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25 年 1 月

夕陽的王國--摩洛哥的山水與大漠風光 (Kingdom of Sunset)
施賴美惠

“The Moors are coming! 摩爾人來了,快逃命啊!” 在公元八世紀的Iberian 半島, 這是警訊的喪鐘,由北非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來攻佔半島上西,葡二國的摩爾人,在該半島的二個國家分別佔領了781年(西班牙711AD-1492AD),及 443 年(葡萄牙),這些征服者留下令人震攝的文化、藝術、水利、建築,被統稱為 Moorish Marvel。

1998 年我們到西班牙Granada 的Palace of Alhambra (洛杉璣的Alhambra 城市以此命名,見後記)及Cordova Mosque,見識到摩爾獨特的藝術與建築,幾年後再到葡萄牙Sintra 高山頂上的“Castle of The Moors” ,驚佩更有加,遂決定有生之年,去一趟摩洛哥,當時,以為摩爾人就是摩洛哥人,這趟摩洛哥之行,印證我竟然錯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摩爾人是摩洛哥和東鄰阿爾及利亞二個國家內的一支民族Marritania。Moor 這個字在阿拉伯文內是“New Africa” 之意。他們是一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不是一個國家。

摩洛哥的阿拉伯名字Al-Maghrib 譯成英文,是Land of Sunset 或Kingdom of Sunset 之意,這是一個多緣地貌及多元文化的國家,歷史告訴我們,凡臨海的國家,文化必定先進,摩洛哥,北臨地中海,西迎大西洋,東有一直不和的阿爾及利亞,南部是至今政治上仍爭執不休的撒哈拉沙漠(不屬於摩洛哥的West Sahara Sovereighty佔有三分之二沙漠面積),北非最高山脈系統Atlas Mountain (13,671 英呎)橫過半腰,綿延1000 公里長,擋住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Sedimentary Rock 成份的Atlas 山脈形成奇岩怪石,我們在二個不連續的日子橫過不同的Atlas 山區,最奇特的是二個山谷間的低地(說是低地,也仍在高山上),種有一望無際的棕櫚樹,形成高山谷地的一大片綠洲,這些棕櫚樹的果實就是Dates,這裡的Dates 品種是最高級的Madjool Dates,南加州也有,當我告訴導遊我們南加州也有時,他說南加的是摩洛哥移植去的,我不想求証或追辯,估妄信之,畢竟我是在他的地盤上。

摩洛哥有不同文化成份,這個國家,有

1: 自公元“前”五千年到迄今仍存在的Berber 土著,類似我們台灣的高山族,佔總人口百分之五十, Berber 是希臘文,意指一切“非希臘人”之意,他們有自己的文字,三十三個字母寫法像英文,由左到右。我們的全陪就是Berber 人。我們參觀過Berber 人游牧民族式Nomad簡陋的帳篷,覺得他們生活實在是困苦,藉著照相,給一點生活上的支援。美元與摩洛哥的Dirham 比例是1比9.6,非常好用,但是願接受的商家不多,幸好臨離美,等了三週才換到Dirham (摩洛哥錢幣不易買到,全世界只有他們一國使用,又稱MAD), 沒有用完的,不必帶回美國、充當旅行社建議給導遊,司機及小工的小費的一部分,美元,dirham 混著給,回到家,一身輕,也一身空。

2: 有七世紀時抵達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抵達後,使用武力,Berber 人逃上Atlas 山區現址,阿拉伯文有28 個字母,寫法由右到左,像中文。所以建築物招牌,都是二種語言上下並排,有時加上拉丁及希伯來文共四排。

3: 有非洲文化。

4: 有來自歐洲,分別佔領為殖民地(Colony如法國佔阿爾及利亞 130 年)或保護地 (Protectorate 如法國佔摩洛哥44年)及法國與西班牙瓜分摩洛哥留下的文化遺風 (二國在1904 有密約瓜分,在1912 簽了Treaty of Fez ,正式瓜分摩洛哥)。

5: 有根深蒂固的猶太文化,因為摩洛哥國王胡苼二世在1967 年阿拉伯諸國和以色列的“六日戰爭” 是站在猶太這邊,打阿拉伯人的小報告給以色列的,摩洛哥親猶太,有長遠的歷史背景。

旅行團安排了參觀猶太墓園及阿拉伯皇家墓園以及三名國王金碧輝煌的墓室(Mausoleum)我都沒有太大的興趣。人死了就是一杯黃土,天子與庶民等重,不過倒是學了伊斯蘭教,死後必須“馬上” 完身入土的風俗。也就是說他們沒有“頭七到七七” 的追悼期間,也沒有火葬習俗。摩洛哥還有一項世界唯一的特產(這一點,希臘人大概不同意),就是只有產在當地的Argon 樹,榨取的Argon Oil 養顏護髪,是愛美女士的福音。我開玩笑詢問產品介紹人員,有沒有辦法把白髮變成黑髪,因為我是一個完全拒絕使用染髪劑的人,一個奇怪現象是所有員工都是女性,用意是鼓勵依傳統,不能拋頭露面的女人打進社會,在經濟上能自主。

歷史上,法國佔領摩洛哥共44 年 (1912-1956),法國對摩洛哥的佔領並非殖民地式(Colony) 的統治,而是Protectrate,二者的不同在於後者所有立法都必須摩洛哥國王簽名,而非Colony 式的絕對統治權,法國對摩洛哥的建設及正面影響非常深遠,雖然摩洛哥在1956 年爭取到獨立,大致來說,這個國家對法國人是感激的,我連帶受惠,每日一路上餐廳吃的都是摩洛哥人烘烤出的精緻的法式甜點!

我喜歡看電影,年輕時看了James Stewart 及Doris Day 演的“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及 Humphrey Bogard 及Ingrid Berman 演的“北非諜影Casablanca”,二個片子都分別以摩洛哥Marrakech 的市集(Jemaa el-Fnaa Square) 及Casablanca 市Rick’s Cafe 為故事背景,我到了摩洛哥這二個城市,特意到了這些地方,留下我的脚印,我在“卡薩布蘭加” 法國區(Casablanca Anfa District),見過了Anfa Hotel,這個場所是1943 年,羅斯福、邱吉爾及戴高樂舉行Casablanca Conference 會議場所,這個會議,史達林缺席,主要決議是“決定盟軍西西里島登陸”,這個軍事行動、我在拙文” 來去西西里” 一文中描述得非常詳盡,老址的Anfa Hotel 如今已是摩天大樓,曾有張老照片展示原始旅舘前,停了巴頓將軍的吉普車(見附圖),如今已人事全非(巴頓將軍和洛杉磯Alhambra 這城市有極深淵源,見後記),重踏歷史,百感交集,斯人已遠去,獨留史跡,令人空憑弔!

依我個人的意見,摩洛哥最獨特的在於它不同於西方的藝術及建築,它們的建築原料有四種:wood、plaster、mosaic 及marble 混合併用,藝術上,他們使用三種型式,幾何圖形geometry, 花型floral, 及calligraphy cursive(類似圖形阿拉伯文的草書),這些藝術與建築的代表,可以從在文化城Fez 的老城(Medina)內,世界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第一座伊斯蘭大學的 Al- Qarawiyyin University (建於公元859 年)及Madrassa School(1323-1325. AD) 上的雕樑庭柱,精刻巧砌看出,葡萄牙傳自摩洛哥的蔚藍鮮艷“牆磚”被稱爲爲“Azulejos”的Mosaic,在此地也到處可見,Fez 是摩洛哥的文化中心,它的老城(Medina)內有幾個自九世紀以來就運作的皮革染坊(tannery),工人在數百桶的染料中用沒有防護的手腳在桶內搓揉,遊客可以當埸訂購皮貨,若需修改,保證送到旅館(一件女皮衣約$250 美元),Fez 附近,有一座化石fossil 礦,我們參觀了一個開採工廠,運作,開採出的奇岩異石展示間(多數是內含有生物)及販賣室,這些化石,都是億萬年前地質及生態,氣候變遷下的產物,非常難能可貴,我知道我的孫輩會喜歡,給每人各買了一件“伴手禮兼聖誕禮物”,回到旅館,發現房內洗臉面盆竟也是內含動物的化石礦做的,非常奇特,旅館房內一切阿拉伯風格,四十年旅遊,這是第一次,覺得很不虛此行。

撒哈拉沙漠面積幾乎有整個美國包括阿拉斯加及夏威夷總面績的大小,但是眞正的沙丘sand dune (也稱ERG)只有25%,其餘都是石頭地(rocky plateau),乾躁谷地(稱wadis),小碎石平原(稱 REG),及罕見的綠洲(oases),這裡的駱駝,和中東,埃及沙漠上的一樣,都是單峯的(Dromedary), 要乘坐比較不會跌下來的雙峯駱駝(Bactrian),只有在中國及中亞。

在這個伊斯蘭教的國度,每日有五次吟唱的” call for prayer” 的廣播,半小時長的吟唱,由頌禮塔 Minaret 播放出來,提醒民眾放下一切來祈禱,這五次是日出前,中午,下午,日落,及晚間,伊斯蘭教認為阿拉是唯一的眞神,所以他們沒有宗教容忍,這大概也是阿拉伯世界一直不相安的原因,這個事實,顯現在摩洛哥的很多城市,都建有護城牆(英文Citadel,在摩洛哥稱Kasbah),甚至牆內有牆,多數大戶人家的民宅聚集成村以牆圍起來(稱Ksar),自成一小國,Moulay Ismail 蘇丹(Sultan,國王之意,Moulay 默罕默德後裔之意)任內(1672-1727 AD),在他首都Meknes 共建了400公里長的牆,此公擁有妻妾500名,血緣兒子525名,血緣女兒343名,堪稱世界第一的多產國王(prodigious)。

歷史上,摩洛哥是奧圖曼帝國在北非“唯一”沒能征服的國家, 這個事實,顯示了它自衛的能力,最近的二次“阿拉伯之春民運Arab Spring 2010-2012 及2018” ,屬於民主憲政的摩洛哥王權(Constitutional Monarchy)並沒有受大波及,有趣的是,到了多個城市的主街,都以近代明君 “默罕默德五世” 做街名。

我此行大收穫之一就是親自踏上了羅馬帝國版圖最南端的Volubilis(最北端是蘇格蘭的Hadrian’ Wall,曾在拙文 “龐貝,埋在地下二千年的古城” 詳述),這裡是整個羅馬帝國治理北非的行政中心,昔日輝煌,經歷千年時空的侵蝕,已成古廢墟,我走盡天涯路,來到世界的這個角落見証歷史,彷彿覺得,自己也變成歷史的一部分了。

十五天摩洛哥行旅,在歷經回程二十九小時搭機,轉機,候機的奔波中,劃下了一個句點,通常,由歐洲大陸飛回美國的航班都在歐洲大陸早晨起飛,以便於抵達美國境內可以轉機到不同城市,這意謂由歐洲大陸之外飛進歐洲大陸搭機的旅客必須半夜離開旅館,提著旅館提供的簡便“早餐盒”,睡眼惺忪的搭旅行團提供的巴士到機場飛歐洲大陸,這是相當辛苦的,陸地行比搭遊輪辛苦,朝七晚九,馬不停蹄,不停換旅館,但是看到的,學到的,比遊輪每天停一個港,無法深入陸地的遊覧方式可以看得更多,也比“自由行”的旅遊方式更令我喜歡,因為我可以從每一地的地陪學到了當地最專精的知識(很多連全培都不知道),而不必浪費時間在,安排行程、訂旅館、看地圖,以及在生疏言語不通的國度,危險開車情況之下旅遊,也就是說以相同的時間,可以看得更多,學到更多,但是這一趟摩洛哥行旅下來,比起今年一月間的西西里島之行,明顯覺得自己又衰老了一年,時不我與,能再這樣旅遊的日子還有幾多?

後記

1: 回到家,注意到一月份鄉訊截稿日期近在眉睫(12/24),乘著時差未消,大早下筆,八千里路雲和月,在二天內草草成此文,有點拉雜,盼見諒。

2: 洛杉磯的Alhambra 城市名,來自西班牙的摩爾皇宮Alhambra Palace,美國作家Washington Irving 在1828 年造訪Alhambra 皇宮後,於1832 年出版了一本“Tales of Alhambra” 的短篇小說,當時洛杉璣開發商也是第二任市長的Benjamin Wilson 的小女兒Ruth Wilson 讀完該書後,建議父親把正在開發尚未命名的城市取名Alhambra,這個小女孩Ruth 就是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四星上將巴頓將軍George S. Patton 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