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意念」(六)
翰聲
人類有些什麼「意念」?
人類從「心」或八個識所衍生出來的心理活動或意念有六大類,這六大類分析解釋如下:
第一大類稱為 「遍行 」。「遍」是周遍,「行」是行巡;就是周遍行巡的意思。表示這五種意念由「心」所生,不論何時、何地、遍及善、惡或非善非惡都可同時產生現行。「遍行
」有五項,分別是: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 五、思。
一、 作意:「興起念頭」, 這是極其敏感的心理作用。人的感官對前面所言
的五塵,如眼對形象必得「興起念頭」確認才能知它。這實際上有兩層的作用,先是未起念,接著起念後趣向所緣對象。
二、 觸: 觸是在前面所言的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一,這是指身體
所接觸外界的東西,如堅、濕、煖、動、澀、滑、輕、重等客體。但是在此,觸有另外有一個解釋,它是指感官對著外境接觸所發生的一種心理反應。也就是六根、六識及六塵接觸和合就產生六觸,如眼根、眼識和色合就產生六觸,以下類推如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但假如六根沒有和外界接觸,就不會產生任何的心理活動。所以要控制自己的行為思想,最牢靠的方法就是避免根、塵、識三者的和合。
三、 受: 就是 「領納感受 」。這與前項所說的「觸」心所,有前後發生的
關係。「受」等於心理學上所說的「情緒」。人的情緒千變萬化,完全是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順我意則樂喜,逆我意則苦則憂,無順無逆則不喜不苦、不喜不憂。所以「受」是發起愛諍根本。「受」能起「愛」,而貪
愛則為造成煩惱的主因。
四、 想:想這個字,上半部是「相」,下半部是「心」,就是境相在心留下印 象,這印象就會常常浮在心頭,引起思維,這就是「想」。「想」的特性 是「取像」,也就是分別客觀境界的差別相。可是由於人類在認識上的偏差,以及想像上的誤謬,所以思想、見解往往都顛倒不正確的,所謂「見仁見智」。每個人的見解都是固執己見,很少人願捨己見而從他見,
因此各種思想之間常常會發生衝突、鬥爭。
五、 思:就是思慮。我們常把「思想」二字連在一起,以為思即思想,其實細看有差別的,思是思,想是想,需要分清楚!我們的各種心理與行為的原動力是受「思」所支配。細分「思」有三個層次:
1. 審慮思—在內心籌畫、度量此事應不應該做。
2. 決定思—審慮之後,決定此事應該做。
3. 動發思—既然心意已決,遂發動身體或口去行動。
可見「思」是我們身體行動、思維、口說的總指揮。
第二大類稱為「別境」。「別境」的別是特別、差別。境是指境界或事務。別境就是特別的心理境界。「別境」也有五項,分別是: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慧。這五種不能同時升起。可以啟動其中一項、啟動二項、啟動三項、啟動四項、或五者都啟動。分別說明如下:
一、 欲:就是「希望」。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所好樂的境界,希望擁有獲得,稱為「欲」。「欲」的念頭有好有壞,一般人所樂的境是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對之生起欲望,引來煩惱就不是善欲。倘若所樂境是節制,修定,求慧,對之生起欲望,是為「善欲」
二、 勝解:就是「殊勝的見解」。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決定境」譬如某一種學術主張或某一個宗教的信仰,對它十分肯定、認同而完全服膺那些見解,此就是對它有殊勝之見解,稱之為「勝解」。「勝解」也有好有壞。
三、 念:就是憶念。對於過去曾經學習的或經歷的境界,心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又記憶不忘的心理作用。「念」也有好有壞。譬如所習的境界是正法,對它明記不忘,是為正念。反之,若所習的境界是邪惡的,對它明記不忘,就為邪念。
四、 定:又名三昧、或三摩地。也就是對於所觀的境界,使心專注不散。這
又分兩個層次:一是所觀的是什麼對象,二是對境要全神貫注,專心一致,若無法專注就沒有「定」可言。
五、 慧:「慧」就是一種能分別事理,決斷疑念之作用。是說人們對於各種事物得失的境界,有簡別力和決擇力,稱之為「慧」。「慧」是屬於非善非惡的。「慧」假如和「善」的心理作用(就是下所列第三大類的「善」)相應,就是「善慧」;假如和「煩惱」和「隨煩惱」(就是下所列第四、五大類)相應,就是「惡慧」。
第三大類為「善」。「善」就是會讓我們對於現在及未來,對自己及他人免於煩惱及痛苦具正能量的意念。它是不限於時間和空間的。善念有十一項,分別是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分別說明如下:
一、 信:「信」就是信心、信仰之心,也就是內心對某一對象沒有絲毫的疑惑,有殊勝的了解,因而生起一種崇敬、仰慕、好樂、渴求之心,而,稱為「信」。樂求善法是鼓舞人們努力向上的原動力
二、 精進:「精」就是精純,「進」就是勇往直前,不管順境、逆境,始終不
改變初心,永不退轉,稱為「進」。「精進」就是一種向上、向善、向光明努力不懈的進取心,對惡行快刀斬亂麻得決斷心。
三、 慚:「慚」就是一種羞恥心,一種反省、自覺的能力,對自己或自己所
屬的團體有很多不善的地方,產生羞恥心稱為「慚」。
四、 愧:「愧」也是一種羞恥心,與前一個「慚」不同的是這種羞恥心是來
自對於外來輿論的考慮。「慚愧」二字常合用,詳細分析,此二字略有差別,即慚是「慚自」,愧是「愧他」。一個人若有「慚愧」,則能培養出完滿的人格,人人具此慚愧心,則家庭幸福,社會祥和。反之,假如世人都沒有慚愧心,寡廉鮮恥,一個不安和的社會是不可避免的。
五、 無貪:「無貪」就是對於財、色、名、食、睡及外在的事物,起厭離心,而不去貪戀執著,這在善法中,是極為重要的一條,在所謂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無貪」是排在首位。「善根」的根是能生的意思,是根本的意思。以「無貪」等三善根能出生無量善法,無量善法都以此為根本,因此能得增長,所以稱為「善根」。而「無貪」的功用在於「能作眾善」,所謂「無貪」能生一切善,是一切善之根本。
六、 無嗔:「無瞋」就是遇到不如意的刺激或環境,心理能忍辱,不發脾氣,保持心平氣和,就叫「無瞋」。「無瞋」也是三善根之一,因由無瞋可以出生無量善法。「無瞋」不只是消極地忍受逆境而已,更能在忍受逆境時積極地為善。
七、 無癡:「無癡」就是一種智慧,對於一切事理的真假是非能夠明瞭透澈,
就叫無癡!人生在世主要在能破迷啟悟,轉識成智,求作一個有智慧的人,絕不感情衝動,辦糊塗事,所以「無癡」也是三善根之一。
八、 輕安:所謂「輕安」,輕是輕快,安是安樂,身心輕快安樂,就是輕安。也就是遠離貪婪等染污的念頭及一切煩惱之壓迫,身心調和舒暢。因為心中沒有煩惱擾亂,覺得廣大寬平,而身體常感舒泰。
九、 不放逸:「不放逸」從消極來說是不放縱身心,隨時隨地檢點身心,決不讓自己向損人不利己的方面發展;而更積極地努力從事自利利人的行為。「不放逸」與「精進」關係密切皆以努力善行為目標。
十、 行捨:「捨」即放下、離相、不執著,「行捨」對自勵者而言,是極其重
要的。必得隨行隨捨,才能到達目的地。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即是「行捨」之精義。目標在於「能使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
十一、不害:「不害」所謂對於各種生命,不去侵損逼惱,也就是不作任何會損害他人的生命、名譽、財產乃至不妨害公共秩序、不侵犯他人自由等都是。「不害」是形成一個祥和社會的重要元素。(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