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12 年 11 月 | |
台灣文化的省思 最近常常在思考什麼是台灣文化?什麼符號或圖騰可以代表台灣的人文社會?經過很長久的思維,總覺得有些失望與遺憾,為什麼有四、五百年歷史的台灣卻無法找出可以代表台灣的東西?台灣的文明到底怎麼了?台灣為什麼沒有一些值得認同的自然遺產或是人文遺產呢? 在秘魯,看到一群樂團穿上鮮紅色的彩色披肩,聽到或看到他們吹奏著長短不齊的洞簫,音樂聲一起,你即刻就感覺到你在體驗著南美的音樂,還沒有到達馬厝壁宿(Machu Picchu),你已經沉浸在濃郁的印加人文遺產裡面。 在墨西哥,或者聽到一些樂團演唱起La Bomba,那種輕快的節奏、美好的旋律,你即刻會感覺你陶醉在墨西哥的音樂中,你一聽就聽得出來、什麼調調是墨西哥的樂曲,而墨西哥及中美洲的馬雅文化遺址,你很自然地會把他們納入你的渡假行程裡面。 在阿根廷,你隨時隨地都會感受到Evita的魅力與存在,阿根廷的探戈舞步、獨步全球,已經成為世界級的阿根廷國寶,你《不必為阿根廷哭泣》也難,這是人文的表徵,而阿根廷的流動冰河也是他們的自然遺址,做為現代的國家,阿根廷的歷史也不會比台灣久遠,無論人文或自然景觀的維護卻遠遠超越台灣的不作為。 在日本,更是發展出他們特殊的風格與文明,衣著有日本傳統和服,飲食有日本料理及生魚片,居住有日本式的和式建築,連現代設計的交通運輸也能打出他們自成風格的新幹線,日本人民內化出不一樣的武士道的民風,他們幾乎到處都是自然遺產或者是人文遺產,一樣是佛教儀式的婚禮,他們照樣發展出日本風俗的禪宗婚禮,一樣的太鼓,他們能夠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然後在祭典活動中表演出來。 在韓國,更不用說他們民族性格的強勢,有他們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服飾,連國旗都能夠把中國自以為傲的陰陽易經、變成韓國自己的東西。 在越南或菲律賓也有她們特有的服飾穿著,在柬埔寨有吳哥窟的吳哥王朝人文遺產,在緬甸或泰國有他們自有的佛教神像,在印尼的巴里島,連水稻梯田的灌溉系統都可以成為世界人文遺產,而台灣很奇怪,即使在這塊土地有一、兩萬年的歷史,好像什麼人文遺產或自然遺產都沒有保存下來,好像什麼都不曾在台灣發生一樣。 * * * * * 如果說台灣有四、五百年的歷史,那是以漢人移居到台灣以後開始算起的,這裡的原住民在台灣卻有一萬年以上的生活事實的,台灣東部的卑南文化遺址發掘出卑南族的原住民在這裡生活的記錄,最早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無從考據,也有許多理論,南島論者認為台灣原民來自南太平洋島鏈、原生論者認為南太平洋島嶼住民都是從台灣外移出去的、中國起源論者認為台灣原民來自中國。台灣有十四個原住民族群,這些理論各取所需、各自解讀。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慣或風俗信仰,跟南太平洋島鏈的馬來人或波里尼西亞人相近的,台灣早期原住民的語言也跟太平洋島嶼的住民有共通的語言的,一些出土的陶瓷用品或使用石器卻跟福建或中國一些人種相近,原住民的生活被後來移居的西班牙人、荷蘭人、漢人及日本人的強勢文化所取代或消滅了。這些強勢民族開始的時候都沒有在台灣落地生根的計畫,只是時勢的變遷而不得不留了下來。 台灣是一個島嶼,介於日本及菲律賓海域之間,面積約三萬六千一百八十八平方公里(一萬四千一百三十六平方英哩),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山林地及中央山脈、以玉山為最高峰,十月至三月有東北季風及冷鋒、四月至九月有西南氣流及颱風,又受到太平洋洋流及地球自轉風向的影響,是一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台灣除了地球陸地板塊以外,中間隔著黑水溝,成為一個海權時代的天然屏障,從中國移往台灣容易、從台灣前往中國是困難的,在十七世紀的海權擴張時期,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來到了台灣,是台灣原住民第一次接觸過的外來人種。 明帝國初期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甚至航行至非洲東岸,他們也沒有進入台灣或者把台灣劃為籓屬;一直到明末清初,崇禎宋王朝滅亡後,鄭成功才率領一匹官員部屬來到台灣取代荷蘭人,這是大規模中國人移民台灣的開始,以反清復明做號召、整軍經武,以台灣做踏板期望重返中國,經過鄭經、鄭克塽兩代後,歷經二十二年(1662–1683)終於投降、台灣落入清帝國版圖。從明末開始到清乾隆中期(1683–1787),這是台灣人形成的第一階段;乾隆時期弭平林爽文、朱一貴事件後,在台灣的漢人徹底放棄反清復明、重返明帝國中國的心理,在台灣以復明為目標的《天地會》正式解散,跟清朝的中國共生共存,一直到太平天國時期(1788–1862)這是台灣人史的第二階段;此後清帝國動盪不安,又受列強入侵,台灣人也發生多起民變,這些民變有很深沉的台灣意識或台灣精神的,一直到甲午戰爭,這是台灣史的第三階段(1863-1895);此後台灣割讓給日本,由日本直接管轄至二次戰爭結束(1895-1946)則是台灣人史的第四階段,二次戰後又是大批中國人移入台灣,受到中國人高壓統治,台灣人再次發生重大改變,台灣進入好像韓劇《大長今》所謂的《君不君國不國》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及族群之間的緊張局勢,台灣人的民族性格自然跟幾個歷史事件有關,只是跟許多中國發生的歷史事件一樣,成王敗寇,而被刻意詮釋或淡化,也是沒有留下多少痕跡。 * * * * * 清朝占領台灣後的初期一百九十年間,早期以安撫懷柔的方式、兼理台灣的人事,以欽差大臣或兩廣總督統領台灣,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期、西元1887年才正式把台灣列為一省。第一階段的台灣人整軍經武,以《反清復明》做號召,在台灣努力開墾、建立樂觀積極的農業社會,這個時期的台灣是和平安祥的社會,偶爾一些漢人與原住民的零星衝突(1662-1683)。第二階段(1788-1862)台灣在農業生產和市場交易上進步繁榮,五大家族勢力慢慢形成,掌握著台灣五穀和蔗糖的農業生產控制和賺錢的市場。這個時期最大的事件則是林爽文事件及朱一貴事件,兩個事件都跟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有關,林爽文率領台灣人對抗清朝的台灣府,全台各地紛紛起兵響應,可惜只有《反清》的可能、根本是不可能有《復明》的機會,由於軍紀不彰、很快地造成台灣內部的衝突與動亂,變成漳州漢人與泉州漢人的械鬥、也發生閩客漢人之間的械鬥,演變成清朝乾隆平定台灣內亂的政績,此後台灣成為清朝的順民, 清乾隆皇帝為了「嘉」獎諸羅縣民「義」舉,將諸羅改名「嘉義」。在新竹地區,事件平定後,鄉民撿集新竹死難客家鄉勇骨骸共二百多具,合葬於枋寮(即今新竹縣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第三階段(1863-1895)以城市成長和不同職業之間的衝突為主,加上清朝勢力衰退,各種各樣的國際事件在中國發生,包括日本提出了對台灣的主權的要求。清朝政府為了建立統治台灣的正當性,1887年正式把台灣列為中國的一省,欽命巡輔努力開發台灣的基礎設施和防禦能力。1895年甲午戰爭敗給日本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割讓自然就是拋棄管理權的意思,台灣進入歷史的第四階段,日本開始把台灣成為自己連鎖島國的一部份,遂行統治管轄的事實。 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完全被切除了,臺灣合併到日本國土裡的一部份、作為五穀和蔗糖的供應地和工業製品的消費地。日本的統治雖然帶來了台灣的社會次序與和平,但台灣人並沒有得到政治和經濟自主的權利。這種治權狀態歷經五十年,持續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才放棄台灣的統治。許多台灣的戶政、林業、糖產、鐵道、森林、水利開發等公共事業,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起來的。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臺灣回歸中國,失去中國內戰後的國民黨政府擔心他們的未來島內流亡的安全、以嚴厲的手段管制台灣人。臺灣人希望的新政治參與,很快地消失。一九四七年暴發了台灣入示威遊行的反國民黨的運動。國民黨政府殺害了數以萬計的臺灣領導精英,造成台灣人的領導斷層及台灣人的寒蟬效應,加上四十年戒嚴令和獨裁統治,在這個社會氛圍下,台灣人因為省籍、宗教信仰或姓氏而有不同的身份認同,成為執政者治理台灣人的操作手段。 朝鮮戰爭(1950-1953)美國清楚地重新檢視台灣的角色做為自由社會發展的模式及對抗共?主義擴展的防堵牆。此後的三、四十年間在不健全的政治制度下(包括戒嚴、非法拘留、酷刑和謀殺),台灣以加工出口業及低消費品的生產帶動了快速的經濟成長。1971年,台灣在聯合國失去了席位; 1975年,蔣介石死了。1977年中壢事件爆發,這次暴亂驚醒了國民黨政權,讓國民黨清楚地領會到必須放鬆社會控制。1978年,美國放棄台灣與中國建交,國民黨政府反攻大陸的神話和夢想完全被打碎。其他國家陸續跟進,台灣的國際地位岌岌可危。蔣經國不得不於1987年在他死亡前解除戒嚴令和勘亂條款並推動一系列的改革。 1996年李登輝贏取了第一全國總統選舉並致力於國民黨的本土化及民主改革。李登輝努力建立民主制度,改善台灣人的政治參與及社會正義,反而惹惱了國民黨的外省權貴而自組新黨。2000年陳水扁的競選從國民黨的優勢中竄出,象徵台灣人民的決心控制他們自己的命運。可惜,台灣社會的轉型正義沒有成功,台灣需要有魄力有遠見的領導人,使台灣人建立光榮感,以身為台灣人為榮,發展台灣文化特質。 目前在台灣居住的絕大多數都是漢人,二次大戰後、蔣介石政權從中國撤離到台灣,一起隨行來台的有六十萬軍人及眷屬近二百萬人,這群來到台灣的中國人往往自視甚高,以《光復大陸國土》為目標,自稱為《外省人》、原來的漢人住民被稱為《本省人》。這些《外省人》一方面接收日本人的既有建設成果,一方面切割日本人所付出的努力,以高壓手段統治台灣,造成與當地台灣人《本省人》的嫌隙,更強化思想教育,使台灣人缺乏了歷史的認知與正確的歷史觀,把日本統治時期的歷史有計畫地切斷或跳脫,台灣的原住民歸類成來自中國邊陲人種民族,以《高山族》稱呼,《把你們當人看、教育你們、感化你們》。一直到《反攻大陸》的神話破滅以後,台灣的社會才產生重大的轉變,不過,一些台灣人或原住民的受統治的奴性心態依然根深蒂固,台灣人的個性與思考能力已經徹底的內化而變成《愛財、貪小便宜》的心理。 因為貪財、所以每逢選舉的時候,買票選舉的行為就會發生,不公平的政黨操作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選賢與能變成口號,政黨的財力或政策買票、都是因為選民的貪財,而喪失了理性的思考能力;因為貪財、所以每逢家族分產的時候,往往變成六親不認,有的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對佈公堂、有的拔刀相向、有的形同陌路,多少的家族因為貪財、讓親人手足翻臉,有權勢的人因為貪財而藉勢藉端、橫行霸道。這些雖然不是我們所樂見的台灣,卻是活生生、常見的現實。 台灣人很悲哀,台灣人必須忍受台灣政治許多不公不義的制度、財政劃分資源分配的不公平與集體性的貪瀆行為,卻由於沒有睿智的領導人而無法做到轉型正義,台灣人的歷史因為與中國的交互關係及日本的統治、而被切割成片片斷斷地,台灣因為掌權者的心態一直無法凝聚成一股文化的洪流,台灣文化其實滿貧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