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13 年 10 月 | |
談天文鐘 話說千年前,中國北宋皇帝下詔,要刑部尚書蘇頌不計代價,設計建造一件能預測星象,占卜吉兇的儀器。八年後在元祐四年(西元1089年),蘇頌初步製成一座四十英尺高的水運儀象台,用穩定的水流提供動力,推動齒輪,它不但能複製太陽,月亮,及一些特定星座的軌跡,進而顯示出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及每年的冬夏至和春秋分,同時更可以將每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兩個小時,這項發明,可以說是人類計時器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後來也被西方尊為天文鐘 (Astronomical Clock) 的先行者。 水運儀象台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據流體力學所說的:當水在固定的壓力下通過一個管道的水量是和時間成正比。於是根據水流過的量,就可以換算出經過的時間。這項原理和砂鐘相似,只是一個是以砂為流體,一個以水為流體。當然要維持固定的水壓,必須要有很穩定的水源,否則時間量測的精確度不易提升。水運儀象台和日晷(Sun Dial)比起來精確度相似,只是不限制在白天及晴天使用,可說是全天候適用在當時可算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可惜後來元朝忽必略,攻佔北宋京城,將它搬回蒙古後,就不知去向。直到西元1172年,原始的資料及圖片才被發現,然而再度因不當保存,後來又下落不明,這些資料一直到十九世紀時,再次出土,被人視為珍寶,並複製多件。目前有兩座分別珍藏在芝加哥 (The National Time Museum of Chicago)及倫敦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London) 的博務館內。 古埃及人早在西元前一千四百年,就按日照,把一天分成白晝和黑暗兩個時段。每個時段再區分成12格,這就是現代的上下午及每個小時的來源。然而由於四季的變遷,白天時間的長度並不一致。夏天時,白天較長,晚上較短,冬天則反之。這種方式可稱之為以日照為基準的日時式(Solar Time)。在此之後,人類從農業社會時代開始的郡居生活形態,進入比較現代化的方式。人們日常生活作息,必須要用均勻的時間測量單位來表示 於是鐘時式(ClockTime)的觀念形成。鐘時式是以小時為基本時間單位,並以正午(Noon)為上下午的區隔點。之後要到十六世紀加俐略發明鐘擺之後才將小時更細分為分和秒。 在西方留傳至今最早的天文鐘,可追溯到西元1410年(比中國約晚了四百年),在捷克的首都布拉格所完成的機械鐘。它有四個主要的移動圓盤, 分別代表: 太陽一年365次的日出日落,月亮一個月29.5天的望朔盈虧,黃道環,以及代表宇宙銀河的旋轉外環。這個鐘的兩側有四具會動的塑雕像,分別代表 1. 虛榮或懼怕, 2. 吝嗇貪財, 3. 時間停止或死亡, 4. 快樂或欲望。 布拉格天文鐘所有的功能中,在當時月相 (Moon Phase) 是一項重要的資訊。君不知六百年前愛迪生還沒有發明電燈,福特也沒有生產汽車,夜間騎馬趕路必須靠月光照明。因此月相成為夜行者出發前,重要的參考資料。 在2010年十月9日捷克政府大肆慶祝這個鐘的六百歲生日,其中最有名的活動就是以這個鐘做背景的燈光秀,極為壯觀,它呈現過去數百年來這個鐘經歷的滄桑歲月,及它內部機械構造維修與改進,雖無緣親眼目睹,但是仍可在網上略觀一二。 今年四月,有十二位聖地牙哥的台灣同鄉,在王英的帶領下到東歐訪問。 曾到這個鐘所在地的廣場參觀,並欣賞這個鐘每小時所顯示的報時活動。 由骷顱右手持續搖動的鈴聲開始,然後鐘上方兩側的窗口開啟,一邊各有六位耶穌的門徒,從左向右走過,之後在一陣雞鳴聲中,窗門關起,骷顱把沙漏放下後,開始每小時的報時。 關於布拉格天文鐘,還有一個很傳奇的故事。據說這鐘完工之後,布拉格的議員們,為了防止鐘匠,幫助其他城市,再造一座更先進的天文鐘,於是派人把鐘匠弄瞎,然而鐘匠也不甘示弱,把這個鐘做了一些手腳,造成這個鐘有數百年不能正常運轉。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