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意念」(七)
翰聲
人類有些什麼「意念」? (續)
第四大類為「煩惱」:有六項,這是人類所有的煩惱的根源。假如能解決這六個根本煩惱,基本上就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煩是煩擾,惱是惱亂。就是令人煩擾惱亂的意念,這就所謂的「根本煩惱」。由此「根本煩惱」又會衍生出「隨煩惱」。「隨煩惱」又有大、中、小的分別,這在下一節詳述。現在先分析這六項「根本煩惱」,它們是:一、貪;二、瞋;三、癡;四、慢;五、疑;六、惡見。若想徹底做個快樂無憂的人,最主要的課題是如何伏斷這六項「根本煩惱」。分別說明如下:
一、 貪:「貪」就是耽染愛著,會障礙無貪的善根,因而產生痛苦。「無貪」是我們造作眾善之原動力,所以稱為「善根」,而「貪」是所有惡行之根本,二者互相對立,「貪」能阻礙「無貪」的生起,因而產生貪婪之心。
二、 瞋:「瞋」就是瞋恚念怒,本義是「張目」,就是說人遇到違逆憤慨的事情,睜大眼眶,怒目直視。今天社會的上至國家,下至家庭、個人關係,不安的情緒衝突,沒有一個不是從瞋恚來的,所謂瞋心起時,身心熱惱。
三、 癡:「癡」就是對一切事物之理都不能如實明了的迷惑心。就好像長夜
之昏暗也稱為「無明」。而無癡就像明朗聰慧太陽,能照破漫長的黑夜,所以「癡」或「無明」和「無癡」二者是互相對治的。在本文《意念》(二)談過三細六粗等九個起心動念的步驟,而它的「初動」大抵就是因「癡」或「無明」而起。
四、慢:「慢」就是貢高我慢,自恃凌他的意思。對於他人不管是道德、學
識、能力、甚至種族不如我自己的,或者與自己相等的,或對於超過自己的人,都認為不如自己,而表現出輕慢、蔑視的態度,叫做「慢」。所謂「驕矜」就是所有人的通病,尤其是隨著美好的身材或學識、能力、財富、或地位的提升,自恃之感就不知不覺的產生。
五、疑:「疑」就是懷疑,對於事理,不知要依要違,無法下定決心,三心
二意,徬徨無主,莫知所從。「疑」的本質就是猶豫,遲疑不決。對治「疑」,就是要能不疑,要能不疑,就得好問、好學而非盲信。能夠好問多問、好學多學就能夠智慧朗然,事理明達,永斷疑網,直至不疑之地。
六、惡見:惡見或稱為不正見,就是不正確的見解。此與前一條煩惱–「疑」
有關。一般人因為疑而對錯綜複雜的升起道理猶豫不決,莫所適從,由此煩惱蘊藏心中,遂生出「不正見」的煩惱來,痛苦也隨著而來。
第五大類為「隨煩惱」:隨煩惱就是跟隨著上述的六個「根本煩惱」所衍生的煩惱。因為煩惱源自迷惑的心,又稱為「隨惑」。就是一切的煩惱,都隨著心奔逐,為了惱亂之事,使得無法離開染濁,無法解脫,無法斷障,所以稱為「隨煩惱」。「隨煩惱」共有二十種,所以可以也稱為「二十隨煩惱」。「隨煩惱」生起之範圍大小,又可分小、中、大三類。煩惱有四類:
第一類是前述六種的「根本煩惱」。
第二類是「小隨煩惱」有十種是: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
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
第三類是「中隨煩惱」有二種是:十一、無慚;十二、無愧。
第四類是「大隨煩惱」有八種是:十三、惛沈;十四、掉舉;十五、不信; 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這小、中、大三類隨煩惱是依三個準則而分:一、同一類煩惱同時升起;二、普遍在不善性升起;三、染汙力。
「小隨煩惱」行相粗猛,各自為主,互不相容。會在不善心中,各別興起,若一個小隨煩惱生起時,必無另一個小隨煩惱產生,所以稱為小。分別說明如下:
一、 忿:「忿」就是一種暴怒之心。人對著所見所聞的不如己意的境界,突然間發起暴怒的情緒,稱為「忿」。而且怒心一發即不可收拾,因而演臉色大變,口出惡言,甚至拿起外物與對方大格鬥,激烈的爭鬥使雙方都陷入難以回復的痛苦。「忿」之一字,最容易與人結惡緣,招來禍患,所以特別排在「二十種隨煩惱」第一位。
二、 恨:「恨」就是懷恨在心。「恨」這個煩惱與「忿」是在「忿」之後才生
起,也就是暴怒之後,怒氣、不順的心情雖已經過去,可是自己仍然心懷舊惡,恨意難消,稱為「恨」。人於世應該「怨宜解不宜結」,應該廣結善緣,避免無故橫結惡緣。
三、 惱:「惱」就是身熱心惱。惱惑與前面兩個小隨煩惱「忿」和「恨」,不
能同時生起,而是在「忿」、「恨」之後所生起的一種煩惱。這一惱惑是「追‧觸」所生起,也就是「追」念以過往的惡(也就「恨」),接「觸」到現時的逆緣(也就「忿」),人一旦升起此違境,就好像烈火燒心,因而生起凶惡狠毒,乖戾反抗的心態來,這種心態就是「惱」。
四、 覆:「覆」就是覆藏,或隱藏。隱藏自己的罪,稱為覆。」所謂「罪」又是什麼?罪就是罪業,包括所有犯法背理的行為。而覆罪的人,後必悔惱不安隱,所以要避免因此引起的不安,最好就是發露,自首,懺悔。
五、 嫉:「嫉」就是嫉妒心。或嫉賢、或嫉能、或嫉財、或嫉色。人的嫉妒心一但升起,就以個人的名利為基點,一心一意想得到名利,則歡欣,如果他人得到,就感到失望不甘心!因此妒火不覺由心而起,計謀打擊對方,欲使對方名譽掃地,喪失利益。
六、 慳:「慳」就是慳吝,此一煩惱與「貪」煩惱是分不開,所以常兩者並說「慳貪」。慳吝的人,就是耽著自己所擁有的,不肯施捨他人,而且常常感到憂慼不安。
七、 誑:「誑」就是欺誑,所謂的惑他,使他人迷惑看不到真實的面貌。就是用荒誕不實的言語、行為,自欺欺人,迷惑他人。主要的原因是為了獲得聲名利益,所以就偽裝出一幅和善的模樣,以荒謬怪誕的言行來迷惑人。
八、 諂:「諂」就是諂媚,所謂一個人為了取悅他人,博人歡心,以不當、不實、不正直的言語去逢迎討好對方,稱「諂」。一個諂曲之人,內心必定不能真誠正直,為了得到私人之名利,想盡辦法,欺瞞對方,並且隱藏自己的過咎,作偽善人!此種人的心態,與正道相違背,故不能讓他傳道授業或當朋友!
九、 憍:同「驕」,就是驕傲、放肆、自大自滿、恃才傲物之意。人們對世間興盛、美好、感到榮耀的事可以歸納有七種:1. 健康, 2. 年輕, 3.
長壽, 4. 族姓(世族種姓),5. 外貌,6.富貴(財富、位貴),7.多聞。也就是一般人認為「值得驕傲」的事,殊不知這些都是「暫時」擁有的,情況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所謂榮必有枯、盛必有衰之自然法則。若因此自以為是覺得很了不起,因而得意忘形,放浪形骸,肆無忌憚,如癡如醉,終至身敗名裂。
十、 害:「害」就是損害、迫害、惱害。就是對於一切生命沒有一點慈悲憐憫之心,反而表現出一種極為冷酷、無情的心態,以兇器恣意的去做鞭打、繫縛、威嚇、宰割等事,逼迫惱害生命,稱為「害」。不遵守公共次序,甚至妨害他人身自由的意念都屬於「害」。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