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15 年 1 月

認識科學講座
李元康:F1D室內模型飛機

劉武鴻 報導

小時候玩模型飛機,以木片竹枝為材料,在燭火上烤出各種形狀當骨架,用剩飯粘上薄薄的習字紙當翅膀,便是當時村子裡相當先進的玩具。造好了互相比賽,用力往上丟擲,幸運的飛個幾秒鐘,運氣不好的登上樹梢或衝入水溝,其他的在空中翻跟斗、倒頭落地,大家比看誰摔得慘重,好玩無比。

半世紀過後,我們的下一代也玩模型飛機,也互相較量。他們用聽都沒聽過的材料,參照各種力學、公式、圖表等資料,細心設計建造,與國際頂級人士切磋,比起當年,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十二月份的認識科學講座,就是針對這個嗜好,由李元康博士介紹當今的室內模型飛機。李博士是本地同鄉賴晉嬋女士的公子,在2014 年拿了世界F1D室內模型飛機比賽的冠軍,經由陳惠華女士的安排,來到台灣中心介紹這類模型飛機的玩法。

這次演講由認識科學講座負責人陳正茂教授主持,首先介紹李博士的生平,也對大家的聯絡和安排表達謝意。然後由李博士用幻燈片和實際的模型,講述了將近兩個小時。李博士的演講分為三段,先說模型飛機的材料與構造,接著看示範,最後談比賽。

自由飛行的模型飛機,比的是利用儲存在橡皮筋上的能量,推動螺旋槳,讓飛機長久滑翔於空中。李博士參加的 F1D 級,翅展55公分,重量至少1.2公克,准許附上重量不超過0.6公克的橡皮筋。要飛機輕、架構強、動力足,材料就很講究:機身用超輕的 balsa木片捲成,支架用合成纖維kevlar,鋁做的螺旋槳軸承,用細鋼絲勾住橡皮筋(特別定製的,每條約 $20),最後糊上機翼的是超薄的(0.6 micron)塑膠膜。

最關鍵的當然是整體的結構,機身、螺旋槳、機翼、機尾的形狀、大小以及相對的位置和角度。李博士帶來一些設計圖表,介紹過去幾屆(兩年一度)比賽得獎人的設計式樣,包括他今年(2014)奪冠的 “New Boy”號。大家也由照片中看到了他建造模型飛機的過程,好像上了一堂勞作課。

讓人大開眼界的是實際示範,李博士講過材料和構造之後,大家慢慢走進中心大廳後頭,一字排開,靜靜站著屏息以待,避免攪動空氣。李博士把轉緊的橡皮筋掛上模型飛機,然後由手中把飛機往前緩慢推出,自由翱翔就開始了。飛機繞著大圓圈漂浮滑行,比老人家走路還慢,螺旋槳一秒多鐘才轉完一圈,雖然不聲不響,卻讓飛機一直往上爬升。

飛機環繞圓圈的大小(直徑二、三十呎)和方向(順時鐘或反時鐘)是設計好的,飛行的高度就看橡皮筋釋放能量的快慢。繃緊的橡皮筋釋放能量快一點,讓起飛之後可以往上攀升,接著一段時間是平飛,後半段橡皮筋逐漸鬆弛,飛機就慢慢下降。

示範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觀眾身上的熱氣(體溫),造成一股上升的氣流,使得飛機慢慢向舞台方向盤旋,這時李博士拿出一枝長竿,輕輕碰了一下機翼,讓飛機不致撞到電風扇。正式比賽時,室內大廳高達一兩百呎,參賽者可以使用輕氣球輕碰機身,避免飛機相撞或擦到牆壁。

這次的示範飛行歷時大約十分鐘,飛機一度攀升到天花板下,這是起飛前橡皮筋轉多緊而決定的。比賽時所用的9.25英寸橡皮圈,扭轉大約1800轉之後(有工具代轉,不必勞動雙手),可以飛到200英尺高,歷時40分鐘。

2014年的 F1D世界大賽,在羅馬尼亞(Romania)的 Slanic Prahova 小鎮裡一個地下500呎深、210呎高的鹽礦空穴舉行。裡邊恆溫華氏50度,濕度50%,來自十二個國家的同好,在陰暗冰冷的洞穴裡比賽了八天,結果美國隊得到了團體第一名,個人則由李博士稱冠,那時他飛得最好的一次是37分33秒,無人出其右。他給大家看了一段比賽的錄影,雖然沒有觀眾的搖旗吶喊,全場靜悄悄的,但也有機身破裂、飛機互撞、扭斷橡皮筋等驚險緊張的意外。關於得標的要件,他認為飛機的設計和製作固然重要,沉著思考戰略的心志也不可少。

大慨是這項嗜好實在奇特,所以大家發問很踴躍。李博士也請大家想想如何應用在實際日常生活當中。有人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拿了世界冠軍,得到什麼獎品?李博士回答說,個人組和團體組加在一起,獎狀、獎杯、獎牌不少,但沒有物質上的獎品或獎金。 其實用在製作、測試、報名、交通住宿等費用,加上時間心神,倒貼不少,但是精神上的收穫才是無價的。這時剛好田土嫂陳真美女士端來了一大籃自家的有機蔬菜水果,立刻趨前奉上,感謝他這次的演說,也算是對這位後生小子的獎勵。

聽的人也是個個有獎,賴晉嬋女士為了助興,帶來了一箱自己烘培的大鬆餅,中西合璧,外形像 muffin,裡邊包有月餅的蓮蓉、棗泥等內餡,大家邊吃邊看,一直好奇地發問,像小孩子一般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