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04 年 10 月

蔣介石掃他媽的墓
曹長青

當我終於站在日月潭的水邊,用台灣人的表達方式「親水」的時候,早在中國時從地理書上知道的「日月潭」這三個字,才第一次變成了真正的水,真的潭,在眼前日月般地熠熠生輝。

中國人之所以都知道日月潭,是因為中國政府把它列入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沒有管轄、統治過台灣一天,但迄今北京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冊,仍冠冕堂皇、一板正經地把台灣列入它的一個省,並介紹其地理風情。對於不瞭解台海兩岸真實的外國青年人來說,好像台灣和江蘇、吉林等省份一樣,是北京控制的領地。

當天有點小雨,輕紗般的霧氣迷繞的日月潭,在周圍那些朦朧的山峰環繞下,顯得更加美麗、迷人,如同被定格在一幅巨大的風景明信片之中。朦朧中,湖旁山上一座高聳的尖塔仍依稀可見,當地的朋友說,那是「慈恩塔」,是蔣介石專門為安放他母親的骨灰而建造的,它是整個日月潭週邊山上最高的人工建築物,所以他的母親可以俯視美麗的山水。據說,除了這個塔,日月潭週邊還有蔣介石專用的碼頭,專用的教堂,專用的渡輪,當然還有專用的水手等等,整個日月潭,幾乎成了蔣家的私家花園、屬地。

日月潭邊的蔣介石專用教堂,是個看來極為堅固的建築,有三、四層樓高,上面是蔣題的「耶穌堂」三個大字。但大門緊鎖,迄今仍不對外開放。教堂庭院的說明牌標示,它的堅固程度,可以承受一零五大炮和地震。雖然距離這裡不遠就是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的震中,周圍的樓房等都有倒塌,但這所教堂卻絲毫未損。朋友們說,這不是蔣介石愛教堂,而是他愛自己的命,要確保在教堂時的安全,才修了這種千秋萬代似乎都不會塌的建築。

在日月潭邊遊覽時,時而可看到這類蔣家「遺風」﹕這裡是原蔣經國主辦的青年團屬地,那裡曾是蔣介石的什麼別墅。美麗的日月潭,在中國,被強行劃入共產黨的版圖;在台灣,則被劃為蔣家的私人領地。

觀賞美麗的日月潭,心情卻不能輕鬆。當地朋友講的那些蔣介石時代的「故事」,就像那個「慈恩塔」壓在心頭般沉重。它使我想起當年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統治時的故事。有一次蔣介石回家鄉為其母掃墓,當地報紙編輯為表示對蔣介石專制的不滿,把消息標題起為「蔣介石回鄉掃他媽的墓」。雖然報紙當時遭到警告訓斥,但畢竟那個時代還算「寬鬆」,沒有抓人。但蔣介石到了台灣之後,則正式當起了「土皇帝」,雷震提出把國號改為「中華台灣國」,並要組織反對黨,就被關了整整十年。有次在去台北陽明山的路上,一位朋友介紹說,當年蔣介石常住在這裡;有次他的專車下山,看到一個人突然從路邊站起來,立刻就被衛兵一槍打死。事後才知道,那是當地一個農民正在方便,看到蔣的車隊,嚇得趕緊提褲子準備躲開,沒想到竟為此送了性命。

台大醫院一位牙醫告訴我,她的父親四十年代是台大眼科醫生,一九四六年蔣介石的人馬來了之後,有天一位盛氣凌人的女患者硬是不排隊,護士去制止,竟被她打了一個耳光,說「叫你們的醫師來」。她的父親和另一位眼科醫生出來,這位女患者說自己是某某將軍的太太,要求優先就診,但兩位經過日據法治時代熏陶出的醫生,堅持按規矩行事,也是不同意她「插隊」。結果第二天,兩位醫生就被警備司令部的人帶走,關了兩個星期,經台大醫院院長幾次要人,才被放出來。但第二年發生「二二八」,那位曾拒絕將軍太太的醫生,被關進「綠島」長達十年。而這位牙醫的父親,直到幾年前去世時,才敢把當年這種遭遇告訴子女。

蔣時代雖然已成為過去,但在今天的台灣,仍有無數場所提醒著人們那個曾不可一世的蔣家王朝。雖然台北總統府前的「介壽路」(當年為給蔣介石祝壽而命名)已改名,但那些出出進進總統府的憲兵,胸口仍戴著「介壽館」的徽章。而按宋美齡的旨意蓋的圓山大飯店山下的那條路,名字則是「仰德路」,因為蔣介石夫婦經常在圓山飯店,下面的平民百姓就得「仰望德政」。

至於蔣介石在台灣的行館,據研究者考察,多達四十處。台灣才三萬多平方公里,總共也就有幾十個縣市吧,這不等於蔣介石在所有的地方都設了「行宮」了嗎,連對岸的毛澤東、鄧小平們也沒敢做到如此地步。

上次到台灣,在高雄濱臨大海的中山大學旁邊,就看到蔣介石的一處行館,裡面還停放著當時他乘坐的汽車。每看到這些,就不免感嘆﹕一個外來政權的獨裁者,竟然如此大膽地奢侈和鎮壓當地人們,他們怎麼就不擔心有一天會遭到掘祖墳的清算?什麼時候台灣才能把這些「行宮」拆除,讓它像日月潭那樣,真正屬於人民?

站在日月潭邊,望著那平靜如月的湖水,望著那起伏跌蕩的山巒,答案從心底生起﹕正像太陽、月亮是誰也無法壟斷、霸佔的一樣,台灣,也不是蔣介石所代表的任何舊時代、舊思維,任何外來政權永遠可以霸佔的;當台灣在人民心裡真正站起來的時候,它一定會百分之百地回到台灣人民手中!

二零零四年九月七日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