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10 年 10 月

『少年的開講』生活座談會
劉武鴻 報導

為了聽聽第二代台美人的心聲,並鼓勵他們多參與台灣中心的活動,我們特別邀請了幾位「少年家」,在九月份的生活座談會上,跟大家談談在美國長大至今的一些經歷和感受(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Taiwanese American)。

主持這次座談會的是 Kevin Jung ,採用討論的方式,參加討論的有 Jasmine Hu , Christina Wang ,George Chen (陳坤木余洵洵夫婦的公子),和 Mike Chiu (邱文雄曾惠貞夫婦的公子)。三位先生兩位小姐,爸媽都是台灣來的,兩個在美國出生,三個是小時候移民到美國的,其中一位十三歲才來美國。目前三個在工作,兩位還在研究所唸書。他們各個背景稍有不同,應該會讓我們有一個客觀的了解。

座談會的前半段,主持人請四位參講人對事先擬好的問題,發表個人的觀點,接著才讓大家發問,共同討論。跟少年人「開講」,主要還是用英語,比較達意。但主持人開頭第一句話就用台語問大家「吃飽沒」,固有的標準台式問候語,到底怎麼學會的,實在讓人驚訝。以下是幾個主要的話題以及幾位講員的看法。

【長大的過程中,父母希望你成為台灣人,或者鼓勵你做個美國人?】父母並沒有刻意要子女做個台灣人或美國人,但在教導的時候,都是以台灣人的傳統價值為出發點。最明顯的是,教育第一,其他都是次要的,家事不必做,都有爸媽代勞。有機會就多學幾樣技能,不必急著找事賺錢。

【平時參與台美人的活動嗎?】小時候頂多是跟著爸媽參加台灣人的聚會,上大學以後漸漸有機會結交跟自己背景相似的朋友。至於台美人社團的活動,除非有地方像聖地牙哥的台灣中心或休斯頓的台灣人活動中心,平常難得有機會參與。暑假期間美國或台灣各地舉辦的夏令會,尤其是有機會回台灣時,對認識台灣很有幫助。大學裡邊,台灣人社團、中國人社團、亞裔人社團都曾參加,很少去注意它們的差異。但若在像紐約的大城市,就容易找到以台美人為中心的社團。

【你認識的人裡邊,亞裔朋友多或者洋人朋友多?】上大學之前和大學畢業後做事的時候,主要看住在什麼地方,在中西部的小城市,只有白人朋友,在加州或紐約,大多與亞裔朋友一起,大學時的朋友比較廣泛。

【生長在美國,感受到什麼文化差異的問題?】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比較困難,尤其是住在亞洲人少的地方,總感到自己跟人家不同,格格不入,有時還會被開玩笑。像加州這種亞洲人多的地方,住起來舒服多了。

【平常關心政治嗎?】女的對政治沒興趣,男的因人而異,一位說有,一位說高中以後才有一點。也因地而異,例如在紐約,比較有機會聽到台灣或中國的政情。不過,對在美國長大的第二代台灣人而言,屬不屬於台裔美人的觀念將漸漸淡化,會由較廣泛的「亞裔美國人」所取代。

【在學業和事業方面,是不是很受父母的影響?】不一定,一位男士說父母讓他自由發展,一位小姐說大小事情都向爸媽請教。但在事業方面,父母親的豐富經歷,會好好參考。

【身為一個台裔美國人,有什麼特別的感受?】父母來自台灣,以台灣文化中的一些優良傳統,在新世界裡排除萬難,讓下一代有一個良好的開始,是最令人感激的地方。父母親的呵護,不愁吃穿,不愁教育費用,也許讓人慢一步成熟,但並沒有被寵壞,卻換來了將來在美國社會上生存競爭的優勢。

【將來父母老了,會照顧他們嗎?】不少在座的同鄉,在美國辛苦打拼之餘,還要為了上一代和下一代,同時付出很多,所以對這個問題特別有興趣,意見也比較多。幸好年輕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The Taiwanese values will be there ,請長輩們放心。從小在父母身上看到的孝順實例,自己以後也會照著去做。一位參講的小姐,談到過去看到媽媽跟舅舅照顧祖母的情景,再想到不知以後是否也能同樣地照顧媽媽,忍不住掉淚,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固有的傳統美德,對責任感較重的人,在不同的社會環境裡,會不會也是一股無形的壓力呢?

談得正起勁的時候,時間到了,大家只好去拿點心再繼續談。點心是陳榮昌先生的招牌炒米粉,有四大盤,吃得很過癮,在此替大家向他道謝。贊助這次座談會的是蕭奕義吳嘉子夫婦,謝謝他們對座談會的支持。還要謝謝鄭玉雀女士,會後清理廚房,幫了很大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