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03 年 12 月

赫塞的小說『釋達塔』以及讀後的一些感想
新昌

《前言》

少年時常有機會和母親到寺廟,接觸到一些拜佛敬神鬼的人。那時隱隱約約地,聽人說到一些有關釋迦牟尼的身世,和他最後一次和眾人一樣在世間生存,成長,但終於悟道成佛﹝涅盤、圓寂﹞的故事。最近讀了德國小說家赫塞﹝Hermann Hesse﹞的小說:『釋達塔﹝Siddhartha﹞』,重新又想起那時和母親到寺廟,與和尚、尼姑談話,觀看他們做法事、念經的情景。一切那時發生的事情,又都歷歷在眼前,就像昨天一樣。但是現在看看周遭,可以說是景物全非了。從現在看到的親人、朋友和寺廟建築,想起從前聚集在那時寺廟裡的人們和景物,彷彿是存在於虛無的夢境一般。仔細想想,從那時候聽到釋迦牟尼的故事到現在,已經過了比釋達塔出家修行,得道成佛還要更長久的時間,想來經過了這麼久的人生,不僅連道邊都沒摸到,而且可以說是一事無成,真是更覺得人生茫然,不知今生今世為何就這樣浪費掉了。讀了赫塞的小說『釋達塔』,心裡有了許多感想,就此寫下來,也算是紀錄從小到大,斷斷續續地對於釋達塔的認識,以及人們所傳聞他曾經說過的道理的一種屬於自我的領悟吧!這個記事,應該看成是作者本人的日記。但如果有人要讀它,也算是一種偶然,並不是作者寫此文的本意了。

宇宙的形成,人類的生成或進化,各種宗教或非宗教的哲學觀,當然都有各自的說法。佛並不是神,因此我們可以如下的假設,勉強來說明我們人類的處境了。如果我們像印度人釋達塔一樣,相信生命輪迴說法的話,而且同時也假設我們是第一次進入輪迴道的新生命。那麼,我們不禁好奇地要問,到底我們這些第一次進入輪迴道的生命是怎樣形成的呢?萬物的生命以及成上百億、甚至千億、萬億或者億億的輪迴中的生命,到底原來是怎樣生成的呢?人類自古至今,好像從來還沒人真正了解生命的生成,但是說法似乎很多。

生命是自然生成,而且也自然消滅的。生滅是有自然界的法則加以平衡的,因此自然界是不互相欠債的。這是無神論者的說法。

生命是諸神創造的,諸神不僅僅創造了人類,也創造了萬物,這是有神論者的說法。

但是諸神創造了人類以及萬物後,諸神便成道而圓寂,不再過問人間諸事了。因此以後的人間、以及世事萬物,便要靠自然界的法則來規範了。這是無神論者加進來的解說。

和釋達塔生在同一時代的印度人,他們認識到的是另一種說法。釋達塔在他生命的最後一世中,當然也曾經是相信這種說法的一個人:創造萬物的諸神在圓寂前,也規定了生命輪迴的法則,而且所有生命在這些輪迴道的進出,則由業債來決定。冥冥之中,生命過程累積的業債,被清清楚楚地紀錄下來,輪迴之道就由像電腦般的記憶和指令作業來準確地執行著,絲毫沒有差錯。這就是那個時代裡的人所相信著的,類似宗教的說法了。業債得到平衡的生命,就不再進入輪迴道,即是得道成佛,死後就不再輪迴出世,而進入涅盤、圓寂的境界了。

按照那時候印度人相信的說法,人類,尤其是高階級層﹝例如從前印度的波羅門和貴族階級﹞的人類,是業債近乎平衡的生命,因此是極有可能得道成佛的。在現世中,業債累積還沒有得道成佛者,死後還要再輪迴轉世。輪迴道的決定,先進入人類階級層的計算,業債累積有進步的人類生命,便可轉世到比較高階級層的人類,否者就降低階級層。要是業債累積不夠,下一世便極可能要轉世為動物畜生。若是業債累積更糟糕的,則會轉世成為低等動物了。低等動物是業債相當負數的生命,因此要受盡苦楚,等到累積了少許正面的業債後,才能慢慢地轉世成為動物畜生;在畜生道裡的生命,等到再累積更多正面的業債後,下世則可能轉世成為比較低階級層的人類。依此類推,轉世的生命,在輪迴道裡按照法則,慢慢爬升。我們當然無法知道,在畜生動物和低等動物道裡的生命,到底如何累積正面的業債呢?難道生命過程苦楚,受苦受難後,還要再遭受屠宰死亡的命運,也是一種贖罪式累積正面業債的方式嗎?

我們也無法知道,第一次進入輪迴道的生命,到底在業債方面的成績如何?諸神所遺留的自然法則裡,到底給了這些初生的生命,指定了多少負數的業債?而且第一次進入輪迴道的這些初生的生命,到底是生成為人類,還是低等動物呢?這些都是我們不知道的。

業債平衡後的生命就不再回到輪迴道,就要得道成佛了,這是諸神遺留下來的生命法則。但是我們不禁要問,在生命的輪迴道中的眾多生命,到底要如何行為,才能得道成佛呢?諸神圓寂前並沒有留下任何的指示,人類似乎必須靠自己摸索,自己尋找而才能得道。這就是釋達塔﹝釋迦牟尼﹞所說的,成道的道理是不能互傳的,得道成佛的途徑,必須是要由自己去經驗領悟的。

赫塞在小說『釋達塔』裡,就是從頭到尾,一直在明說或隱喻地說明這個道理:得道成佛的途徑,必須要由自己去經驗領悟,諸佛成道的道理是不能互傳的。


《『釋達塔』小說裡的人物和故事概要》

釋達塔﹝Siddhartha﹞:釋加國的一個貴族的兒子
釋達塔的父親:釋加國的一個貴族﹝波羅門﹞
郭敏達﹝Govinda﹞:釋達塔的童年好友
幾個苦行修道者:印度教裡有一種說法,認為只有苦行才能得道成佛。相信這種說法的幾個修行者
釋迦牟尼﹝Sakyamuni﹞:釋迦國裡一位得道成佛,而且還在世間的聖人。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國的聖人,這位聖人的名字叫做郭塔瑪﹝Gotama
瓦叔德瓦﹝Vasudeva﹞:渡河的船夫,後來應該也是釋迦國裡一位得道成佛的聖人
卡瑪拉﹝Kamala﹞:釋迦國裡的名妓,美麗聰慧,深愛著釋達塔
卡馬釋瓦米﹝Kamaswami﹞:釋迦國裡一個成功而且開明的商人
一個十一歲的男孩:卡瑪拉和釋達塔所生的兒子

釋達塔是釋加國的一個貴族的兒子,不但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能言善道,學過打坐深思的內涵,在宗教的陶冶下累積了許多形而上學的智慧,而且他也得到優質的遺傳基因,長得英俊瀟灑,可以說是人見人愛,似乎已經具備了得道成佛的基本條件。當時釋加國裡,人人都想得道成佛,脫離生命輪迴之苦。釋達塔和他的童年至交郭敏達,也一直討論著如何修行成佛的事。

有一天來了幾個苦行者,釋達塔便決定參加這些苦行者的修行,期望得道成佛。深愛著釋達塔的父親,怕他受苦,同時也不能割捨骨肉離別之情,最先不同意釋達塔離家修苦行。但因為釋達塔的堅持,遂忍了思念兒子之痛,勉強同意。釋達塔那時當然還不了解這種人類骨肉之愛,只希望父親能准許他離家修苦行。釋達塔的父親最後懷著希望,盼望兒子得道後,能夠回來度他,讓他也能脫離輪迴之苦。釋達塔的好友郭敏達聽了釋達塔的說法,也加入了修行的途徑,他們倆人遂結伴離家出走,隨著這些苦行者,進到森林裡進行苦修。

在森林裡苦修了幾年後,釋達塔開始認識到這樣離開人間煙火的苦行,是不可能讓他得道的。因此他和好友郭敏達就離開了這些苦行僧侶,走上自己摸索、流浪修行的途徑。

一天他們來到了一個屬於貴族的森林裡,那裡聚集了幾千修道的人們,因為有位得道的活佛──郭塔瑪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國的聖人﹞──在那裡傳道、授業和解惑。釋達塔和郭敏達,當然馬上加入行列,去聽郭塔瑪釋迦牟尼講道。郭塔瑪釋迦牟尼講的道理似乎很淺顯,讓人們容易聽懂,並無任何深奧之處。郭塔瑪釋迦牟尼也是很平實的人,他和眾多修行者一樣,每天到了吃飯時間﹝那時的印度人,每天只吃一餐﹞,也一定自己親自托缽,到俗人家門口去讓人施捨當天的一餐食物,吃了不論葷或素的食物後,他又回到森林裡來講道或休息。釋達塔的好友郭敏達覺得郭塔瑪釋迦牟尼講的話語很有道理,而且郭塔瑪釋迦牟尼也已經是得道成佛的聖人,因此便決定成為這位聖人的徒弟,跟隨著這位聖人修行。

但是釋達塔並不完全滿意郭塔瑪釋迦牟尼講的道,尤其是如何才能得道成佛的道理。有天,釋達塔看到郭塔瑪釋迦牟尼從外面乞食回來,自己一個人在森林裡的花園沉思散步時,他便走近,質問郭塔瑪釋迦牟尼,探討一些他自己覺得矛盾疑惑的問題。釋達塔認為郭塔瑪釋迦牟尼所講的道理,主要的矛盾在於,既然得道成佛必須是靠自己領悟的,那麼郭塔瑪釋迦牟尼為何還要講道傳弟子呢?郭塔瑪釋迦牟尼聽了這個質問後,只是點點頭,表示『如是我聞』,並不作任何辯解。

釋達塔不能從郭塔瑪釋迦牟尼那裡得到他想知道的道理,因此就決定離開郭塔瑪釋迦牟尼的森林,自己再去自我摸索了。這時候他變成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流浪修行,因為好友郭敏達已經昄依了郭塔瑪釋迦牟尼,在他門下修行了。

釋達塔自己一個人到處流浪了多年,其間受到了不少飢餓與情慾的誘惑,變得不但衣裳襤褸,而且形容憔悴,情況狼狽。有一次在森林裡,釋達塔因為連續幾天沒有飯吃,飢餓難堪而昏迷時,正好當時已成為高僧的郭敏達路過碰到。郭敏達見到一個落難的修行者,因為憐憫受難的他,怕他受到豺狼虎豹侵犯,而停留在旁加以照顧。但郭敏達始終無法認出這個受難的修行者,即是當年他的好友釋達塔來。釋達塔甦醒後,馬上一眼就認出了童年好友郭敏達。兩人相見,分外高興。但因為郭敏達有傳道的任務在身,兩人互相交換修行心得後,便告別而互奔前程了。

釋達塔雖然努力自己修行,但是在得道的路途上,好像並沒有任何的進展,比起他童年的好友郭敏達,真是差得太遠了。但是兩個好朋友,彼此互相鼓勵,再接再厲,互相祝福,期望兩人的修行雖然不同的途徑,但願結果都一樣能得道成佛。

有天,流浪的釋達塔來到一條大河旁,遇見一個帶他渡河的船夫瓦叔德瓦。瓦叔德瓦在河邊搭個茅屋居住,是個能夠察言觀色,說話不俗的人。據他自己說本來有個妻子,可是不久前生病去世了。因此瓦叔德瓦自己一個人,每天聽著河水流動的聲音,從中領悟了許多道理。他看出釋達塔是個不凡的尋道者,便邀他在自己的茅屋裡住了一夜。他們講話很投機,經過一夜的長談後,兩人馬上變成了隨緣的知己好朋友了。

釋達塔別了瓦叔德瓦,繼續他的修行天涯。他來到城市外圍,在路上遇上了一個車隊,車中坐著一位貌美的女人,釋達塔馬上被這個女人的美麗吸引住了。他去打聽的結果,才知道這個女人叫卡瑪拉,是有名的妓女,受到有錢有勢王公貴族的寵愛。人們告訴釋達塔,如果沒有金錢或才氣,是得不到她的青睬的。釋達塔真的是被她迷住了,第二天就混到卡瑪拉居住的森林去碰運氣了。卡瑪拉其實在車上就注意到釋達塔,看他是個體態不俗的人,只是衣裳襤褸,形容憔悴,因此就要知道他到底是何許人物。卡瑪拉知道釋達塔的身世後,就好奇地問他,如今到底有何本錢,能夠打動她,讓她喜歡他。釋達塔說他沒有金錢,也沒有勢力,但他有三個凡人沒有的本能:第一,他可以絕食,能夠抵制飢餓的誘惑,可以抗拒食物的引誘,因此可以絕食幾天不吃飯;第二,他有耐心,對各種事務不強求,能夠等待,讓自己要達到的事情自然沉澱而形成;第三,他能夠思考,自我反省,讓自省引導人生的道路。釋達塔的體態加上這些才氣,使得卡瑪拉在心裡對他一見傾心,就開始照顧起他了。卡瑪拉不僅在情慾上滿足了釋達塔,而且也把他當成知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訴他。

卡瑪拉為了讓釋達塔擁有足夠的金錢,就介紹他給她的一個年紀已老的老顧客卡馬釋瓦米,希望卡馬釋瓦米能夠幫忙釋達塔賺點錢。卡馬釋瓦米是一個成功而且開明的商人,因為卡瑪拉的介紹,他最先讓釋達塔去學習經理財物,後來看釋達塔真的是有能力而且聰明的人,就讓他也參與一份,一起作生意了。很快地,釋達塔不但累積了許多財物,同時更加得到卡瑪拉的歡心。那時候的釋達塔就開始過著無憂無慮、近於奢侈、又常賭博的優閒生活了。

但是雖然在這樣優閒寫意的生活裡,釋達塔其實對於每樣事務都不在意。他對於金錢並不珍惜,一件生意做成功了,他不會興奮;失敗了,他也不會擔心;賭博贏了,他也不會特別高興;賭輸了,他也不會懊惱;從來也不曾挑剔吃喝的東西。甚至對於卡瑪拉的愛意,他也不是很在意,他在卡瑪拉身上好像只知道情慾的滿足。真心愛他的卡瑪拉看在眼裡心裡有數,釋達塔是個不可能愛人的人,有一天他就會離開她了。

釋達塔和卡瑪拉在一起,過著人生幸福的日子,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不知有多少年就過去了。有一天,釋達塔看到枕邊的卡瑪拉頭髮上出現了幾根白髮,突然醒悟,發現自己年紀已過中年,馬上就拋棄一切金錢財物,同時也離開卡瑪拉了。

釋達塔重新過著流浪的生活,繼續尋求得道成佛的途徑。有一天他又來到大河的河邊,渡船的船夫瓦叔德瓦認出了他,就邀他一起住在茅屋裡,並開始一起經營渡船的生計。從此釋達塔就和瓦叔德瓦在一起,每天傾聽河水流動的聲音,互相討論人生的道理。不知不覺間許多年過去了,釋達塔和瓦叔德瓦都已經覺得自己變老了。他們每天說話的時候漸漸地減少,兩人一起聽河水流動聲音的時候,不知不覺間反而多了起來。

有一天,整個平靜的世界,好像一下子突然騷動起來了。一大堆的人群,濟濟攘攘地都朝著一個方向走去。釋達塔和瓦叔德瓦從渡河的人群裡聽說,現世的活佛釋迦牟尼最近將要圓寂了,因此所有尋道的人,都希望能夠見到他在世的最後一面,希望能得到最後的指點,或者因為虔誠的行為,能向在世活佛做出最後的敬拜,說不定也可以積點正面的業債,留待來世時算帳用。

卡瑪拉也在朝聖者的人群裡,朝聖者必須自己走路到聖人將要圓寂的所在地,卡瑪拉走得很辛苦,她又帶著一個十一歲的男孩。這男孩是卡瑪拉和釋達塔生的,但是卡瑪拉並沒有讓釋達塔知道,就自己一個人撫養了。這個十一歲的男孩是個養尊處優被寵慣的,因此一路上只是抱怨,根本不知道他的母親為何要受苦,連累他也受這些苦楚,去見這個即將死去的人的最後一面。卡瑪拉心裡很難過,極力安慰這個被她慣壞的兒子。卡瑪拉帶了不懂事的兒子,在心力交萃之下,來到了大河的旁邊休息。兩人在河邊休息時,卡瑪拉不幸被毒蛇咬了。驚恐的兒子大聲的哭號聲,引來船夫釋達塔的注意。釋達塔一見到這個被毒蛇咬了,生命垂危,面容憔悴的女人,馬上知道那是他曾經愛戀過年輕漂亮的卡瑪拉。看到了在卡瑪拉身旁這個驚恐的男孩,他也馬上知道那是自己的兒子。

卡瑪拉在臨死之前,知道了在身邊仔細照顧她的人,是她這一生中最愛的人釋達塔,而且心裡也知道釋達塔將會同樣仔細地照顧他們的兒子。卡瑪拉終於平平靜靜地死去了,釋達塔極為傷心悲痛。釋達塔到這時候才開始了解人類在世間的愛,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卡瑪拉死後,釋達塔的感情就集中在他們的兒子身上。釋達塔覺得他今後的一切所有作為,都是為了兒子的將來。希望兒子能夠在以後的世界裡,減少生命輪迴的痛苦。可是這個兒子並不了解父親的愛,只是貪戀著從前過著的好日子,一心只想回到從前舒舒服服的家裡,過著一向安逸的生活。最後兒子竟然偷了他和瓦叔德瓦幾年來辛辛苦苦累積下來的少許金錢,離開破茅屋的家出走,自己尋路要回到以前的家裡去,釋達塔很傷心痛苦。瓦叔德瓦從旁觀看,常常借機加以點化,告訴釋達塔,所有引起他傷心痛苦的那些情景,都是人生的幻覺。瓦叔德瓦勸說釋達塔,要他多聽河水流動的聲音。

釋達塔果然認真地去到河邊,觀看那些流動的河水,傾聽那些河水流動的聲音。在那些流動的河水以及那些河水流動的聲音裡,釋達塔開始聽到許許多多的聲音、許許多多眾生在世間生活時,發出的聲音;也看到許許多多眾生生活的情景。釋達塔在流動的河水裡,看到他自己的一生。他看到一個少年人,不顧父親的反對,堅持要離家修行;他看到一個流浪的苦行者,在森林裡尋覓;他看到愛他的年輕貌美的卡瑪拉,以及他們一起生活過優雅甜美無慮的日子;他看到面容憔悴,中毒臨死的卡瑪拉;他也看到了不顧他愛意的兒子,堅決要回到他那不知還存在否的奢侈日子。釋達塔也看到了年輕的自己,看到了童年的好友郭敏達,也看到了從前的瓦叔德瓦。…。每個眾生,都有屬於個人自己的一生。

釋達塔終於從悲傷痛苦的人類愛情中,恢復了平靜的心情。瓦叔德瓦見到釋達塔已經領悟人間愛情的本質,他就來辭行了。釋達塔看到了老態龍鍾的瓦叔德瓦,馬上了解是怎麼一回事了。年老的瓦叔德瓦必須要進入森林裡,去尋求他圓寂的因緣,因此釋達塔就心情平靜地和他道別了。

最後,已是高僧的好友郭敏達從遠方趕回來要參見圓寂前的活佛,來到了大河邊時,釋達塔一眼就認出了他,但是郭敏達並不認得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釋達塔。老朋友在年老時再相見,真是分外高興。他們分別把各人的境遇經過都談過,釋達塔談了他最近的境遇,談到了瓦叔德瓦的修行,談到了卡瑪拉。談到了人類情愛方面的感受,尤其是對兒子的愛意。他問郭敏達,活佛釋迦牟尼對此有何教導?郭敏達說釋迦牟尼對許多方面都有教導,他教導慈悲慈善﹝benevolence﹞,自制忍讓﹝forbearance﹞,同情憐憫﹝sympathy﹞,和忍耐耐性﹝patience﹞,單單就是不談人類的愛。釋達塔說知識是可以傳達的,但智慧則是不可能傳授的,要靠自己領悟。

兩個老朋友聚在河邊的茅屋裡,快樂地談著他們在這一生中追尋得道成佛的收穫,以及現在所知道自我領悟的程度,他們交換了許多哲理深刻的對話。釋達塔說了很多心靈感受到、智慧領悟出來的話語。

慢慢地郭敏達從心裡認識到,他的這位至交好友釋達塔說話的神情和內容,和他所知道的郭塔瑪釋迦牟尼幾乎是一樣的。但是郭敏達的心裡,還有許多疑惑不能領悟之處。這時容顏發出光輝,臉面上帶著微笑的釋達塔,輕聲地告訴他,要他靠近來親吻他的額頭。郭敏達依言去做,果然他在心裡就看到了許多人的人生,也看到了他自己的人生。郭敏達低著頭,看著釋達塔釋迦牟尼帶著微笑進入沉思的面容。那個微笑,讓他想起了所有在這世間的一生裡,一個人曾經愛過的、珍惜過的和認為神聖的事物。…。

《讀後的一些感想》

一、赫塞在小說『釋達塔』裡,從頭到尾,一直在明說或隱喻地說明一個道理:得道成佛必須要由自己領悟,諸佛成道的道理是不能互傳的。雖然我們人類的歷史裡,有錢有勢的高階級層人類一直在宣揚著,只有高階級層的人類,如貴族的兒子釋達塔,才能修道成佛,成為釋迦牟尼。但是赫塞在這部小說裡,卻是一直隱喻地說明,並不見得只有高階級層的人類才能得道成佛的,而是所有的人類,不分階級層、不論貧富貴賤,只要能夠自己領悟生命的智慧,則人人得道成佛。

二、具有所謂的慧根天分,能夠自己領悟智慧的人,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對於各種環境都有反省深思的自知。

三、每個人經過一段生活過程,及經過時間的老化後,面容和外觀上難免發生一些變化。但是船夫瓦叔德瓦能夠一眼就認出多年不見的釋達塔;釋達塔能夠一眼馬上認出多年不見的童年好友郭敏達,並且能夠瞬時認出年歲已變大的從前的情人卡瑪拉,一眼認出自己從來不知道,也沒見過面的兒子;他們都是具有所謂慧眼的人了。

四、小說裡的釋達塔曾經是個只有情慾而沒有愛意的人。卡瑪拉深愛著釋達塔,但釋達塔對於卡瑪拉的其他客人,並沒有嫉妒心,因為他對卡瑪拉的愛意並不強烈。反過來說,卡瑪拉是個雖然能夠有專一的愛意,但在情慾上卻不能專一,因為她是一個靠情慾賺錢生活的女人。然而釋達塔對兒子的愛,卻是和凡人對子女的愛意一般,都是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希望給子女最好的現在與將來。釋達塔在年老時,因為有了親身的經驗,經歷過卡瑪拉的死亡情景和兒子的出現,才能領悟到人類的愛情。

五、該快樂的人卻不能快樂,因為他要尋找心靈的領悟,和智慧的教化,達到不再輪迴受苦的涅盤、圓寂境界。不該快樂的人卻是快樂地、無憂無慮地生活著。這些人只是像動物畜生一樣,一天過一天生活著,一直到死亡,從來不知﹝或不能?﹞去自尋煩惱,期望來世的解脫。

六、生為貴族的兒子,釋達塔能夠隨心所欲,在物質世俗的世界裡,他可以無牽無掛地,隨時做出決定,離家出走去尋求得道成佛的途徑。現今的俗人,則在現實的人類社會裡,被層層的生活壓力、親情關係等等社會條件束縛住,無法做出隨心所欲的決定,並且加以實行。現今的人類,想要修行得道成佛,大概是不可能的吧!﹝200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