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23 年 1 月

陳坤木教授傳記
余洵洵

Kun-Mu-Chen陳坤木敎授於一九三三年出生於臺北縣板橋市,在日據時代板橋還是臺北市近郊的一個小鎭。他的父親是一個公務員,他有兩個哥哥一個妹妹,母親早逝,在一個相當窮的家庭裏陳家的兄弟都很努力用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就讀於臺北工業學校,因爲日本正在打敗仗,連火車都沒有,所以他每天要從板橋走路到臺北唸書,在這一段中學時代,生活極苦,每天還要躱避美國飛機的轟炸,有時晚上都無法好好睡覺。學校的敎學也有名無實。好在日本打了敗仗臺灣光復。在那個過渡時期,社會很亂,生活也很苦,在這個不安定的社會裏,他受完了不完整的中學敎育。

在一九五一年他考進了臺灣大學,剛進臺大時他需要比人家加倍用功,因爲他是經過職業學校敎育,在基礎上要比普通中學畢業的學生差。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在一九五五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臺大電機系,他的成績好,不過他不是一個典型的讀書蟲。他喜歡運動,幾乎每項運動他都參加。

臺大畢業後,當了一年的預備軍官,以後在母校當了一年的助敎,在這個時代美國留學的風氣在臺灣籍學生間並不大熱,出國的臺灣學生也很少。當時在臺灣有一個留美的公費獎學金,叫做魯氏獎學金,這是一個全額獎學金由華美協進社主辦,每年在臺灣選一個理工學生到美國進修。在沒有多少心理準備下他參加了這個考試。有一天早上從報紙上他居然發現他被選上。當時他有一點怕,因爲臺灣學生相當保守也很少人出洋留學。他不知要到那一個大學唸,當時華美協進社的人吿訴他,「拿這個獎學金的人應該到美國最好的大學唸」。他當時也不知那一所大學最好,華美協進社的人說由他選哈佛大學或耶魯大學。就這樣他就在 一九五七年被送到哈佛大學唸硏究院了。

到了哈佛大學,一開始他很有自信,他的指導敎授看了他的臺大成績單後說:「你選了那麼多的課又有那麼高的成績,唸起來一定要比美國學生輕鬆愉快」,其實天曉得,一唸了以後才知道他的基礎那麼差,在臺大唸的東西,都是有名無實。爲了要了解功課,他還要自己去補唸大學部的書,實驗課更糟,用的儀器從來沒有看過。但是爲了保持他的獎學金他一定要有好成績,在這段時間,他連睡的時間都很少,每晚都要開夜車,這個開夜車的習慣一直留下來,到三十幾年後的今天,他還是有在深夜作他的硏究工作的習慣。

在哈佛大學他主攻應用物理及電機工程,他的苦工努力沒有白費,他只花了兩年七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在一九五八年拿了碩士,一九六〇年得到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是在電磁波方面的硏究。

哈佛大學畢業後,他於一九六〇年到密歇根大學作電磁波及電漿物理方面的硏究工作。這些工作都與太空衛星有直接的關係,因爲那段時期正是太空正盛的時代。

在一九六二年他回臺灣的交通大學當訪問敎授敎了一個學期。利用這個機會他與靑梅竹馬的太太結了婚,到今天他們已結婚了三十幾年,養了四個已成人的小孩。他們夫妻的感情很好,都喜歡旅行及運動,經常可在高爾夫球場或網球場上看到他們一起在打球。

陳敎授在密歇根大學工作到一九六四年,就被密歇根州立大學聘請去了,密州大學要他去發展電磁波方面的敎學及硏究工作,這是一個有挑戰性的機會,所以他就遷到蘭莘(Lansing)的密歇根州立大學開了他的天下。從那時到今天已有二十八年,他在這段時間作了不少的工作。

在一九六四年他被密州大學聘爲電機系副敎授,三年後於一九六七年他就升爲電機系的正敎授,當時他只是三十四歲,是一個相當年輕的正敎授。有些他的博士學生還比他年齡大。在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二年之間他當了電機工程的硏究部主任。在過去二十八年的時間,他對密州大學在硏究及敎學方面有很大的貢獻。他在密州大學成立了一個很强的電磁波研究組,這個研究組有幾位教授(都是陳教授以前的學生)及不少的博士學生在作有關電磁波的研究工作,他們的研究工作是全球有名的。到目前為止,陳教授已經產生了四十幾位博士,他的學生現在在大學當教授、系主任,在政府機關當主管,在公司當社長,大部分都在社會上當領導職位。陳敎授本人已發表了兩百多篇論文。在電磁波的理論及應用方面,他是一個全國性及全球性有名的學者。

他的成就可由下列得獎看出:

⑴他於一九七六年被選爲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優秀敎授。

⑵於一九七六年被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 )選爲院士(Fellow)。

⑶於一九七七年被美國科學協進會(AAAS)選爲院士 (Fellow)。

⑷於一九八四年得了臺美基金會的科技成就獎。

⑸他的名字被列在美國名人錄,工程界名人錄,科學界名人錄等等很多名人錄上。

陳敎授的硏究範圍很廣,在過去三十幾年的時間,他的硏究工作得了美國國防部、美國科學基金會、美國大公司的支持資助,現在把其中一些硏究項目提一下:

(1)從一九八〇年到現在他與他的學生一直爲美國國防部發展一套新的雷達系統,這個雷達是用一種很短的電波來判別飛機的種類,這種新雷達不必與飛機直接通信而從飛機反射回來的電波就可斷定那一種飛機。這種新雷達系統相當被美國國防部重視。他的這個硏究項目在一九八九年被美國有線電視公司(CNN)作了特別報吿,所以很多不是科學家的朋友也知道他在作什麼硏究。

(2)從一九八二年開始,在美國海軍支持下,他負責發展了一個用電波從遠處來量人命的系統,這個方法是用電波照射在倒在地上的戰士,如果戰士還活著的話,他的心跳及呼吸可從反射回來的電波裏測量到,這樣的話,戰士的生理狀態就能判斷。在一九八七年他又爲美國原子能機關設計了一套電波人命測量系統。這個系統可測量藏在牆壁後面或箱子裏面的人的心跳。這是爲了安全防衛設計的,在一九九二年美國科學基金會給了一筆錢要他設計一套電波人命探測系統,專門用來探查被地震埋下的人,目前沒有其他科學的方法能找到埋在幾尺深下面的人。

(3)在過去二十幾年的時間,他與他的學生一直在硏究電波在飛機上的反射現象。硏究的目的是要發展一些減少飛機的雷達反射。這都與隱形飛機的設計有關。

(4)在一九七〇年代他在電波及電漿互作方面作了先鋒性的貢獻。他及他的學生是第一個量了埋在電漿裏的天線電流,他在這方面發表的理論現在都被採用在普通敎科書上。

(5)在一九七六年,他發表了一套處理電波及生物體的互作用的理論方法。這套深奥的理論,是最先出現的理論到現在還被全世界在這方面的科學家採用。除了這個突出的貢獻外,他也發表了很多電波利用於醫學方面的論文。

除了敎書及作硏究外,陳敎授的生活相當豐富。他在一九六四年到了密歇根州立大學後就幫臺灣留學生設立了一個臺灣學生會,正式在學校登記,他一直當了這個會的指導敎授,幫了臺灣留學生在校內及校外的很多忙。當他還年輕時,留學生與他的年齡相近,所以每週末都有一大堆的臺灣留學生到他家玩。除了留學生外,在蘭莘城也有一兩百位社會人士的臺灣同鄕,陳敎授是當地臺灣同鄕會創立人之一,他當了多任的同鄕會會長,今年又重新被選爲同鄕會會長,他與他的太太對同鄕會很熱心,有人說他是臺灣人的「保正」。

他自己喜歡運動,同時也爲了同鄕們的健康,他定期舉辦運動活動,這包括壘球、網球、高爾夫球等。談到壘球,陳敎授大槪是在美國的臺灣人中最早玩壘球的人。他在哈佛大學就開始打壘球,在一九六〇年到了密歇根後,他就開始組隊比賽壘球,這種風氣一直旺盛起來,到現在壘球是臺灣同鄕間最普遍的運動了。他自己已從壘球退休了,現在只當他的小孩的壘球隊的經理。他的小孩的壘球隊在美國中西部臺灣同鄕間很有名,得過美國中西部臺灣同鄕會舉辦的壘球賽多次冠軍。陳太太是一個網球迷,她在當地舉辦的網球賽也得過獎。陳敎授目前最迷於高爾夫球,只要有時間他就出去打高爾夫球,他去年還在臺灣同鄕會中西部夏令會舉辦的高爾夫球賽得了冠軍。

摘自 台美基金會得獎人傳記 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