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07 年 12 月

查某人也要「新國家」(New State):當代台灣婦女運動與政治轉型 (II)
范雲教授演講紀錄 ─ 鄭玉雀 整理

以下,我將介紹婦女運動,從婦女保障名額到實踐性別主流化的過程。要瞭解這個過程,首先,我們必須將婦女參政的推動,放到當代婦女運動的歷史脈絡中來理解。

戒嚴與民主化前,台灣婦運過去如何努力?

呂秀蓮在被關之前,已經是婦女運動的先驅者。她曾經提出:女人必須先做人,才做女人。這在當時,就算是很激進的口號。基本上,二十多年的當代婦運中,可以說是交錯地使用以下不同的策略:
•社會教育:藉由媒體文宣、記者會、座談會推廣性別平等的理念。
•立法遊說:推動民法親屬篇修改,兩性平等工作法,性騷擾防治法等。這些立法結果,是台灣婦運的獨特成就。我在做環保、勞工運動的研究時,受訪者都說他們要向婦運學習,因為婦運把跨黨派的遊說做得很好。我曾把台灣婦運推動立法的一覽表給美國研究婦運的老師看,她很驚訝,無法想像台灣的婦運竟然在修法上,在短短的二十幾年內通過這麼多法律修正案。
•政黨參與:台北市婦權會,成立於1994年,這是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之後,台北市的婦女團體就進入了政府組織。

接下來我想經由一些相片,向大家說明婦運的一些努力。
•破天荒,第一次走上街頭──這個照片中我們看到,為了關心和救援原住民雛妓問題,一些婦女團體和長老教會在華西街遊行,場面感人。
•反對懷孕歧視,要平等工作權──這個遊行雖然人數不多,但議題卻是不容忽視的。當時婦女新知接獲國父紀念館展覽員的投訴,她因懷孕受到歧視,被迫辭職。歐美國家有法律保護懷孕員工,保障她們的工作權益,而在當時台灣婦女卻受到不平等待遇,因為當時沒有兩性平等工作法。
•定點抗議──這是當時基金會的董事長蘇芊玲帶領員工到桃園縣政府門口抗議,抗議一家醫院發生醫生性騷擾護士案件。
•公聽會:爭取校園性騷擾申訴管道。性騷擾除了發生在職場,也發生在校園。女學生遭到老師性騷擾,沒有申訴管道,沒有法律保護,只好求助於婦女新知基金會。婦女新知與立委葉菊蘭合辦這個公聽會,要讓社會大眾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從教育中的性別意識著手:這張相片是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按:這個現在改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婦女新知基金會和教師研習中心合辦的「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如何改進教科書中對族群與兩性的刻版印象。
•行動劇:小紅帽與大野狼──1994年發生於師大校園的性騷擾事件,校方處理不當,對女學生造成二度傷害,引起婦女團體公憤。由於那時已累積不少性騷擾個案,所以號召大遊行,過程中,學生演出行動劇「小紅帽與大野狼」,小紅帽代表被害女性,大野狼是加害者(老師),現在已有了性騷擾防治法。
•請爸爸一起來推動──這是基金會和謝啟大立委、晚晴婦女協會,一起拉布條,為推動民法親屬篇1089條釋憲的活動。爭取公平的離婚法,財產的分配,子女的扶養權,家庭主婦工作被認可等等。因為爸爸以應該為媽媽的權益著想,所以請爸爸一起來推動。
•遊說到立法院:我們前面已提到這個部分,這張相片是與葉菊蘭合辦的「婦女工作平等法公聽會」。
•女權火,照夜路──這是婦運中很悲傷的一個遊行,主要是為了哀悼彭婉如的遇害,她在遇害前致力推動改革民進黨內提名每4人就須有一名女性的案子,那天許信良主席剛敲槌宣布案子通過,當晚她就在高雄失蹤遇害。這個遊行給了社會一個警訊,因為彭婉如是一位堅強的婦運工作者,如果連她生命都受到暴力威脅,一般女性就更不用談了。前面提到十多年前,我們成立台灣查某這個組織,那時我們Taiwan Women的營隊也邀請到彭婉如來美國參加。但是萬萬沒想到,她還沒來,人就遇害了。我們最後在營隊中辦了一個追悼活動,把一大塊布剪成一片片,讓大家寫上懷念她的話,集合起來,做成「壓不扁的玫瑰」,希望她的精神能繼續啟發年輕一輩的後來者。
•漫長的等待──終於曙光出現。十一年來的篳路藍縷,「兩性工作平等法」終於三讀通過。(1989年完成草案,2001年三讀通過。)相片中間的是我們的尤美女律師,她說十一年前她的小孩,大的在讀小學,小的還在肚中懷孕,現在老大已讀大學,所以可見這個法律比懷孕生小孩難度高出太多了。她的兩邊站的是立院黨團和工作人員。這個法令推動最久,原因是民間團體與企業雇主本身的利益衝突,不似其他法令,只要成功遊說立法委員就行。當然,這中間還有些條款是在妥協的情況下通過,例如法律規定雇主應該發放懷孕津貼,但是沒有設罰則。我們希望也許先從外商開始,其他雇主慢慢接受後,再來修法要求如何懲罰沒有依法發放津貼的雇主。但是,至少台灣已有了兩性工作平等法。
•義工劇團巡迴教育──法令改變以後,很多人仍不知道。我們就經由義工,其中許多是家庭主婦,把民法親屬篇的法令寫成劇本,到各社區巡迴演出。相片中的橫布條字寫著:女人戲法作夥玩,這是「Walking Women劇團」表演暨法律巡迴活動記者會。劇團的目的是與社區婦女進行面對面交流,共同討論婚姻、家庭與法律議題,培養婦女法律意識。
•打贏「玫瑰的戰爭」──相片中的年輕女士是一位受到老師性騷擾,勇敢的站出來控訴的女學生,後來這個案子歷經艱辛的過程是控訴成功了,也喚起了大家對校園性騷擾的重視。但是,這個女學生也因此決定休學,之後改考法律系。基金會將她個人抗爭的過程和另外三個性騷擾故事拍成一個紀錄片,片名「玫瑰的戰爭」,這部影片是由國際影展得過獎的陳俊志擔任導演。
•「南洋、台灣、姊妹情」文化活動──這張相片代表我們近幾年來的努力項目:爭取外籍配偶的權益。除了舉辦這個活動,我們也舉辦「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徵文活動。媒體常報導,台灣每幾個小孩當中,就有一個是外籍配偶生的。然而,由於她們在語言文化上的弱勢,在家暴等遭遇中的處境更為弱勢。我們認為,這是人權問題,也是性別問題。只有當外籍配偶獲得保障時,本地女性的權益也才會受到保障。所以目前,去除對外籍配偶文化與公民權上的歧視,是我們推動的重點工作。
•婦女選民與婦女參政記者會──這張相片拍攝於「用選票做頭家,婦女權益不缺席」記者會(哈,我是左邊第二人)。我現在投入的工作是婦女參政部分,我們在這記者會上提出對國民黨、親民黨、民進黨和台聯黨所推出的立委候選人的評論,針對他們提名比例多少以及關心性別議題的比例。同時,我們也提出立委候選人推薦名單。

看完這些歷史相片,我想來討論:在台灣民主化後,婦運如何繼續推動婦女參政?

首先,是選舉制度,從「婦女保障名額」到「Gender Quota」:我們以為,婦女不應是被保障的,她們要的是機會。此外,男性有時也會需要保障,單一性別不得低於多少的比例。男性如果人口少,也應受到保障,這是性別均勢的概念,依人口比例,例如台北市政議會已多於1/4,現在是1/3。

其次,文化的改變要從critical numbers﹝臨界數量﹞做起。女性如果只有一人,則只是token,是象徵性的。要達到一定的數目,才會量變而質變。例如,如果只有一位女性立委,較難與眾多男性立委參加協商,女性多了以後,才較容易參加討論政策,所以關鍵數目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我們要confront﹝面對﹞。針對一些政治文化上,以負面的或暗示性的語言侮辱女性,我們必須面對面的來對付。

最後,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媒體改革。目前我們也積極參與公民媒體改造聯盟,檢視性別歧視報導,要求媒體提出自制規範。這些工作仍然在進行中。

性別主流化(mainstreaming of a gender perspective)作為新策略

最後,就是目前進行得相當熱烈的婦運新策略──性別主流化。它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把性別觀點放到所有主流的觀點中。其實以前就有性別觀點,但經常被邊緣化。例如:婦女的議題,只要婦女去關心就夠了,男生不必去關心。其實任何事物與政策中都有性別議題,都應該主流化。

這個策略第一次被提及,是在1975年墨西哥的UN﹝聯合國﹞婦女大會。1995年的UN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Hillary Clinton﹝當時的美國總統夫人,希拉蕊柯林頓﹞也去參加了。這次大會明訂性別主流化為各國最重要策略。然而,台灣因為不是會員國,所以一直沒有與其接軌。在婦女團體提出這個全球化趨勢之前,我們其實並不知道日、韓在這方面已有具體的作法:例如,韓國2001年成立性別平等部,日本2000年內閣組成性別平等促進總部。在可預見的未來,韓、日可能急起直追台灣。我們的婦運,可以說是在沒有國際支援下,主動的把UN和國際訊息帶回來,向政府和政黨遊說。在我們提國際間具體的例子後,終於慢慢的被接受。

到底性別主流化應該怎麼作?

整體而言,就是要將性別的觀點帶入政策制定、執行與評估過程。性別議題不應該只是被侷限於內政部社會司兒童福利,而是每個部門都應有性別的觀點。性別主流化的概念是要從婦女權益到兩性均勢。不再只爭婦女權益,也關心性別均勢,例如,受到欺壓的弱勢男性。如果男性娘娘腔,不應受到陽剛文化的壓迫,他可以選擇陰柔,而女性也可以選擇陽剛。

另外,性別主流化要從Equality of Treatment ﹝待遇平等﹞到Equality of Impact﹝影響力平等﹞。過去只要公平的待遇,現在也要影響力的平等。此外,還要從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代議政治﹞到 Politics of Ideas﹝觀點政治﹞。也就是說,不只是人進去,意見和觀點也進入,日後如果官員不是女性,仍可存在一個好的均勢的觀點。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要爭取在中央政府裡頭,建立中央系統的跨部門方式(Centralized cross sectional approach)。這在政策上是很新的做法,內閣閣員必須是它的成員,如此才是全國性跨部門。目前,婦女團體正在爭取,期望能夠在中央政府裡頭設立性別平等委員會。

台灣的本土實踐經驗

過去我們在中央已有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目前是第六屆,各部會內部,以及地方政府都已有了相關委員會。學校也被要求設立相關委員會。在組織的建立上,慢慢建立了連結。

目前已有什麼成果?

目前可以說,至少已經有了下列這些成果:
•性別統計的出現:男女警察的人數;捷運男女乘客等等。
•女性主義官僚的出現(Femocrat)女性主義者在政府當官,例如教育部的次長范巽綠,或是台北市公務中心主任顧燕翎等等。
•公務員全面接受「性別主流化」訓練,例如我們會受邀到陸委會演講。
•各部會委員會,全面朝向任一性別不低於三分之一的比例原則。
•有性別觀點的公共政策:例如勞委會幫助特殊境遇婦女就業,內政部的人口與托育政策、公廁的比例,內政部營建署規定男女廁所空間比例為1比3,即每一個男廁就要有3個女廁。
以上,我只是列舉一小部分,來說明目前的成果。

未來努力方向?

未來可以作的事情還有很多,例如:
•落實兩性工作平等法
•警政改革
•婚姻媒合業的管理
•婚喪性別意識改革
•公共政策性別影響評估的指標與程序的建立
•國家婦女館的籌設──韓國已有婦女館
•婦女的國際參與,例如CEDAW(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聯合國會員國已簽約,廢除一切對婦女歧視的法令。我們應該積極向聯合國爭取簽約,表明我們內部已做好,我們願意簽約。目前我們仍須修改一些歧視婦女的法令,然後各部會都準備好,外交部正在努力,行政院已通過,婦女團體也在推動,我們的要求已經快要送到聯合國了。

【觀察】性別主流化運動在台灣的影響

從婦運角度看,早期是不屬於政黨的,與政黨保持距離。後來演變成如果有機會,願意加入政黨或認同政黨,可以和政黨合作推動改革,例如彭婉如的認同民進黨,或顧燕翎的選擇與馬英九合作。我們可以說婦運與政黨的關係,也發生相當的改變。

此外,以前在國家/政府之外推動改革,修法立法,目前直接在裡面推動,這是婦運的大改變,從政府外部走向改造國家內部(From working outside & through the state to working inside the state)。

另外,國家與公民社會以前是對立的,現在國家願意邀請NGO(非政府組織、團體)婦運團體。現在不是在外面召開記者會,而是在裡面知道問題核心,這是與國民黨統治時代不同之處。

也許我們所看到的,是婦運在「體制內的長征」──台灣的政府體制、組織與文化裡,有一場安靜的性別革命正在進行。

【回顧與展望】

女人參政權的取得與和男人相隔了幾十年,這個過程既緩慢又辛苦,美國女性也是在二十世紀初期才獲公民權。所以,我們可以說,有女人的民主以及有女人共同治理的國家──才˙剛˙起˙步。但是,咱台灣查某人,走得很快。

現代台灣,人文立國。一個國家進步與否,與該國之政治生態是否真誠地容納女性進入領導角色圈有關;一個社會富人文精神與人道主義與否,又與該社會的女性是否可以安心、安全地生活、就業密切相關。所以,最後,我要說的是,Engendering Taiwan’s Future with Soft Power。希望大家,用柔性的力量共同開創,也「性別化」台灣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努力。謝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非常感謝范雲教授在百忙中抽空審核及修正我們的初稿,使我們在讀完這篇台灣婦運史之後,更加欽佩那些為了爭取台灣婦女權益而盡力的機構團体人士。如果您願意更瞭解、支持、鼓勵他(她)們,可以上網www.awakening.org.tw,婦女新知基金會網站。范教授在演講結束時贈送台灣中心圖書館一張她在演講中提到的DVD影片「攻瑰的戰爭」,歡迎同鄉們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