福老及原住民糖尿病的粗盛行率分別為16.5﹪、13.5﹪及11.9﹪。因三地區年紀分佈稍不同(客家區的年紀較高)及其他因素,該研究又用統計法將問卷及其他測量得到的資料加以分析,在論文說他們發現族群並不是獨立可影響糖尿病多寡的因素。家族有糖尿病史、身體體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高、血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高及高血壓四項才更是得糖尿病最重要的有關因素。

另一篇在1993-1994年全台灣營養及健康調查,根據各地的人口資料,按生物統計學去抽樣訪問調查,檢查及抽血了五千多人,糖尿病定義用空腹血糖高於110 mg/dl及曾被醫師診斷有糖尿病及用藥者。19歲以上的人中,客家人只有4.9﹪有糖尿病,反是各不同群體中最少的。山地居民(7.3﹪)及澎湖(6.4﹪)最高,客家跟其他東海岸的5.1﹪大都會的5.1﹪,省轄市及市鎮的(5.2﹪)差不多。住在人口密度小的鄉村居民則只有1.0﹪。這調查用不同且較低的標準,但調查的各群體年齡小得很多,糖尿病率也就少多了。而且各群體的人數不過只170-190人之間,誤差可能較大。

另一調查在竹東(客家庄)及朴子(福老庄),這篇並沒有研究分析客家人較多或較少,可能跟福老庄的朴子差不多。去信問該論文作者,他說沒分析二地的差別,也許兩地差別不多或沒明顯不同。另一東部地區的研究,則只分漢人及不同族別的原住民,1994~95年的調查方法及標準跟上述略為不同。糖尿病在東部鄉下40歲以上的居民的糖尿病率是漢人11.0﹪、阿美族9.1﹪,泰雅族10.8﹪。這三族群的差別在統計上沒有明顯的差別,所以這論文也說台灣各族群無差別。
台灣糖尿病率的流行病調查當然不只上述幾篇論文,去信詢問兩位對此很有研究的戴東原及潘文涵兩教授,問他們知道有否其他研究比較台灣不同族群糖尿病盛行率的論文否,兩教授均說沒有。同一地區或國家的不同族群有可能有不同的糖尿病盛行率,同樣地,同一族群在不同地區也有可能有不同的盛行率。糖尿病的盛行率跟歷史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

血緣上跟台灣原住民較近的太平洋諸島國民中,有些有很高的糖尿病率,尤其諾魯(Nauru)迷你小國,三十歲以上成人近半有糖尿病。諾魯人因以前歷史上是經常有飢荒的族群,可能自然選擇了更多富於節儉基因者,此節儉基因在富裕充足社會,就容易引起肥胖及糖尿病。諾魯國又因有磷礦而國民收入攀高,在1960年代歐澳的公司就提供該國國民每人每年平均16,000美元以上的採磷礦的權利金,因此廢傳統的農漁業引進西方的食物、汽車以及「外勞」當勞動工作者,不勞動又不運動,所以糖尿病激增,從1950年以前幾乎無人有糖尿病到目前近半成人有糖尿病。

中國的糖尿病一向很低,近年來也開始增加,手上無中國客家人或閩南人的數據。星嘉坡華人主要是來自閩南,糖尿病近年來也節節高昇,只稍低於台灣而已。海外的客家人中,因國際上對模里西斯(Mauritius)的糖尿病有很深入的調查研究,有些數據。模國華人佔該國2-3﹪人口,85﹪以上是源自廣東梅縣的客家人,最近以輕工業及服務業為經濟大宗,生活水準大為提高,年收入增加很多。華人主要從事商業。其糖尿病率跟當地的印度人及歐非混血後裔差不多,都有相當高的糖尿病率。1998年調查全國三十歲以上成人20.3﹪以上有糖尿病。

另一媒體或普通稱之為台灣新住民的族群(或稱為外省人、大陸人、後期台灣人等)是指二次戰後才來台者及其後裔,雖然沒看到特別區分出來的調查數據,但看台灣各調查新住民居住較多的大都市的高盛行率,新住民族群應也不能免於糖尿病的增加。看血緣跟新住民族群相同的中國人來比較,中國的糖尿病盛行率一向都低,由於最近的經濟好轉,糖尿病一樣地急速增加中。糖尿病的盛行率在2000-2001的調查,35-74歲的成人已增加到男人5.2%及女人5.8%,而且發現住華北及都市的更高(分別是7.4%,7.8%)。台灣的新住民因經濟較好,生活方式可能更西化,得糖尿病的比在中國的中國人的應會更高。

另外最新的族群住在台灣也有段時間,但鮮少被人提及是台灣的族群,大概都本是外籍人士,因結婚或工作來台,主要是外籍新娘或外勞,不管來自越南印尼中國泰國菲律賓或其他國家,人數已相當多。這些人大概都是原居國家較貧窮的,才會離鄉背井到台灣來。他們中富有節儉基因者理論上比原居住國家的人民更高,這些國家都有相當高的糖尿病盛行率,加上台灣更西化的生活方式及食物,最近來台的外籍人士可能有高的糖尿病率。

家族的糖尿病史是高危險的因素,每一族裔都一樣。無論如何台灣各族裔在台灣生活方式漸漸類似,生活水準同樣普遍增高,食物富足,大家又過分飲食。近年來也一樣引進外勞減少勞動力的工作,運動量也因各種機動車種盛行而大為漸少。多食、少動以及增胖是糖尿病的主因,沒任何族裔特別比其他族裔高,台灣所有人的糖尿病近年顯著增加,少吃多運動減重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的最好辦法,請大眾多多保重。

台美人的糖尿病率可能更高,去找文獻,沒有台美人的資料。若看日美人及其他亞裔的資料看來,在美國的亞裔都比來自的國家的人民有更高的糖尿病率。最多的研究來自日美人,尤其生在美國的日美人,他們的糖尿病率比日本的日本人高得多,其他的亞裔大概也差不多。所以在美國糖尿病協會出版的高危險群的名單中特別有 ”Asian Americans” 在內。這點連台灣來的台美人醫師,大概因從前在台灣讀書受訓時糖尿病很少,很多都不知道台美人多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高危險因素中,上面提到食物及運動是最重要的因素,台美人吃較多美式的食物而且大概也吃得較多,體重可能較胖,住郊區有車代?,若又較少運動,可能比台灣的台灣人更易得糖尿病,請大家多多注意。若去看醫師,請醫師檢查時包括檢查糖尿病。

原載<台灣醫界> 2004 年 47卷526-528 頁,略加修改給非醫界人士的台美人。


「台灣早期留學歐美人士」

如知道下列人士的資料請來指教及供給資料:
戰前: 1900 以前:偕張聰明(馬偕夫人),陳順龍,偕媽蓮,偕以利,偕叡廉,柯維思。1920 以前:李延禧,周再賜,劉主(子)龍。1920-1925:陳棋煌,劉清風,陳炘.謝綺蘭,黃朝琴,王受祿,林柏壽,王振明(James D. King),林攀龍,許乃昌,謝廉清,謝雪紅,林木順。 1926-1930:杜聰明,李萬居,李昆玉,郭馬西,吳錫源,羅萬 ,李宴,林茂生,廖文奎(溫魁),陳炳煌,王通明(王祖檀)。1931-1945:游彌堅,廖文毅(溫義),郭松根,高敬遠,林炯東(安息),劉子安,劉青和(子忠),蔡阿信,羅秀卿,顏春輝,黃彰輝。下列年代不詳:北美:林德翰,劉青藜,顏春安,李延澤,李延祺,楊仲鯨,蔡梅溪,陳啟橫,蔡炳煌,劉振芳,蔡愛智,蔡竹青,鍾啟明,劉快治,吳振坤,吳振豐。英國: 蔡愛禮,林鼎禮,吳開禮,吳國治,李文宜,林克恭,陳(山榮)(山林),郭雙龍,張文成,林為恭,陳啟川,張鴻圖,李延綿。德國或法國:陳安國,黃國書,劉明電, 李超然,劉禎祥,黃聯鑣,鍾培盛,陳(田中)清汾,楊三郎,顏水龍,許武略,劉啟祥,蔡兩三。不詳:陳約瑟,林俊德,楊長庚。考察:林獻堂,劉錫五,林猶龍,林熊光,林鴻義,林木土,林崇智,林南山。戰後1949前:劉盛烈 ,陳翠玉,鍾信心,劉聰慧,鄭翼宗,董大成,許振榮,謝娥,黃主義。(以上名單仍有遺落且定有錯誤,請來指正)

J.Y. Chu MD, P.O. Box 22, Chesterfield, MO 63006
e-mail: chuj@slu.edu 並copy to: aljychu@yahoo.com
fax: 314-268-4081; 電話留話會答回去: 314-577-5638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