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04 年 12 月 | |
塞納河畔 漫步巴黎 (三) 我陸陸續續地寫下我們的旅遊經驗跟同鄉朋友分享,我最感動的還是同鄉朋友的感想與鼓勵,讓我興起一股不忍停筆的心思,偶而眝立在海邊,在沙灘上看著永不止息的浪濤,不斷地拍打著,浪花夾著聲聲海風,不曾停歇,讓人心煩、也讓人心靜,我總會回想著許多旅遊的總總瑣細,而我們在海邊或湖邊漫步的時候,淑玲常常最懷念的景色人物,不是法國的巴黎、不是英國的倫敦或是義大利的羅馬,居然是非洲的自然與寧靜,所謂文明與野蠻,進步與落後,大概只有年歲增長以後,才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吧! 我們去了巴黎,並不是我們沒有去許多遊客熟悉的巴黎鐵塔、凱旋門、羅浮宮及凡爾賽,而是這些都市的地標名氣太大,不必親自去看,大概想知道、要知道的東西都已經知道得發霉了,總是缺乏那種新鮮的好奇感,去看了會後悔、沒去看也會後悔,如此而已。 說到這些地標,大概以英法兩國最會運用都市計畫的政治力量去規畫去建造的,以前交通全靠海運,只有有錢有閒的階級才有可能到各地旅遊訪問, 再加上他們多擁有政治權力及社會地位,他們的一舉一動、所留下的一草一木以後也多變成古蹟文物,而十九世紀(甚至於在二十世紀)時期,最受各國所器重的就是萬國博覽會,一直到二十世紀以後,萬國博覽會也採取奧運會的模式,輪流在財力雄厚的國家舉辦,由於空中交通的進步與發展,博覽會逐漸普及化,也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普普大眾的參觀。 就以美國來說吧,美國最後一次的博覽會已經是一九八二年的事情了,當年好像是在田那西的Nashville舉行的,以電腦科技為主題,以現在的電腦文明去看當年的博覽會,相信連小學生也會提不起興趣去玩當年展示的電動玩具的,這個博覽會一直進行了兩個多月,吸引了百萬人口的參觀,不過,由於交通進步、人民知識普及發展,博覽會也漸漸失去往日的盛況與風采。 在十九世紀時期的博覽會,卻是空前的,一次比一次進步。而法國及英國是歐洲的主要國家,舉行博覽會的次數也最多,都利用博覽會的機會把倫敦及巴黎的主體建設興築或整建起來,一方面完成硬體的都市計畫、一方面展現國家實力展現都市繁榮的風貌,打響城市的國際聲望及知名度,造就一個城市永遠的資產與名氣。這在巴黎尤其寫實的。 一八五一年英國舉行倫敦博覽會,以工業革命、機械科技、建築藝術的進步建造出維多麗亞皇宮(Crystal Palace),做為博覽會的主體展覽,並做為維多麗亞女王的宮庭,建築的華麗莊嚴,震撼歐洲各國,英國也憑著不可一世的國力積極向海外擴張,進攻非洲及亞洲各國,在非洲發動了祖魯戰爭,在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在印度成立東印度公司,世界各國都感受到英國的殖民主義旋風,鄰國巴黎更是被壓迫得喘不過氣來,於是法國也積極舉辦萬國博覽會,以後的四十多年間一共舉辦了五次。幾乎每十年一次,巴黎的現代都市就是在這個時期整型完成的。 不過,這種國力展示的博覽會並沒有造成國與國之間的良性競爭,反而助長了帝國主義的民族優越感,才會有後來的義大利及德國的竄起,並發動了兩次的世界大戰,而維多麗亞時代在十九世界以後結束她的黃金朝代,這棟宏偉的王宮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三十日被燒燬,現址改建為維多麗亞公園,這是以後的故事。 巴黎在一八八九年舉辦過萬國博覽會,非常成功,在一九九零年再次舉辦,這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計畫, 今天許多現在在巴黎看到的龐大的建築物,像奧賽博物館、像巴黎鐵塔、像賽納河畔橋礅四座聳入雲宵的銅雕飛馬、像橫越塞納河的大橋、像退伍榮民院的銅鑲,都是在一八八九年的博覽會完成的,在巴黎鐵塔鳥瞰巴黎全景,就是當年博覽會的最大享受,可以看到賽納河上、聖母大教堂附近的一座自由女神像,當然,自由女神像的原始石雕在博覽會以後,巴黎政府則捐贈給美國紐約做永久的保存,成為今天美國紐約著名的自由女神地標。 * * * * * 且說巴黎鐵塔,我很喜歡在巴黎鐵塔的公園慢跑,大清早有許多慢跑的路跑者在這個公園上慢跑,這個公園似乎跟塞納河畔附近的許多都市公園都相連通的,我從旅館出門,順著塞納河畔的步道穿過幾座橋墩,在清新的晨霧下很自然的就可以轉入巴黎公園,並不必擔心來往的車輛,這個鐵塔公園本來是巴黎的政府建築物,一八八九年的萬國博覽會再把這些建築物拆除,配合著原來的公園草坪及花園,整建成市民公園,並建造出巴黎鐵塔,四個座基盤踞著東西南北的四個方向。 遊客要攀登巴黎鐵塔可以從四個方向的售票口購票進入,巴黎鐵塔完全對稱,我在慢跑的時候,從公園的一端遠遠的就可以看到鐵塔,我慢跑的速度大約平均十分鐘一英哩,我需要跑二十多分鐘才跑進四個座基的中心點,站在巴黎鐵塔的底部,才能體會到鐵塔的宏觀,座基與座基之間相鄰八十多公尺,大約四個籃球場或網球場的大小,像四個巨大的圓弧拱門,我很興奮地在四個座基跑一圈,站立在鐵塔底下,有一種征服慾的滿足感。 再從鐵塔穿越後繼續在鐵塔公園慢跑,這個公園不是水泥地,只在鐵塔底部及鄰近的路面鋪設水泥,供遊客及車輛停放,沿著公園跑去大約一二十分鐘就是巴黎現代博物館及聯合國教科文辦公大樓,現代博物館前面的廣場可以遙望整個鐵塔公園,站在廣場前面可以欣賞巴黎市民清晨的寧靜,現代博物館也是萬國博覽會的展覽館,博物館的牆壁浮雕壁畫也是一砧砧裸裎的藝術畫,廣場上則擺放著十二座裸體女銅像,每個銅像不一樣的表情,不一樣的姿勢,一樣柔情萬千,一樣嬌艷美麗,我喜歡她的迷人、也喜歡她的逼真。 聯合國的教科文大樓呈Y字型,是一群國際建築設計家在一九五八年所設計興建的,大樓外面有日本小型公園及銅像,大樓內部展覽著Karel Appel, Jean Arp, Matta及畢卡索的創作作品。 巴黎鐵塔的公園區在十七世紀的早期,是一片廣大的空地,遠離巴黎市中心而且交通不便,必須就近在Pont Neuf搭乘渡輪穿過塞納河才能到達對岸的巴黎市區的,距離最近的一座橋在Pont Neuf下方,這是一座塞納河上三十六座橋樑最古老的一座,法國國王亨利三世在一五七八年放下第一塊石頭立基的,三十年後才興築完全,我看到了這塊石頭後才發願跑完巴黎市區上的二十八座橋礅的,這座Pont Neuf最近才重新整建過。 在這個老橋的附近,十七世紀時期是散民或遊民的聚集地,一六八九年才興築了Pont Royal的陸橋,取代了當年的Pont Rouge的行人步道,使鐵塔公園區的住民更容易的前往巴黎的市區。路易十四於一七一五年逝世以後,這個鄰近市區的公園地才有嶄新的發展區,一些巴黎政客議員對凡爾賽的政治環境已經很難繼續忍受,路易十四統治七十五年他們迫不及待地想搬回巴黎,於是選擇這個鐵塔公園區做為貴族政客住屋華廈的建築地,所以,這個社區很快的成為高級的住宅區,後來,巴黎政治生態改變,原來的貴族多半選擇放棄所有權及產業,現在,許多建築物成為政府建築物、或博物館、或駐外使館。 路易十四的女兒Bourbon所住的宮庭(Palace Bourbon)現為法國的眾議院所在地,華麗的Hotel Matignon(在57 Rue de Varenne)現為法國總理的官邸, 典雅的Hotel Biron(在77 Rue de Varenne)現為羅丹美術館,以展覽羅丹的雕塑品為主,而奧塞博物館也在附近,法國最著名的拿破倫國王的骨灰則下葬在退伍軍人院Hotel Invalides。 其實,在法國的用語上,旅館(Hotel)和公寓(Apartment)是通用的,宮殿(Mansion)、雕堡(Chautau)和皇宮(Palace)也是相通的,只是居住的人的身份階層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稱謂,不過,宮殿或雕堡多半專屬於貴族一人擁有使用,旅館或公寓則是許多貴族或士大夫階層的生活或公務的場所。 巴黎鐵塔的公園區從奧塞博物館的Pont Royal橋算起,在塞納河畔有七座橋樑,Pont Concord通往協和廣場,Pont Alexanre和Pont Invalides通往退伍軍人院,Pont de Laima橋下有一尊穿制服的軍人石像,舉手目視著塞納河,聽說他的身高可以丈量出塞納河的水位預測水患,過了這座橋就是Pont Diena及Pont de Bir Hakem,每次巴黎地鐵橫過了這道橋,就可以下車步行到巴黎地鐵。我在賽納河慢跑,印象最深的除了塞納河的景色以外,還是第一眼看到那些宮殿式的建築物,像奧塞博物館及總理官邸,奧塞博物館沒有警衛,而總理官邸兩側大門入口有警衛,警衛坐在亭內,動也不動的,我一面跑、一面看著他,他們似乎不怎麼理采的。 我在巴黎鐵塔的公園內慢跑了好幾回,不停地欣賞它的龐大,這完全是一堆廢鐵(法國人自己說的)堆積起來的,於一八八七年Gustave Eiffel所設計建造,所以又稱為艾菲鐵塔,他以當年建造鐵橋的技術與方式設計巴黎鐵塔,用鐵板鐵塊一片一片以螺絲釘、螺絲帽銜接起來的,光是鐵塔的四個地基就用了一萬五千多個鐵片,兩百多萬個銜結口,標高有三百二十公尺(約一千零五十英呎),動用了三百多工人,日夜趕工,費時二十六個月,在一八八九年萬國博覽會開幕七天前完工,在興建期間從來沒有意外傷亡發生,天氣情朗的時候,在四十五英哩外可以看見鐵塔。 鐵塔有兩個遼望台,在第一個平台設有餐廳,許多情侶戀人特別喜歡在這個餐廳約會用餐,坐了第二層電梯則可以到達更高層的平台,遙望巴黎市區的全景及各角落,電梯用鐵皮帶帶動,可以清楚地看到齒輪一節節的轉動、一段段把電梯拉高,有懼高症的遊客最好還是停留在第一個平台,十九世紀的法國工業技術特別喜歡鐵器及玻璃,跟許多巴黎的建築一樣,多採用玻璃及鐵窗鑲嵌完成,所以它的樓梯也可以高空下望,會讓人驚心肉跳的,在鐵塔裡面沒有洗手間,保持著完全的自然形態。 巴黎鐵塔在博覽會結束後面臨著拆除的命運,在此後二十年間巴黎人一直在討論如何處理拆除後上百噸的廢鐵,但是都沒有結論,後來,收音機的發明,巴黎鐵塔的最高點成為電波訊號最好的轉渤接收站,巴黎鐵塔因而免除了被拆燬的命運,現在成為巴黎最有名的地標。 * * * * *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因為巴黎居民不滿物價暴漲、社會動亂,反對路易十六國王的統治而響應巴士底監獄的暴動,路易十六及王妃在巴黎居民的簇擁下被推上協和廣場的斷頭台處決,一八九二年拿破侖登基繼位,後來跟英國發生戰爭,戰敗後流亡英國倫敦。 在英國期間拿破侖看到倫敦市區街頭的建築都是巨型的皇家建築物以及市民活動的廣大的公園,不像巴黎的街道都是擁擠的市民住家,大街小巷很容易地被居民串連起來,成為路易十六王朝被推翻的主要動力,拿破侖認為以都市計畫的方式改變建築結構才能有效的控制群眾、確保社會安全、維持拿破侖王朝的政權,於是,在十九世紀以後由Baron Haussmann負責重新規畫巴黎的社區環境,模仿倫敦的都市計畫風格。 巴黎並利用一八五零年以後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方式,成功的把巴黎以不同而全新的面貌推銷出去,在Baron Haussmann的規畫下把巴黎區分成幾個生活中心,每個中心設置一個大型廣場,我們居住的旅館就是在共和國廣場,每個廣場都設置成公園的形式,並有法國歷史人物的銅像,由這個廣場為圓心,各個街道則有圓心開始向四面八方幅射發展出去,所以,巴黎的市區規畫在不規則的模式下,全面的在市區的各角落發展起來,而且,以大型的建築物取代原來擁擠而窄狹的住家。許多教堂及城堡都是在這個時期興築完成的。 因為,巴黎的都市計畫是幅射狀的發展,這是刻意設計的,不像現代化的新興城市呈方格式整整齊齊的,在巴黎慢跑或步行,市區街道錯綜複雜很容易迷路,十九世紀巴黎的都市計畫的確是很好的研究題材的。 許多美麗的巴黎建築物都是在這段時期完成或整建的,而這個時期的工業技術以鋼鐵及玻璃為主,也完全反應在這些建築物上。 在Baron Haussmann的大刀闊斧的手筆下,以非常的破壞、非常的手段、非常的建設,把幾世紀的舊房舍、擁擠的街道鏟除,以十七年的時間把巴黎變成了渙然一新的大城市,在都市整建期間摧毀了二萬五千多家民宅,為了使巴黎交通順暢,一口氣建立了五十條綠林大道(boulevards)、七萬五千棟大建築物及三個大型公園,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凱旋門及香榭里拉大道(Champs-Elysees),由凱旋門為中心有八條綠林大道向各方向散去,一些比較小的廣場也有四至六條的綠林大道,三個市民公園有Parc Monceau, Parc Montsouris及Parc des Buttes-Chaumount,我在這些公園慢跑,跑過這些建築物才體會出什麼叫做政治遠見,拿破崙的豐功偉業對巴黎的貢獻也自然永久地保存下來。 在巴黎自然地感覺到處處都是拿破崙所遺留下來的痕跡,當拿破崙在孤島上被放逐抑鬱以終以後,巴黎人仍然以英雄的姿態把他的靈柩迎回安葬在退伍軍人院(Les Invalides),這是路易十四替退役軍人或受傷的戰士興建的療養院,於一六七零年所建,最多的時候有六千多人住在這裡,生活飲食起居的照顧就是一項設想週到的軍人福利,所以,這裡也展示著許多戰爭武器及各朝代的制服,拿破崙的棺槨安放在這裡,做為這些軍魂的守護神,拿破崙紀念館的確是頗值得參觀的,許多大幅的戰爭名畫,把法國的歷史以戰爭的方式描繪出文明與人類的衝突。 在巴黎自然必須去羅浮宮的,羅浮宮位於杜維麗花園東邊,原來是十二世紀時期為鞏固塞納河的險要位置而建成的要塞,現已是蒐集世界名畫,雕塑古物的藝術寶庫。羅浮宮的入口遊客中心是貝聿銘建築師所設計的,以玻璃鋼架金字塔為地標,按照埃及金字塔的大小實體濃縮比例建成的。館內有四十二萬件藝術珍品及文物收藏的可看性自然不在話下。入內參觀有鎮館三寶-蒙娜麗莎的微笑、米羅的維納斯和勝利女神像,可以一窺藝術殿堂之奧妙。許多遊客不辭千里就是要欣賞這些曠世作品的。羅浮宮經常都是滿滿的遊客的,需要全天的時間才有可能從容地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