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06 年 12 月 | |
忠黨、愛國、及民族主義 醒醒吧!高唱忠黨、愛國、及民族主義的女士先生們! 古今中外很多政黨及政治人物,都喜歡操弄文字遊戲,要人民相信:領導人(皇帝、總統、主席) = 政黨 (皇室) = 政權 (朝代) = 國家 = 民族。 三國時代諸葛亮留下兩篇有名的《出師表》,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話,激勵了多少後代精英!有些政黨及政治人物為了淹蓋他們虛假、邪惡、及爭鬥的本質,常將忠君、愛黨、愛國、愛民族列為社會最高道德標準。但從更高層次的法理觀之,這個常人社會的理,其實「不一定」是對的。 諸葛亮在失去荊州並折損了關羽一名大將後,為了生存自保退入蜀國;先放一把火把進出蜀道的棧道燒了,再象徵性地派少數幾個工人用「明修棧道」的慢動作,暗示放棄逐鹿中原的企圖,做戰略性撤退,以保存復國的命本,才有日後「暗渡陳倉」的本錢。後來因年老體衰等不及了,不顧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強行六出祁山,而導致身亡國滅的命運。如果我們仔細審查諸葛亮效忠的君王(現代叫總統、總理、或主席),不但是個不能「親賢臣、遠小人」的扶不起阿斗,而且還是個亡國投降後「樂不思蜀」的昏君,就不難明白諸葛亮的忠是愚忠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的故事,固然感人;諸葛亮要為昏君躬鞠盡瘁死而後已,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但一將成功萬骨枯,多少官兵陪他葬身戰場、為他妻離子散;城春草木深,多少百姓為他流離失所、曝屍荒野,生靈塗炭的犧牲值得嗎?這種愚忠的理對嗎?值得提倡推廣嗎? 文天祥及史可法都是宋明兩代未朝皇帝的重臣,效忠的皇室也都是「天數該盡」的朝代。他們要效忠先王或追隨先帝於地下,儘可退隱山林或用武士道的精神切腹自殺;實在不必在圍城之下,明知不可而為之,戰到最後一兵一卒,讓城裡無辜的官兵百姓和他共亡。西方的爭戰原理,比較重視人性,在「大勢已去、明知不可」的不得已情況下,為了避免無濟於事的不必要犧牲,都允許指揮官率隊投降。 因此,從政黨的層次看,忠君或忠於領導人的理有時是錯的;從政權的層次看,忠於政黨的理有時也是錯的;從國家的層次看,忠於政權的理有可能也是不對的。可見,忠於領導人、政黨、或政權,絕非社會的最高道德標準。那麼,忠於國家、忠於民族是否就是社會的最高道德標準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從高層次的理視之,愛國家、愛民族的理,如果違反道德的原則,也是大錯特錯的。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中原地區開始產生了很多小國家,經過長期爭戰後剩下七國,最後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中原只剩下秦國。在戰國時代忠於燕、晉、魏、趙、或楚國的理,到秦國時代就全錯了!後來中國歷經漢、三國、晉、隨、唐、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面對暴秦為何不能助漢?面對清國昏君為何不能匡助孫中山?可見常人社會愛國這個理,還得看是愛那一國的國或那一種國! 有人會說:如果愛國不算,那愛民族應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高道德標準吧,其實不然。從更高層次的理視之,愛民族的理,有時也會大錯特錯。因為民族這個概念隨時隨地在改變中,漢族的國曾亡於胡人、蒙古人、及滿洲人,後來經通婚同化後成為新的民族。同理,臺灣人也由多種不同的原住民、客家人、福佬人、及中國各省多種新住民混合而成,美國人也是由世界多種民族混合而成,在多數人都能接受的新認同出現前,講民族主義只會治絲愈棼,徒增困擾! 從舊約摩西五經鑑古知今,也可以瞭解民族主義的問題。摩西及約書亞率領猶太人到巴勒斯坦人居住了幾百年的迦南地,在建國過程中,以趕盡殺絕的方式對付仇敵及異教徒(申命記20);後來仇敵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同樣手段,報復吞滅以色列(耶利米哀歌2),往返屠殺造成世仇。後來的回教徒一手拿寶劍一手拿可蘭經,屠殺基督及佛教徒,基督教十字軍東征,二次世界大戰後列強助以色列復國,中東衝突,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戰爭,及反恐戰爭等,直接間接都與猶太人及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新仇舊恨有關。再看看歷史上各種民族之間的戰爭,輸的贏的都有很多人死在刀下,贏的是真贏嗎?往返屠殺、後代要付出什麼代價?真是冤冤相報何時了,世人能否領悟冤宜解不宜結的道理? 簡言之,沒有道德基礎的民族主義,永遠不可能成為人類的最高道德標準。再說,如果世間真有輪迥,則今世生為甲國或民族的人(如以色列、印度、或中國人),來世可能轉生為敵對乙國或民族的人(如巴勒斯坦、巴基斯坦、或臺灣人),兩個敵對的愛國及民族主義,如果違反道德的原則,則兩軍互相對抗殘殺,豈不等於今世的我打殺來世的我!也可能是今世的後輩打殺往世的父爺前輩!可見,不顧公平、公正、公義原則的愛國及民族主義,從更高的層次視之,實在幼稚可笑之至!真是往「世」知多少?冤冤相報何時了。醒醒吧!高唱忠黨、愛國、及民族主義的女士先生們! 本文刊載大紀元及台灣聯合網(taiwanun.com) 上的李瑞木網站,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