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
|
2014 年 1 月 | |
我家門前有條河,後面有山坡 新竹有一條主要的河流叫做頭前溪,這條頭前溪雖然源流自雪山山脈,在桃山一帶與麥巴來溪會合後,稱為上坪溪,在下公館附近與油羅溪會合後稱為頭前溪,頭前溪的流域面積有566平方公里,經過了新竹的五峰鄉、橫山鄉、尖石鄉、芎林鄉、竹北市等鄉鎮市,最後跟鳳山溪會流,於南寮注入台灣海峽。 我的家在新竹的芎林,從前盛產九芎樹,舊鄉名為「九芎林」,後來簡化為「芎林」。芎林鄉歷經兩百年的開發,目前九芎樹反而變為稀有,不再隨處可見。九芎樹,樹皮光滑,不易攀爬。芎林有許多溪流都是流向頭前溪,注入頭前溪,芎林的幾條溪流大多以各村落的舊地名稱呼,現在的芎林人大概很多不知道或不容易叫得出這些溪流的名字。芎林是一個屬於丘陵地形的鄉村,所以,在芎林的溪流有上山的豆子埔溪、石潭的崁下溪、鳳林的倒別牛溪、文林的九芎溪、中坑的中坑溪、水坑的水坑溪、燥坑的燥坑溪、芎林的赤柯寮溪及鹿寮坑溪、五龍的王爺坑溪及大肚溪。 我們在芎林結婚的老屋,是一個傳統的四合院的格局建築,四週一片農地稻田,兩條溪流(倒別牛溪及九芎溪)繞經我們的老家,溪水清澈乾淨。鄉下的村婦姑嬸每天都在這裡搗衣、洗衣服,順便東家長、西家短的。溪流細水流長,我們家的絲瓜藤或菜瓜架就是搭建在溪流上的。我小時候常常在這裡抓蝦或戲水,有時候會用幾塊石頭在河裡堆砌起來、把溪水攔堵,變成小水池,我們就在絲瓜棚下、把溪流變成天然的游泳池,這個水池也是我們每天牽牛喝水的地方,尤其是夏天天熱,水牛耕作一整天後,特別喜歡在水池裡躺臥享受。這個溪流水質清澈,永遠長滿、流動,所以,即使水牛和我們小孩一同戲水,這個水池始終是不會混濁的。我一直到高中、大學的時候,只要回去芎林老家,尤其是夏天,我總是會習慣地在這個絲瓜棚下的溪流上洗澡沖水的。 我的小學同學有的住在中坑及水坑,這裡的溪流經過芎林「呈甘橋」會合到鳳林溪後,注入頭前溪。這些溪流也曾經是我們攔堵戲水的地方,小的時候我常陪著阿公在這些溪流牽牛吃草。我在中學的時候,每天放學回家後,習慣性的工作依舊是沿著溪邊,放牛吃草,在溪邊有白鶴、水鴨,溪水內有小魚,有些河段也是鄰近村婦洗衣服的地方。在中學唸生物課的時候,生物老師跟我們說台灣曾經是潛埋在海平面以下的,我們可能在芎林的幾條溪流上找到貝殼化石的,我們幾次都在附近的溪流找尋貝殼,讓我在溪邊放牛的時候,順便做一些生物課的野外作業。所以,我一直很懷念這幾條我熟悉的溪流,我每次回芎林,雖然不再放牛,仍然利用在漫跑的時候,去接近溪流。 除了溪流外,芎林比較特殊的大概就是它的丘陵山道,幾條山道我小時候也常做跟班、陪著叔叔伯伯去這些山道。稍微長大後,週末假日因為沒有上學讀書、有較多的時間,我放牛吃草的地方就從溪流、改在山道或山林間。我最常放牛的地方就是在芎林國小後面的山窩地區、山林步道。芎林國小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著名的台灣音樂家鄧雨賢曾在此任教,我的小學老師就是鄧雨賢的妻子鍾有妹老師。 芎林國小的後山當年種植幾株橄欖樹,秋天放牛的時候常常聽到陣陣蟬鳴,自然的音樂聲,非常美妙。每年橄欖生產的季節,採收的橄欖就會分送給國小學生食用,每人五個橄欖,青脆甘甜,讓人回味無窮。橄欖樹後面步道繼續前進,則是舊墳地,低矮叢生的雜草原,這是我們放牛吃草最好的地方。一片墓地下方是當年的芎林807野戰醫院,全盛時期由上校司令駐防,芎林老居民唯一像樣規模的看病、門診的醫院,現在醫院已經不見了,原址改為芎林的名人鄧雨賢紀念園區。「鄧雨賢音樂文化紀念園區」跟一般公園一樣,園內有林木草地、涼亭步道,其實沒有內涵、沒有深度。在公園的中間,有一紀念亭牆,前後牆壁有鄧雨賢生平簡介、任職於芎林公學校時的照片、著名的曲譜《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圖文資料。 這些地方就是我小時候放牛的古道,現在成為「文林自然生態古道」,從芎林國小學校旁邊的巷子、文山路322巷口,即是文林古道的入口。登山口豎立著古道的標誌,並有古道歷史的簡介。 這條古道原是早期山區居民進出的道路,而隨時代變遷,居民紛紛外遷,農作廢耕,古道便逐漸荒廢。在文林社區發展協會努力下,爭取文建會經費補助,並號召社區志工協助,終使古道重見天日,而蛻變為一條休閒的踏青路線。古道全長約3公里,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走完。 文林古道開始是一段寬闊的碎石土路,上坡後不久就抵達稜線,變為平緩的水泥小路,芎林的山勢多平緩,不知不覺就到了「紙寮窩山」。基石座落於步道旁,一株樹幹上標誌牌寫著「糖塔山」,水泥小路過後成為質樸的泥土路,行走於樹林間,沿途不時處處雅緻的桂竹林,桂竹林是製紙的原料,此地早年盛行製紙,建立紙寮,因而地名稱為「紙寮窩」,所以此地滿山遍種竹林。現在雖然製紙業式微,文林古道沿途的竹林,可以遙想當年的情景。古道起伏小、路徑明、路況好、適合踏青。 芎林國小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國小下方是文林閣,芎林著名的寺廟,早期最重要的私人學堂,早期新竹縣圖書館芎林分館也是設在文林閣內。文林閣的歷史,可以溯自清朝同治末期,當地的舉人鄧兆熊,設立私人學堂於現在的廟址。鄧兆熊邀集賢士墨客,創立「文林社」,吟詩作對,以文會友。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鄧兆熊與地方人士齊力將學堂改為神廟,建立「文林閣」,亦稱為「文祠」,祀奉文昌君,積極培育地方人才,影響所及,芎林地區因而文風蔚盛。 走進文林閣,前庭左邊的牆壁鑲嵌著三塊古碑,默默訴說著文林閣悠久的歷史。三塊舊碑,一建立於光緒二年,年代最為久遠,文林閣初創建時所立;另一塊是當地修築「積德橋」時的捐修紀念碑,時為明治四十二年(1899年);第三塊則是昭和六年(1931年),文林閣初次整修時所立紀念碑。庭院右側牆壁立有新的大理石碑文,記載著文林閣沿革及重建經過,庭院兩側則各種一棵百年九芎樹,碑文記載,這兩棵九芎樹是廟方特地從外地移植而來,種植於庭院內,以供鄉民緬懷昔日的九芎歲月。 民國八十年代初期,由於文林閣舊廟結構逐漸腐朽,有崩塌之虞,於是舊廟被拆毀,改建為新廟。如今的文林閣,外觀上,已看不出是一棟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建築,而是雕龍畫棟、金碧輝煌的新式廟宇。這也是台灣不重視文化保留、短視或默視文化遺產的表現,只能從碑文中去憑弔找尋歷史的遺址。 芎林最著名的步道當然就是飛鳳山,因山勢形似飛鳳伸頸,斂翼飛降,因而得名。我的中學就是在飛鳳山陽的芎林中學。「飛鳳探梅」為新竹八景之一,飛鳳山擁有百年寺廟「代勸堂」及「雲谷寺」,與新竹五指山、獅頭山,都是著名的寺廟風景區。我回芎林的時候,有機會即漫跑去飛鳳山或五指山,利用漫跑回憶一下失落的風貌。 飛鳳山有幾條不同的登山路線,可以從山腳下的飛鳳山牌樓附近的第一停車場出發;或者直接開車上山,從第二停車場或雲谷寺、代勸堂旁的第三停車場出發,途經梅園、第一涼亭、第二涼亭、相思崖,最後抵達飛鳳山最高點的觀日亭。這條路線是飛鳳山的主要的步道,沿途鋪設現代化的石階路,對遊客來說,上山最便利,但這條路線缺乏腳踏泥土路,那種爬山的感覺。 登山客通常先爬往石壁潭山,然後再繞向飛鳳山。飛鳳山與石壁潭山之間包夾著凹陷的河谷地,兩座山連綿的山勢地形就像一個大畚箕,山腳下的第一停車場位於畚箕的開口處。面對如畚箕般的ㄇ形山勢,石壁潭山在右側,飛鳳山在左側,雲谷寺、代勸堂都在飛鳳山的那一側。 從第一停車場出發,爬往石壁潭山,再繞往觀日亭,然後由飛鳳山的雲谷寺、代勸堂下山,剛好可繞一圈ㄇ形畚箕,回到出發地點,路程約2.5小時。 第一停車場附近的三叉路口旁,豎立著三塊關於飛鳳山開發史的舊石碑,分別是大正九年(1920年)的「感應橋紀念碑」、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感應橋記碑」,以及昭和二年(1927年)「開路紀念碑」。感應橋是當年新竹富商古雲梯前來飛鳳山進香祝禱求子,後來果然生下一男嬰,於是在山麓捐建一座石橋,以利信徒上山進香,後來因產業道路的開闢,感應橋已被掩沒,目前僅存一小部份的遺跡。開路紀念碑則是地方居民感念一位溫姓女子捐七百金修建往飛鳳山的道路而立碑紀念,在紀念碑附近可以看見一小段殘存的石階舊路。 從紀念碑所在的三叉路,向右行,走產業道路,約300公尺,抵達修心宮後,就可看見往石壁潭山的登山口指標,這條山徑長2.8公里,稱為「觀日坪古道」,是昔日農民上山種墾及運送農產品的道路,當時這片山區以種植柑橘、茶以及砍伐相思樹,製造木炭為主要的產業。 進入山徑,即變為泥土路,路旁有古樸的駁坎,附近有不少竹林,稍後山徑開始爬向稜線,路徑變陡,樹與樹間綁著繩索,提供登山客上下輔助。乾燥的土壤,有不少裸露的石塊及樹根,可供踏踩。山徑一段陡坡,一段緩路,可以調節體力,爬山不致於太辛苦,而又很有爬山的感覺。 沿途植物以油桐、楠木、相思樹為主,相思樹尤其特別多。約40幾分鐘後,右側有一條小徑,入口綁有登山條,轉入後,發現石壁潭山的基石就在幾公尺外的小丘上,這基石是日據時代埋設的三等三角點,編號第一百號,基石後方的山坡地,種滿柑橘。飛鳳山的三角點基石並未設在最高點的觀日亭,而是在第二涼亭旁的小丘上,位置不明顯,登山者很少會以此基石做為登飛鳳山的終點,而是以觀日亭做為目標。第一涼亭則是觀賞夕陽的地點,「飛鳳夕照」為昔日新竹名景。 過了這裡以後,下坡路漸多,仍是質樸的泥土路,走來很舒適,抵達小山峰後,開始轉為上坡路,從石壁潭山的稜線繞向飛鳳山的稜線,不久,就抵達「風情萬景」咖啡廳了。這間在山上經營的小咖啡廳,架起木亭,可以憑高眺覽風景,也可讓遊客付費進入山坡柑橘園自行採果,不過只有例假日才營業,非假日時,大門閉鎖,庭園空空蕩蕩。 由「風情萬景」前行,約六、七分鐘,抵達觀日亭附近的三叉路口,與代勸堂上山的登山步道在此交會。向右行後不久就抵達飛鳳山觀日亭,飛鳳山的最高點,視野絕佳,可遠望新竹地區。天候更好的話可以看到台北101大樓。在此休憩後,然後走飛鳳山主步道下山。 下山這條主步道,沿途景緻不錯,相思崖,有大片的相思林,沿途設有植物解說牌,介紹花草樹木,走這條步道,除了登山休閒,也可以多認識一些植物,增廣知識見聞。 抵達代勸堂附近時,可以看到幾棵巨大的老樟樹,透露出此地寺廟擁有百年歷史的氣氛,樟樹附近有梅園,是飛鳳山著名的景觀,白梅不畏風寒,朵朵綻開,花色清雅,淡淡花香,自有一分迷人的韻味。 代勸堂是百年古寺,建於日據時代明治32年(1899年),祀奉關聖帝君,廟已完全改建,一樣金碧輝煌,像是一座新廟宇。雲谷寺建於明治37年(1904年),祀奉觀音菩薩,外貌古樸,卻有些殘破,岌岌可危。兩間百年古廟,一維護過當,一維護不足令人嘆惋。 由雲谷寺循著指標,踩著石階路,就可一路下山,回到感應橋,回到停車場。 |