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11 年 10 月

台灣當代的藝術與社會
史書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如果有人問:台灣是甚麼?而不是,台灣在哪裡或類似比較實際或較為準確的問題,我們怎麼回答呢?

台灣是不是深圳錦繡中華娛樂園裡的一個荒島?早期國民黨政策下,反攻復國的基地,台灣人悲情的所寄, 原住民永無超越殖民經驗的可悲之地,美國反共時期的夥伴,與中國交涉的棋子,亞洲四小龍之一,中國想要保有國土完整的一塊,或世界格局下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台灣對我們個人,似乎又與這些含有不同程度的意識形態的敘述,又有所不同。我們個人,可能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從荷蘭時代左右開始,就不斷有外來人到原住民居住的台灣,有西班牙人,法國人,華人(包括所謂的台灣人,客家人,外省人等),英國人,日本人等,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東南亞人以及其他的新住民,移居台灣。台灣的種族問題的複雜,沒有辦法被不同當政者的意識形態所掩蓋。它的混雜性,是歷史的事實。如台灣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有原住民血統,也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海洋台灣的研究,台灣事實上是大航海時期的一個世界貿易重要的一環,在荷蘭殖民時期,就已經有商船穿梭與中國,日本,泰國和其他東南亞諸國之間,將中國的絲綢,日本的銀子和銅,泰國的金子,拿去交換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大米。清廷數度想把台灣賣給荷蘭和英國,美國本來也想購買台灣,而清廷最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十九世紀,台灣與中國的貿易包括每年超過1000隻大船的來往,這些大船是在英國,普魯士,法國,丹麥,葡萄牙,或遠到秘魯等國製造的。美國,英國,商人往返於淡水,基隆,高雄,和台灣府等港口。販賣鴉片,茶葉,與樟腦,是美國與歐洲的早版中國貿易的主要一環。日本殖民時期,日本的商船從台灣帶走樟腦,鹽,茶,煤,木材,糖,大米等,開發了數個通往日本,中國,及東南亞的海洋航道,經由日本,台灣的貿易直接連接了日本與歐洲與美國的貿易往來。

寶島是葡萄牙人的稱呼;台灣是荷蘭人的稱呼,是荷蘭人在台灣的首都的名字,Tayouan (meaning “Terraced Bay”)

從台灣的海洋史看台灣,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其實是世界文化匯流之處,以前如此,現在更是如此。這本來也是島嶼文化的特色,也是它不可承受的宿命。

因此,當我們談台灣的文學,或是藝術,我們必須從世界的眼光來看。不能以狹隘的族群觀或語言的觀念,因為台灣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的國家。

如果我們分析當代的台灣藝術,我們可以發現:從在中國出生的老一輩水墨畫家何懷碩對中國的懷鄉,到台灣出生的年輕藝術家吳天章對台灣殖民時期藝術的傳承,對八十年代台灣新電影的反思,對台灣鄉土文化的肯定,歷史走了一大步。我最喜歡的台灣當代裝置藝術家 吳瑪俐,不僅創作較為深奧的作品,也參與社區,帶著已婚媽媽們尋找自己,帶著世界各地的漁夫們瞭解下海的意義,批判台灣的政治,世界性的政治意識形態,她的想像力完全沒有國際的疆界。她敢以世界公民自居, 解構經典,把所謂人類的文化寶藏,削成紙片,使之重新組合成新的藝術品。她的作品表達了某種文化的自信,普遍主義的傾向,是一個台灣這樣小國立足,卻可以大膽擁有世界視野的例子。

這應該就是海洋台灣的特色。台灣藝術家可以勇敢的趨向普遍性與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