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20 年 10 月

德國遊記(下)
周中英

德勒斯頓(Dresden)

德勒斯頓位於德國的東部易北河谷地,它曾是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擁有璀燦的文化藝術,有「易北河的佛羅倫斯」之稱,現在為薩克森自由邦(Saxony)的邦府,南面緊鄰捷克。

由柏林至德勒斯頓的車程約兩個多小時,到達德勒斯頓後,當地的導遊帶大家在老城半日徒步遊。德勒斯頓的新城是商業中心,有現代化的建築物,老城為歷史文化中心,多為巴洛克(Baroque)風格的建築物。

首先我們到聖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這是一個新教徒的教堂,有巴洛克風格的圓頂,裏面是金碧輝煌,外面的廣場有一尊高大的馬丁路德的塑像,用來紀念他曾經在此地傳教。教堂建於18世紀,二戰時被炸毀,東德時期將其廢墟作為紀念碑,德國統一後重建,2005年完成。重建時他們用了約3800塊舊的灰黑色沙岩磚(和科隆大教堂同建材),與新的白色磚砌在一起,呈現出黑白新舊的組合。

之後我們來到了德勒斯頓王宮(Dresden Castle),這是薩克森選帝侯(1547-1806)及薩克森國王(1806-1918)的宮殿。德國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採用選舉君主制(Elective Monarchy ),君王不是世襲的,而是由其屬下的七個選帝侯(Prince-electors ) 選出, 薩克森是其中之一的選帝侯國。神聖羅馬帝國瓦解後,薩克森成為獨立的王國。薩克森有800多年(1089-1918)是被韋廷王朝(House of Wettin)統治,其統治者(ruler) 的頭銜有侯爵、公爵、選帝侯及國王等。

德勒斯頓王宮內庭的外牆有一個瓷磚的壁畫,那是薩克森韋廷王朝歷代統治者遊行的行列,畫面上有35個統治者及59個隨行民眾,每個統治者的畫像下記載著他的名字及年代。壁畫長達335英呎, 用了2萬3千塊瓷磚,是世界最大的瓷磚壁畫。

綠穹珍寶館(Green Vault)是德勒斯頓王宮的一部份,是歐洲最大的珍藏財寶的博物館,由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於1723年興建。博物館內展示著約4000件薩克森歷代皇家收藏的金銀珠寶及王冠,依其種類分別設有琥珀廰、象牙廳、白銀廳、黃金廳、青銅廳、珠寶首飾廳、珍品廳等。此外我們也看到許多精心雕飾的黃金寶石藝術品、一個純黃金打造的印度德理的宮庭模型、和一顆41 克拉全館裡最值錢的綠色鑽石,展示品奢華的程度,令人咋舌。在我們參觀後的兩個月,該博物館內有百件收藏品遭竊,估計損失高達10億歐元,不幸中的大幸是那顆41 克拉的綠色鑽石,因在紐約巡展而未被偷竊。

奧古斯特二世是薩克森歷史上重要的統治者之一,導遊告訴我們許多他的軼事,是他將薩克森的文化藝術帶到最高峯。他在德勒斯頓進行大規模的建設,著名的茨溫格宮(Zwinger)就是其一。茨溫格宮建在易北河旁,有高聳的黑底金色的王冠拱門,中間是花園及噴泉,四周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群,雖然因建材的關係,外表部分呈現黑灰色,但仍然是十分美觀。

德勒斯頓對我而言是個較陌生的城市,沒想到它有如此豐富的文化資產,此次一遊的確是收穫豐盛。

我們在德勒斯頓住的旅館是Bilderberg Bellevue Hotel,在易北河旁邊,4星級,外面有很美的花園,晚上大家在旅館內的餐廳用餐,我們在此住一晚。

紐倫堡(Nuremberg)

紐倫堡在德國的巴伐利亞自由邦(Bavaria)內,是邦內第二大城,僅次於慕尼黑。二戰前,德國納粹在此召開黨員大會,二戰結束後,盟軍在此審判戰犯。

由德勒斯頓至紐倫堡的車程約四小時。那天天氣不好,一路下著雨,到達紐倫堡後更是傾盆大雨,這影響了一些行程。

有名旳「紐倫堡大審」是1945年至1946年盟軍根據國際法及戰爭法,對德國納粹主要戰犯的軍事審判。有些主要戰犯在審判之前就已畏罪自殺了,這次被審判的有22名納粹的軍政首領及6 個犯罪組織。後來在同一法庭,從1946年至1949年又陸續審判了12次其他戰犯及醫生,亦是所謂的「紐倫堡後續審判」。紐倫堡大審的所在地,是在有歷史價值的 Palace of Justice 內,很可惜我們只到了外面,沒有機會進入那600號法庭參觀。

我們讀歷史知道,希特勒及其納粹黨侵略了歐洲的其他國家,發動了二次大戰,大屠殺了猶太人,但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德國人,卻認同希特勒等的做法呢?如果當初沒有德國人的支持,納粹大概無法如此的為所欲為。希特勒是在1933年仼德國總理,次年興登堡總統去世,他取得全部政權,納粹成為當時的唯一政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民因凡爾賽條約中的巨額賠款,生活變得非常貧困,通貨膨脹及失業率高,不公平的條約,也激起了他們的愛國主義。希特勒當政後,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經濟穩定成長,他積級進行基礎建設,修築高速公路,納粹政府當時是受到人民愛戴的。在得到民心後,希特勒開始用他那煽動人心的演說洗腦大眾,讓他的發動戰爭及消滅別族合理化。戰爭是為了使德國成為歐洲的霸權國,消滅猶太人及其他種族,是為保存優秀純正的德國血統。

希特勒將紐倫堡設定為納粹黨代表大會的固定會場,1933年至1938年六次的黨代表年會都在這裡舉行,大會的廣場可容納20萬人,與會者都是納粹的忠貞份子,有許許多多是狂熱的年輕人。因為下大雨,我們無法在集會台及石階上行走,也無法仔細的看清楚四周的環境,不過導遊倒是很盡職的述說這一段不光榮的歷史。當年的狂熱份子其實對事情的真相並不了解,有許多人只是中學生而已,當他們後來發現有集中營及大屠殺之事的時候,驚訝不已,深深的後悔自己當初的行為並引以爲恥。

下午的行程結束後,我們就去旅館報到,我們住的是 Le Meridien Grand, 4 星級,在老城的中心,火車站的對面,我們在此住一晚。

黃昏過後,大雨已停,當天剩下的行程就是遊紐倫堡的老城,及在那裡吃晚餐。全團一起由旅館出發,導遊帶路並為大家介紹各景點。老城有著近一千年的歷史,現在仍然保留一些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城堡、紅頂屋、教堂、小橋、噴泉等。境內有個市集廣場(Hauptmarkt),有許多商店及攤販,賣鮮花、水果、熟食、紀念品、服飾、聖誕裝飾等,廣場裡很乾淨,店面擺設很精緻,在那裡漫步觀賞是十分的享受。但是等我們晚餐回來再經過時,店家都已經打烊,整個廣場只有暗淡的路燈,完全沒有剛才熱鬧的景象。

羅森堡(Rothenburg)

羅森堡是一個位於巴伐利亞自由邦內的小鎮,俯瞰陶伯河(Tauber)。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貿易古城,是所有德國城市中,保存中世紀風貌最完整的城市。

1945年3月底,盟軍開始轟炸羅森堡,4月原本要做更大規模轟炸的,一位美國將軍鑒於該城之美及維護古蹟的重要,要當地的美軍和德軍協調,如果德軍能夠在當天下午六點投降,美軍將不做轟炸,結果德軍投降,使得羅森堡能夠保存大部分的原貌。戰後市政府為感謝該將軍,頒他為榮譽市民。其實德軍也是做了正確的選擇,那時德軍已節節失利(註:二戰的德國5月8日投降),希特勒雖仍有不投降的概括指令,但是羅森堡的德軍並沒有遵從。二戰前納粹設立了一個少年軍(Hilter Youth),成員的年齡由10歲至18歲,效忠於希特勒及納粹黨。戰爭末期,希特勒明知大勢已去,甚至在自己凖備要自殺之前,仍要求這些無知的少年奮勇上前線當做炮灰,以致造成大量的無妄傷亡,希特勒的瘋狂性格,可見一斑。

紐倫堡至羅森堡只有一小時的車程。到達羅森堡後,導遊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自由行後就解散,基本上包括午餐時間,我們有三小時在那裡。羅森堡是一個觀光小鎭,也是一個夢幻小城,被稱為「中世紀的明珠」。走在路上,像是時光倒流,回到中世紀時期:方型的石頭路、尖型的紅頂屋、鮮豔的窗台花,加上古城牆、古教堂、古市政廳、市集廣場、城堡花園等等,美的令人陶醉。它的主要街道的兩邊都是商店,我們到一家看似商店的聖誕博物館,進去後立刻感受到濃濃的聖誕節的氣氛,美麗的聖誕樹、聖誕裝飾、燈光及音樂、動化的聖誕玩偶等,非常吸睛。一路上還有許多其他賣聖誕裝飾的商店,和一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商店及餐飲店。羅森堡之行對我而言是個意外的驚喜,我非常喜歡這個小鎮,也由衷的感謝 Gate 1 旅行社將它安排在行程中。

下午我們由羅森堡南下至慕尼黑。

慕尼黑(Munich)(一)

慕尼黑是德國第三大城,巴伐利亞自由邦的邦府,邦內最大的城市。二戰期間,它被盟軍轟炸了只剩下 2.5%,戰後迅速發展,成為經濟、文化、政治、科技及傳播的中心,現在是世界級的城市。

由羅森堡至慕尼黑的車程約三個小時,這裡所計算的時間,是包括在休息站及上厠所的停留。去過德國的人都知道,德國的公共厠所是要付費的,通常是五角歐元,除了休息站外,連去麥當勞、購物中心的公厠也都要付錢。

我們在慕尼黑住的旅館是 Hilton Munich City,4星級,在Gasteig 文化中心旁,附近有㨗運及超市,我們在此住三晚。旅館裡很多人,大部分是衝著Oktoberfest(十月節慶) 而來的。

慕尼黑最大最有名的 Oktoberfest 居然被我們踫上了,這是每年的九月底至十月初的飲啤酒的狂歡活動。最初是在1810年,為著慶祝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l ) 當王子時,在慕尼黑的婚禮而舉辦的。現在德國人在世界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 Oktoberfest ,主題是喝啤酒。

當天晚上我們和幾位團員搭乘捷運,來到了Oktoberfest 的場所,一路上是人擠人,遠遠就看見高大的霓虹燈閃爍著。進場後裡面更是人山人海,整個地方就是一個巨大的遊樂世界,花花綠綠,五光十色,音樂四起,熱鬧喧嘩,各式各樣的攤位、大型的遊樂設施和啤酒棚,以及穿著傳統的德國服裝的男男女女。即使不喝啤酒,我們也很快的被它歡樂的氣氛感染到,這是個前所未有的體驗,非常的開心。聼說那次參加的總人數是630萬人,今年因疫情的關係所有的活動都取消,很慶幸的我們去年能參與該盛會。

新天鵝堡(Neuschwanstein Castle)

新天鵝堡是巴伐利亞邦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它建於十九世紀末期,由酷愛天鵝的巴伐利亞王國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 of Bavaria)興建,之所以稱為新天鵝堡是因為附近有個舊天鵝堡,那是他的父親重建的城堡。路德維希二世對政治缺乏興趣,喜歡藝術、音樂及建築,除了建宮殿外,他窮其畢生的心血致力於此城堡。

早上我們隨團由慕尼黑至新天鵝堡,兩個半小時的車程中,我見識了德國的鄉村之美。道路兩旁全是嫵媚的青山,起起伏伏連綿不斷如茵的綠草,偶爾點綴些精巧的農舍,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寧靜和祥的呈現在眼前,這實在是視覺上的最高享受。

南面為阿爾卑斯山山脈及奧地利邊界,新天鵝堡是建在一個山頂上,我們必須在山下售票處先排隊拿票,等預約的時間,再搭巴士去山上。上山後,大家又跟著隊伍排著長龍到一座橋(Marien Bridge)去,因為只有從那座橋上,才可以看到新天鵝堡的全景。哇!當我看到它全景的一刹那,立刻被它的美麗震懾住了,一座白牆尖頂的中世紀的城堡在此完美的出現,陪襯著蔚藍的天空、遠山及湖水,還有青翠的林木及柔美的草原,置身其中,如臨仙境。新天鵝堡的外觀是一個迷人的童話王國,它也是迪士尼靈感的創作來源,迪士尼樂園的標記、睡美人的城堡,都是因它而產生的。

在新天鵝堡未完成前,路德維希二世就在四十歲的英年離奇死亡,他死後,未完成的工作就沒有繼續。現在城堡只開放部分給遊客,我們進入後,感覺裡面光線稍暗又有點舊,雖然以城堡的角度來看,它是豪華的,但不驚艷。而真正令人驚艷的是站在它外面的陽台上俯瞰,看到下面旖旎的湖光山色,雄偉的羣山包圍著湛藍的湖泊,燦爛的陽光照著遠方的房子及綠樹,大自然之美渾然天成。這也難怪新天鵝堡每年能夠吸引源源不絕的遊客,單單看到了這一景,我就覺得不虛此行!

造訪完新天鵝堡後,我們即上車回慕尼黑。在回程中,我再次欣賞了巴伐利亞怡人的田園風光。

慕尼黑(Munich)(二)

在慕尼黑的第三天,也就是我們整個行程的最後一天,明天早上我們將啓程回美國。當天早上我們隨團在慕尼黑做半日遊,下午我們自費參加了達豪(Dachau) 納粹集中營的歷史之旅。

在幕尼黑的市區遊中,我們的第一站是寧芬堡宮(Nymphenburg Palace)。它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夏宮,1675年完工 ,最初是採巴洛克風格,後來擴建時加入洛可可風格,整個宮殿是非常華麗的。宮中有一個「美人畫廊」,畫著36幅路德維希一世時代的美女。宮殿的外面有很大的花園、水池及水道,水池中有許多天鵝,一幅悠哉遊哉的景緻。由於我們的時間有限,參觀宮內後就離去,無法在外面多欣賞一下風景。

之後我們隨車在市區繞著,經過奧林匹克公園,1972年的奧運在此舉辦,當時發生了慕尼黑慘案,11 個以色列團員代表被巴勒斯坦人殺害。接著我們來到國王廣場(Koenigsplatz),廣場中有個希臘式的紀念門,及現為美術館及博物館的建築物。在二戰前,這裡曾是納粹黨集會的場所,1933年納粹黨曾在此焚書。1938年英、法、德、義在此簽訂了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割讓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Sudetenland)給納粹德國,由此助長了希特勒的勢力,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快速爆發。

最後我們在瑪利恩廣場(Marienplatz Square)結束了早上的行程。瑪利恩廣場內有歌德式的新市政廳、鐘樓、紀念圓柱、噴水池、雕像,廣場的附近有百貨公司及樹陰下的美食市集等,是人潮聚集的地方。午餐後,我們由此搭車去達豪(Dachau)集中營紀念地。

達豪集中營在慕尼黑的近郊,車程約半個小時。它是納粹的第一個集中營,建於1933年,以後的集中營很多是以它為樣本。起初它是關政治犯、共產黨員、同性戀者、耶和華見證人、 天主教徒、罪犯,1939 年以後關押吉普賽人、猶太人和波蘭人等,1945年4月29日集中營被美軍解放。根據該集中營的資料,在其使用期間內,它關押了206,206人,其中有41,500人死亡。

達豪集中營有100 個分營(sub camps),大部分都是勞改營(Force Labor Camp),也有納粹黨衞隊(The SS)的訓練中心。勞改營的人在做苦工時受到嚴苛的虐待,由於食物分配的嚴重不足,個個成為皮包骨,有幾萬人因疾病、饑餓、寒冷或體力不支而死亡,1944年的傷寒則造成約15,000人的死亡。它也是第一個人體實驗營,由許多毫無人性的醫生,在那裡做殘酷的人體實驗,後來這些醫生在紐倫堡大審中被審判。營中有一個可以容150 人的毒氣房,室內有假的淋浴,讓人誤以為是去洗澡,入室後毒氣啓開,所有的人都可以在20分鐘內致命,不過依據資料,此毒氣室並沒使用過(也有人對此存疑)。為了燒毀屍體,集中營裡設有焚化爐。在美軍解放的前夕,有上千具屍骨來不及焚燒,縱橫交錯的堆積在牆外、焚化爐前、停屍房及操埸內,真是慘不忍賭。

在紀念場所內,我們參觀了留下來的牢房、木板床、馬桶、焚化爐及室外埸地,藉由圖片、照片、文字等了解更多納粹的惡行。這是一段悲傷沈痛的歷史,德國及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應該容忍它再度發生,在集中營的外牆上就有用五國文字寫著「永遠不再」(NEVER AGAIN)。

達豪集中營參觀回來後,我們這十二天的德國之旅就畫下休止符。晚上在旅館附近的餐廳有個惜別晚餐,餐後全體團員們互道珍重再見,希望後會有期。

結語

在「德國遊記(上)」一文中,我寫著「1990 年東德、西德統一,柏林圍牆被拆除」,此説法有點過於含糊,實際上,柏林圍牆是在兩德統一前就開始拆除。1989 年11 月9日,東德政府開放柏林圍牆,結果東德人興奮的爬上圍牆,在上塗鴉並拆毀建材,但這不是官方的拆除。官方是在1990年6月開始拆除,東德、西德是在1990年10月3日正式統一,柏林圍牆的拆除工作一直到1991年11月才全部完成。

其次我要解釋一下本文中兩個地方的中文譯名,第一個是 Dresden,我原本想依照最接近的英文讀法,翻譯成「爵斯頓」,但到網路查看,它的統一譯名是「德勒斯頓」,如果我用「爵斯頓」可能會引起誤會,以為是另一城市,同樣道理用在 Dachau 上。在參觀 Dachau 集中營時,我特地請教德國導遊這個字的唸法,她發的音是「達考」,也就是 ch 發 k 的聲音,而不是 h 的聲音。不過網路上都翻譯成「達豪」,在此我就依從多數人的譯法。

現在談談我們這次旅行中吃的部分。什麼是德國最好吃的食物?德國幅員廣大,各地區有不同的美食,很難説何者最好。但是除了麵包、點心和厚厚醃燻的三文魚外,這次我們並沒有吃到很喜歡的德國食物。德國的香腸是有名的,但似乎不比在美國的香腸好吃。豬肘(非豬腳)我只有在慕尼黑才有看到,並不普遍,我們沒有機會品嚐。另外漢堡市是不產漢堡三明治(Hamburger) 的,那是德裔在美國發明的。不過,我們在德國倒是有吃到回味無窮的外國食物。

我們在漢堡購物中心有吃到很棒的越南湯麵,這是旅途上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它比我們在美國吃的道地很多。在柏林我們也特別去越南餐館吃,只是味道比在漢堡的略遜一籌。另外讓我們十分懷念的是 Doner(或 döner),這是一種把旋轉的烤羊肉、牛肉或鷄肉削下來,加上沙拉及配料夾在薄餅裡面的土耳其食物。我們在柏林吃的那一家的餅皮很酥,非常好吃。德國是歡迎外國移民的國家,二戰後的德國人工短缺,而重建工作需要很多勞工,於是有大批外國人應約而來,其中土耳其人佔大多數,之後他們就留在德國。一些土耳其移民在德國專門賣 Doner,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他們將其原有的 Doner 稍做改變,結果深受大眾的喜愛。由於物美價廉,很快它就在德國盛行,我個人認為這是比德國香腸值得推薦的美食。

這次的德國之旅十分圓滿,行程安排雖然緊湊,但仍頗理想,我們和導遊及其他團員都相處的很融洽。團員們都是有點年紀的,有些也和我們一樣是退休族,大家來自美國各州,其中有七人來自加州,還有一對夫婦也來自聖地牙哥。説起來能夠一同旅遊就是有緣的人,而同行的幾乎每個人很健談,因此増加了不少樂趣。一年後的現在,回想起來這趟旅行,旅途的勞累都已經淡化,留下來的盡是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